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省城昌南市,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带着些许煤烟和寒意的味道。林万骁奉部里之命,就“启明星”改革方案在地方的初步反响及潜在风险,与北江省委进行一轮非正式的意见征询和沟通。
飞机落地,舷窗外熟悉的景致勾起了无数回忆。当年他从这里起步,历经青桥、龙湖,最终走向京城。如今重返,身份已从地方的实干者,变成了携带中央部委视角的“京官”。
接待规格无可挑剔。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亲自在贵宾通道等候,专车直接驶入省委大院安排的宾馆。房间茶几上,已经摆好了北江特色的果盘和刚沏好的热茶,细致周到。
短暂的休整后,省委书记顾沉舟的秘书便打来电话,语气恭敬:“林局长,顾书记晚上在‘松苑’设宴,为您接风,郑同林书记也参加。”
“松苑”并非对外营业的场所,而是省委内部用于接待重要客人的小餐厅,环境清幽,保密性好。顾沉舟将地点选在这里,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超越常规接待的亲昵与重视。
傍晚,林万骁准时赴约。走进“松苑”那间熟悉的包间,顾沉舟和郑同林已经在了。顾沉舟依旧是那副沉稳如山的样子,只是鬓角似乎又多了几丝白发,见到林万骁,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主动伸出手:“万骁,回来了。”
没有称呼官职,一声“万骁”,瞬间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仿佛他还是当年那个在顾沉舟麾下冲锋陷阵的得力干将。
“书记!”林万骁紧走两步,双手握住顾沉舟的手,语气带着由衷的尊敬,“您风采依旧。”
“老了,比不上你们年轻人了。”顾沉舟拍拍他的手背,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带着审视,也带着欣慰,“在部里干得不错,‘启明星’这一仗,打得漂亮。”
这时,郑同林也笑着上前:“万骁局长,欢迎回家!”他如今已是北江省城昌南的市委书记,位高权重,对林万骁的称呼巧妙地用了官职,既显尊重,也划定了彼此当前的身份。
“郑书记,您太客气了。”林万骁与郑同林握手,态度不卑不亢。
三人落座,菜肴是精致的本地风味,酒是温和的黄酒。顾沉舟率先举杯:“这第一杯,欢迎万骁回家看看。”
酒过三巡,话题自然展开。顾沉舟和郑同林主要询问了他在部委的工作情况,尤其是“启明星”舆情保障中的一些细节,听得十分仔细。林万骁谨慎地介绍了些不涉密的情况,重点谈了谈面对复杂舆论生态的体会和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的重要性。
“部委站位高,视野广,但有时候也容易脱离地面的温度。”顾沉舟呷了一口黄酒,意味深长地说,“你能想到推动和高校合作,建立实验室,把学术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个思路很好。我们地方上搞改革,最头疼的就是摸不准群众的真实想法,有时候政策是好政策,但在执行中走了样,或者不被理解,好事变成了坏事。”
郑同林立刻附和:“顾书记说得对。万骁局长现在在部里,掌握的信息和资源不是我们地方能比的,以后还要多给我们传递些上面的精神和风向,也多帮我们北江呼吁呼吁。”他的话里,带着明显的倚重和期待。
林万骁能清晰地感受到两位老领导态度中那微妙的变化。他们依旧亲切,依旧把他视为自己人,但那种亲切之下,多了一层对“京官”身份的看重。他们不再仅仅将他看作旧下属,更视为一条重要的信息渠道和潜在的奥援。
他谦逊地回应:“老领导们过奖了。部委工作也是服务全局,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北江是我的第二故乡,只要有能帮上忙的地方,我一定尽力。不过很多事,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地方自己能把工作做扎实,做出成效,成绩摆在那里,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他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将落脚点放在了地方自身的努力上,既表达了情分,也守住了分寸。
顾沉舟赞许地点点头:“万骁说得对,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北江现在也在狠抓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压力不小啊。”他话锋一转,像是随口提起,“听说,赵晋岳那边,最近和京城某些人来往挺密切?”
这话问得看似随意,却让林万骁心中一凛。他知道顾沉舟指的是北江银行董事长赵晋岳,那个前世致他于死地的幕后黑手。他面色不变,平静地回答:“这个层面的动向,我接触不多。不过,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确实是当前的重点。”
他没有提供任何具体信息,但点出了“风险防范”这个关键词,顾沉舟自然能心领神会。
“是啊,金融安全是底线。”顾沉舟不再深问,转而聊起了北江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规划。
晚宴在一种看似融洽,实则各方心思微澜的气氛中结束。顾沉舟和郑同林亲自将林万骁送到餐厅门口,握手道别时,力道都很重。
“万骁,有空常回来看看。”顾沉舟最后说道,眼神深邃。
“一定,书记您多保重。”
坐回车上,看着窗外流光溢彩、却又陌生的省城夜景,林万骁的心绪有些复杂。旧地重游,物是人非。他感受到了温情,更感受到了权力格局变化带来的距离感和期待值。地方将他视为“上面有人”的象征,这种期待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助推事业;把握不好,则可能陷入被动,甚至被卷入不必要的纷争。
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现在的位置,他不再是单纯的地方官员,而是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一个节点。他需要利用好这个位置带来的信息和视角优势,但绝不能沉迷于这种“钦差”般的幻觉。他的根基,最终还是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政绩和对大局的贡献上。
第二天,他与省里相关部门进行了简短的工作交流,过程顺利,对方的姿态放得很低。下午,他推掉了所有的应酬,只让司机送他到了当年居住过的那片老省委宿舍区附近。他没有下车,只是隔着车窗,看着那些熟悉的红砖楼和光秃秃的梧桐树。
这里见证了他的起步,他的奋斗,也埋藏着他前世的憾恨。如今归来,他已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拥有了更强的力量和更清晰的目标。赵晋岳的影子并未散去。但他知道,清算的时刻还未到来,他需要更多的耐心,更深的布局。
“走吧。”他轻声对司机说。
车子缓缓驶离,将熟悉的风景再次抛在身后。
飞机落地,舷窗外熟悉的景致勾起了无数回忆。当年他从这里起步,历经青桥、龙湖,最终走向京城。如今重返,身份已从地方的实干者,变成了携带中央部委视角的“京官”。
接待规格无可挑剔。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亲自在贵宾通道等候,专车直接驶入省委大院安排的宾馆。房间茶几上,已经摆好了北江特色的果盘和刚沏好的热茶,细致周到。
短暂的休整后,省委书记顾沉舟的秘书便打来电话,语气恭敬:“林局长,顾书记晚上在‘松苑’设宴,为您接风,郑同林书记也参加。”
“松苑”并非对外营业的场所,而是省委内部用于接待重要客人的小餐厅,环境清幽,保密性好。顾沉舟将地点选在这里,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超越常规接待的亲昵与重视。
傍晚,林万骁准时赴约。走进“松苑”那间熟悉的包间,顾沉舟和郑同林已经在了。顾沉舟依旧是那副沉稳如山的样子,只是鬓角似乎又多了几丝白发,见到林万骁,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主动伸出手:“万骁,回来了。”
没有称呼官职,一声“万骁”,瞬间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仿佛他还是当年那个在顾沉舟麾下冲锋陷阵的得力干将。
“书记!”林万骁紧走两步,双手握住顾沉舟的手,语气带着由衷的尊敬,“您风采依旧。”
“老了,比不上你们年轻人了。”顾沉舟拍拍他的手背,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带着审视,也带着欣慰,“在部里干得不错,‘启明星’这一仗,打得漂亮。”
这时,郑同林也笑着上前:“万骁局长,欢迎回家!”他如今已是北江省城昌南的市委书记,位高权重,对林万骁的称呼巧妙地用了官职,既显尊重,也划定了彼此当前的身份。
“郑书记,您太客气了。”林万骁与郑同林握手,态度不卑不亢。
三人落座,菜肴是精致的本地风味,酒是温和的黄酒。顾沉舟率先举杯:“这第一杯,欢迎万骁回家看看。”
酒过三巡,话题自然展开。顾沉舟和郑同林主要询问了他在部委的工作情况,尤其是“启明星”舆情保障中的一些细节,听得十分仔细。林万骁谨慎地介绍了些不涉密的情况,重点谈了谈面对复杂舆论生态的体会和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的重要性。
“部委站位高,视野广,但有时候也容易脱离地面的温度。”顾沉舟呷了一口黄酒,意味深长地说,“你能想到推动和高校合作,建立实验室,把学术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个思路很好。我们地方上搞改革,最头疼的就是摸不准群众的真实想法,有时候政策是好政策,但在执行中走了样,或者不被理解,好事变成了坏事。”
郑同林立刻附和:“顾书记说得对。万骁局长现在在部里,掌握的信息和资源不是我们地方能比的,以后还要多给我们传递些上面的精神和风向,也多帮我们北江呼吁呼吁。”他的话里,带着明显的倚重和期待。
林万骁能清晰地感受到两位老领导态度中那微妙的变化。他们依旧亲切,依旧把他视为自己人,但那种亲切之下,多了一层对“京官”身份的看重。他们不再仅仅将他看作旧下属,更视为一条重要的信息渠道和潜在的奥援。
他谦逊地回应:“老领导们过奖了。部委工作也是服务全局,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北江是我的第二故乡,只要有能帮上忙的地方,我一定尽力。不过很多事,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地方自己能把工作做扎实,做出成效,成绩摆在那里,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他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将落脚点放在了地方自身的努力上,既表达了情分,也守住了分寸。
顾沉舟赞许地点点头:“万骁说得对,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北江现在也在狠抓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压力不小啊。”他话锋一转,像是随口提起,“听说,赵晋岳那边,最近和京城某些人来往挺密切?”
这话问得看似随意,却让林万骁心中一凛。他知道顾沉舟指的是北江银行董事长赵晋岳,那个前世致他于死地的幕后黑手。他面色不变,平静地回答:“这个层面的动向,我接触不多。不过,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确实是当前的重点。”
他没有提供任何具体信息,但点出了“风险防范”这个关键词,顾沉舟自然能心领神会。
“是啊,金融安全是底线。”顾沉舟不再深问,转而聊起了北江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规划。
晚宴在一种看似融洽,实则各方心思微澜的气氛中结束。顾沉舟和郑同林亲自将林万骁送到餐厅门口,握手道别时,力道都很重。
“万骁,有空常回来看看。”顾沉舟最后说道,眼神深邃。
“一定,书记您多保重。”
坐回车上,看着窗外流光溢彩、却又陌生的省城夜景,林万骁的心绪有些复杂。旧地重游,物是人非。他感受到了温情,更感受到了权力格局变化带来的距离感和期待值。地方将他视为“上面有人”的象征,这种期待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助推事业;把握不好,则可能陷入被动,甚至被卷入不必要的纷争。
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现在的位置,他不再是单纯的地方官员,而是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一个节点。他需要利用好这个位置带来的信息和视角优势,但绝不能沉迷于这种“钦差”般的幻觉。他的根基,最终还是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政绩和对大局的贡献上。
第二天,他与省里相关部门进行了简短的工作交流,过程顺利,对方的姿态放得很低。下午,他推掉了所有的应酬,只让司机送他到了当年居住过的那片老省委宿舍区附近。他没有下车,只是隔着车窗,看着那些熟悉的红砖楼和光秃秃的梧桐树。
这里见证了他的起步,他的奋斗,也埋藏着他前世的憾恨。如今归来,他已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拥有了更强的力量和更清晰的目标。赵晋岳的影子并未散去。但他知道,清算的时刻还未到来,他需要更多的耐心,更深的布局。
“走吧。”他轻声对司机说。
车子缓缓驶离,将熟悉的风景再次抛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