第341章 初心之旅-《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部务会的决议很快以文件形式下达:周其文同志任政策法规司司长,林万骁同志任舆情信息局局长职务。

  正式任命公布当日,林万骁的办公室电话和手机几乎被打爆。北江省旧识王德标、陈亮等人的祝贺电话;部内同僚、下属的祝贺短信纷至沓来,言辞恳切;甚至一些此前仅有数面之缘的其他部委官员、地方官员,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祝贺之意。连燕京大学联合实验室的学者们也发来了贺信。

  喧嚣与热闹持续了数日。当一切渐渐平息,林万骁向部里请了几天年假,带着夏宁宁和儿子林怀信,坐上了开往北江省的高铁。没有通知任何地方官员,此行纯粹是私人性质的旧地重游。

  高铁飞驰,窗外的景物由华北平原的冬日的萧瑟,逐渐变为覆盖着薄雪的北国田野。林怀信兴奋地看着窗外,对这次“探险”充满好奇。夏宁宁安静地坐在林万骁身边,握着他的手,理解他此刻需要一种仪式,来沉淀晋升的浮华,找回最初的动力。

  他们在省城租了一辆普通的SUV,由林万骁亲自驾驶,径直驶向那个深藏在群山之中的小镇,青桥。

  几年过去,通往青桥的路早已不是当年那条崎岖难行的雪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公路,但山脉的轮廓依旧熟悉。当“青桥镇”的路牌出现在眼前时,林万骁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镇子的面貌已然大变。昔日破败的房屋大多被翻新或重建,整齐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挂着“电商服务站”、“特产直销点”的牌子。当年他力推的德宁竹艺加工厂,规模扩大了好几倍,崭新的厂房上挂着“省级龙头企业”的牌匾。那片他曾与周正阳、陆蔓一起规划的特色民宿区,如今已形成规模,虽然冬季是淡季,但依旧能想象到夏秋时节的热闹。曾经泥泞的河滩,变成了整洁的亲水公园,几个老人正在阳光下悠闲地散步。

  没有惊动镇里现任的领导,林万骁将车停在镇外,像普通游客一样,带着妻儿漫步在熟悉的街道上。

  他指着那栋外墙爬满枯藤的老房子:“那里,曾经是镇党委政府的办公楼,我和周正阳书记就在那里办公,冬天冷得像冰窖。”

  他带着他们走到镇子边缘一片开阔的坡地:“这里,当年赵小明的房地产公司想强行低价拿地,我们抢先把地租下来,搞了生态农庄,断了他们的念想。”

  他走到那座已经有些年头的“彩虹桥”上,桥下河水潺潺:“这座桥当年烂尾,是几千户居民的心病。我们重启项目的时候,阻力重重……”

  夏宁宁静静地听着,看着丈夫眼中闪动的光芒,那是一种混合着回忆、感慨与自豪的复杂情感。林怀信似懂非懂,但能感觉到爸爸对这里的特殊感情,小手紧紧拉着爸爸的手指。

  在一家挂着“青桥特产”招牌的小店里,林万骁买了几样当地的笋干、山货。店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很是健谈。

  “几位是外地来的吧?尝尝我们青桥的笋干,现在可是名牌了!”店主热情地介绍,“我们青桥现在不一样喽,搞乡村振兴,搞文旅融合,路子走对了,老百姓日子好过多了。”

  林万骁顺势问道:“我看镇上发展得很好,听说以前挺困难的?”

  “可不是嘛!”店主打开了话匣子,“前些年那是真穷!多亏了当年林书记他们打下了好底子。‘青桥经验’知道不?就是那时候摸索出来的!现在好多地方都来学呢!”

  听到“林书记”三个字和“青桥经验”,林万骁和夏宁宁对视一眼,心中感慨万千。

  “林书记?他后来怎么样了?”夏宁宁故作不知地问。

  “高升啦!听说在京城当大官呢!”店主语气里带着与有荣焉的自豪,“那可是个好官,能干实事!要不是他们当年敢闯敢干,顶着压力把路蹚出来,哪有青桥的今天?”

  离开小店,三人在镇外的山坡上驻足,俯瞰着整个焕然一新的青桥镇。夕阳给小镇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炊烟袅袅升起,一片安宁祥和。

  林怀信跑在前面,在枯黄的草地上捡着好看的石头。

  林万骁揽着夏宁宁的肩膀,久久凝视着脚下的土地,声音有些低沉:“宁宁,你看。当年我们在这里,想的很简单,就是让老百姓能吃饱穿暖,日子有点盼头。为了修路,为了引资,为了对付那些地头蛇,什么办法都想过,什么苦都吃过。那时候,哪想过什么司长、厅长……”

  夏宁宁将头靠在他肩上:“但正是从这里开始,你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里的每一寸变化,都有你当年的心血。”

  “是啊。”林万骁长长吐出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的浊气与浮华一并吐出,“看到‘青桥经验’能被推广,能真正惠及更多地方,比听到一百句祝贺都让人踏实。权力、职位,都是暂时的,唯有为百姓做成的实事,才能真正留下痕迹。”

  他转过身,看着妻子,眼神清澈而坚定:“这次回来,像是给心里洗了个澡。站在这里,我才更清楚地记得自己为什么出发。前面的路还长,担子也更重了。但无论走到哪一步,都不能忘了青桥的这片山水,不能忘了我们当年在这冰天雪地里,许下的那份最朴素的初心。”

  夏宁宁握紧了他的手,柔声道:“无论你走到哪里,我和曦曦都陪着你。别忘了初心,也别忘了,家里永远有盏灯为你亮着。”

  夕阳的余晖中,一家三口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林万骁抱起跑回来的儿子,最后看了一眼在暮色中愈发宁静的青桥镇,转身走向来时路。

  回省城的路上,夜色已然四合。林万骁没有直接返回酒店,而是将车开向了省委常委家属院的方向。他提前发了条简讯,得到回复后,才在森严的门岗处经过仔细核实,驶入了那片静谧而庄重的大院。

  顾沉舟居住的是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灯光温煦。听到车声,顾沉舟的夫人,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已笑着迎在门口。

  “伯母,打扰了。”林万骁提着从青桥带回的笋干、山货,语气带着晚辈的恭敬。夏宁宁也微笑着问好,林怀信则有些怯生生地躲在妈妈身后,小声跟着叫了人。

  “快进来,外面冷。”顾夫人热情地拉着夏宁宁和林怀信的手,将一家人让进屋内。

  顾沉舟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新闻联播重播,见他们进来,便关了电视,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万骁,宁宁,来了。这就是曦曦吧?长这么高了。”他朝林怀信招招手。

  客厅布置简朴而不失雅致,暖意融融。林万骁将土特产放在一旁:“书记,我从青桥带了点当地的笋干,给您和伯母尝尝鲜。”

  “青桥?”顾沉舟目光微动,示意他们坐下,“回去看了?”

  “嗯,刚从那回来。”林万骁在侧面的沙发坐下,腰背挺直,姿态依旧恭敬,“变化很大,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日子看着确实好了不少。”

  顾沉舟微微颔首,目光中带着追忆和赞许:“青桥那个地方,当年是真穷。你能在那里扎下根,打开局面,不容易。‘青桥经验’现在是我们省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板,你功不可没。”他话锋一转,看向林万骁,眼神变得深邃,“这次回部里,担子更重了。舆情信息局,看似是回到了熟悉的地方,但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和责任也不同了。”

  “是,老领导。”林万骁沉声应道,“我明白。舆情工作关乎人心向背,社会稳定,不敢有丝毫懈怠。”

  “知道就好。”顾沉舟拿起茶几上的烟,却没有点燃,只是捏在手里,“你现在是掌舵一局,不再是副手。做决策,要更稳,眼光要更远。既要能敏锐地捕捉风向,也要有定力,不为杂音所动。部委平台高,但水也深,一举一动,牵涉更广。”

  他顿了顿,语气凝重了几分:“尤其现在这个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舆论场更是前沿阵地。你在其位,要善用其权,为党和国家守好这块阵地。有什么难处,或者发现什么值得警惕的动向,可以直接跟我沟通。”

  这话语里的信任和期许,沉甸甸的。林万骁知道,这不仅是老领导对旧部的关怀,更是一位封疆大吏对身处关键岗位干部的提醒和托付。

  “谢谢书记指点,我一定谨记于心,恪尽职守。”林万骁郑重承诺。

  这时,顾夫人端来了切好的水果和热茶,笑着打断了略显严肃的谈话:“好了好了,在家里就别总谈工作了。来,曦曦,吃块苹果。”

  林怀信在妈妈鼓励下,接过苹果,小声道谢,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夏宁宁和顾夫人聊起了孩子教育的话题,顾沉舟也难得地逗了林怀信几句,询问他在幼儿园的趣事,脸上露出了属于长辈的慈和笑容。

  又坐了片刻,林万骁见时间不早,便起身告辞。顾沉舟夫妇将他们送到门口。

  “万骁,”临别时,顾沉舟拍了拍林万骁的肩膀,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记住青桥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去吧,路上小心。”

  “是,书记,伯母,请留步。”

  坐回车里,驶离省委大院,林万骁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车辆缓缓驶向预定的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