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启明星外,另一条战线,舆情监测系统升级项目,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攻坚阶段。这个被林万骁寄予厚望,旨在打造“智慧伙伴”而非“冰冷机器”的系统,其核心在于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部门、跨领域信息的深度融合与智能分析。然而,正是这“融合”二字,成了横亘在项目组面前最大的拦路虎。
项目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技术团队负责人,那位曾对算法充满激情的徐工,此刻正抓着自己本就稀疏的头发,对着投影屏上一张复杂的系统架构图唉声叹气。屏幕上,代表数据流入的箭头在几个关键节点被标上了刺眼的红色叉号。
“林局,还是卡在老地方。”徐工的声音带着通宵未眠的沙哑,“公安部那边,关于特定网络行为标识数据的共享权限,他们的安全专家咬死不放,认为我们的系统防护等级不够,存在泄露风险。工信部那边,对我们提出的数据接口统一标准有异议,坚持要用他们内部正在推行的那套,可那套标准兼容性差,会极大影响我们整合其他部门数据的效率……”
他摊开手,一脸无奈:“这两家都是强势部委,道理讲了一箩筐,技术方案修改了七八版,可就是……推不动。”
与会的人员都沉默着。谁都明白,在部委之间,有时候技术问题本质上是权限和地盘问题。没有更高层面的协调或者让对方信服的筹码,仅靠项目组去沟通,难度极大。
林万骁坐在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沉静地扫过屏幕上那几个红色叉号。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舆情工作要想真正具备前瞻性和穿透力,就不可能绕开公安的网络行为数据和工信的通信基础数据。这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对传统工作模式和部门壁垒的挑战。
“对方具体负责的,是什么层级?”林万骁开口,声音平稳,听不出丝毫焦躁。
“公安部那边是网安局的一位王副局长,工信部是信管局的一位李巡视员。都是具体管事的实权人物。”徐工连忙回答。
“好。把我们会前准备的最新技术防护方案、数据脱敏流程,以及采用我们这套标准能给后续协同作战带来的效率提升对比分析,再整理一遍,要更直观,更聚焦对方的核心关切。”林万骁指令清晰,“另外,替我约一下这两位领导,就说……舆情信息局林万骁,关于跨部门数据协同支撑国家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事情,想当面请教。时间地点,尊重他们的安排。”
他不说“协调”,不说“要求”,而是用“请教”和“支撑国家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更高维度的表述,既给了对方面子,也抬高了沟通的格局。
两天后,在林万骁的办公室,他首先见到了公安部的王副局长。王局面容严肃,眼神锐利,带着公安系统特有的警惕性。寒暄过后,他直接切入主题:“林局长,不是我们不支持工作。你们那个系统,涉及的数据太敏感。现在的网络攻击防不胜防,一旦出问题,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他指了指徐工准备的厚厚一沓防护方案,“这些纸面东西,我们见得多了。”
林万骁没有争辩,而是将一份材料推到王局面前:“王局,您的顾虑我非常理解,安全是第一生命线。这是我们系统通过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等保三级)测评的证书,以及我们聘请的国内顶尖白帽子团队进行的渗透测试报告,所有高危漏洞均已修复。更重要的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凝重,“您看这份内参摘要。”
王局目光扫过那份标注着“内部·机密”的文件摘要,内容是近期几起利用网络谣言和意识形态渗透干扰社会稳定的案例深度分析。
“王局,”林万骁身体微微前倾,“舆论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兴风作浪,手段越来越隐蔽。我们的系统,不是为了窥探隐私,而是为了更早发现苗头,更准识别风险,更好地维护稳定。如果因为数据壁垒,导致我们对某些潜在风险失察失警,这个责任,恐怕更大。我们需要公安的‘火眼金睛’来赋能,共同筑牢这道网络空间的‘防火墙’。数据共享,不是在削弱安全,而是在强化我们共同的安全防线。”
他句句不提要求,句句都在强调共同目标和更大责任,将数据共享从“你帮我”变成了“我们一起维护国家安全”。王局看着那份内参和等级保护证书,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沉吟道:“你们的防护等级倒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关于数据脱敏和使用边界,还需要再细化……”
见对方态度松动,林万骁立刻跟进:“这是自然!我们完全可以共同成立一个技术保障小组,由您这边派专家参与监督数据流转的全过程,确保万无一失!”
送走王局后,下午面对工信部的李巡视员,林万骁又换了策略。李巡视员是技术官员出身,对标准问题尤为执着。
“林局长,不是我们搞壁垒。我们部推的这套标准,是集合了业内专家多年心血,考虑了未来五到十年的技术演进方向,兼容性问题可以通过适配解决嘛。”李巡拿着工信部的标准文档,说得头头是道。
林万骁耐心听完,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笑着问:“李巡,您这套标准确实前瞻,不知目前在部际数据交换中,实际应用比例如何?推广过程中,其他部委的适配成本高吗?”
李巡愣了一下,略显尴尬地推了推眼镜:“这个……还在推广阶段,有些部门确实反映……有些难度。”
“李巡,您看这样如何?”林万骁拿出项目组做的对比分析图,“我们这套标准,充分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内各领域的现有基础,更像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更容易被大多数部门接受。如果我们这个横跨多个领域的舆情系统能率先采用并跑通,岂不是为您这套更前瞻的标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高级应用示范场景’?将来以此为基础,逐步升级迭代,推动您这套标准成为真正的部际主流,阻力会不会小很多?”
他巧妙地将“分歧”转化为“阶段性协同”,将对方的标准定位为“未来方向”,而将己方的标准塑造为“当下最能凝聚共识、利于快速形成战斗力的实践基础”。这是一种典型的“共赢”思维,既解决了眼前的困境,又给了对方台阶和长远期望。
李巡看着对比图,若有所思。他意识到,强行推广自己的标准可能事倍功半,而借助舆情系统这个重要项目先落地一个兼容性更好的版本,或许真是推动自家标准的一条捷径。
“林局长考虑得很周全啊……”李巡的态度明显软化下来,“关于接口标准的细节,或许我们可以再组织一次技术对接会,深入探讨一下……”
经过数轮如此这般的艰苦协调与谈判,凭借对各方诉求的精准把握、对国家战略层面的高位思考以及灵活务实的“共赢”策略,林万骁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一点点凿开了坚固的部门壁垒。
当徐工兴奋地跑来汇报,代表公安部和工信部数据流入的箭头终于由红转绿时,林万骁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系统的真正效能还有待实践检验。但通过此次攻坚,他不仅推动了项目进展,更在关键的部委层面,展现了自身卓越的协调能力和大局观,这为他未来在更广阔舞台上施展拳脚,悄然铺平了道路。
项目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技术团队负责人,那位曾对算法充满激情的徐工,此刻正抓着自己本就稀疏的头发,对着投影屏上一张复杂的系统架构图唉声叹气。屏幕上,代表数据流入的箭头在几个关键节点被标上了刺眼的红色叉号。
“林局,还是卡在老地方。”徐工的声音带着通宵未眠的沙哑,“公安部那边,关于特定网络行为标识数据的共享权限,他们的安全专家咬死不放,认为我们的系统防护等级不够,存在泄露风险。工信部那边,对我们提出的数据接口统一标准有异议,坚持要用他们内部正在推行的那套,可那套标准兼容性差,会极大影响我们整合其他部门数据的效率……”
他摊开手,一脸无奈:“这两家都是强势部委,道理讲了一箩筐,技术方案修改了七八版,可就是……推不动。”
与会的人员都沉默着。谁都明白,在部委之间,有时候技术问题本质上是权限和地盘问题。没有更高层面的协调或者让对方信服的筹码,仅靠项目组去沟通,难度极大。
林万骁坐在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沉静地扫过屏幕上那几个红色叉号。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舆情工作要想真正具备前瞻性和穿透力,就不可能绕开公安的网络行为数据和工信的通信基础数据。这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对传统工作模式和部门壁垒的挑战。
“对方具体负责的,是什么层级?”林万骁开口,声音平稳,听不出丝毫焦躁。
“公安部那边是网安局的一位王副局长,工信部是信管局的一位李巡视员。都是具体管事的实权人物。”徐工连忙回答。
“好。把我们会前准备的最新技术防护方案、数据脱敏流程,以及采用我们这套标准能给后续协同作战带来的效率提升对比分析,再整理一遍,要更直观,更聚焦对方的核心关切。”林万骁指令清晰,“另外,替我约一下这两位领导,就说……舆情信息局林万骁,关于跨部门数据协同支撑国家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事情,想当面请教。时间地点,尊重他们的安排。”
他不说“协调”,不说“要求”,而是用“请教”和“支撑国家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更高维度的表述,既给了对方面子,也抬高了沟通的格局。
两天后,在林万骁的办公室,他首先见到了公安部的王副局长。王局面容严肃,眼神锐利,带着公安系统特有的警惕性。寒暄过后,他直接切入主题:“林局长,不是我们不支持工作。你们那个系统,涉及的数据太敏感。现在的网络攻击防不胜防,一旦出问题,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他指了指徐工准备的厚厚一沓防护方案,“这些纸面东西,我们见得多了。”
林万骁没有争辩,而是将一份材料推到王局面前:“王局,您的顾虑我非常理解,安全是第一生命线。这是我们系统通过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等保三级)测评的证书,以及我们聘请的国内顶尖白帽子团队进行的渗透测试报告,所有高危漏洞均已修复。更重要的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凝重,“您看这份内参摘要。”
王局目光扫过那份标注着“内部·机密”的文件摘要,内容是近期几起利用网络谣言和意识形态渗透干扰社会稳定的案例深度分析。
“王局,”林万骁身体微微前倾,“舆论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兴风作浪,手段越来越隐蔽。我们的系统,不是为了窥探隐私,而是为了更早发现苗头,更准识别风险,更好地维护稳定。如果因为数据壁垒,导致我们对某些潜在风险失察失警,这个责任,恐怕更大。我们需要公安的‘火眼金睛’来赋能,共同筑牢这道网络空间的‘防火墙’。数据共享,不是在削弱安全,而是在强化我们共同的安全防线。”
他句句不提要求,句句都在强调共同目标和更大责任,将数据共享从“你帮我”变成了“我们一起维护国家安全”。王局看着那份内参和等级保护证书,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沉吟道:“你们的防护等级倒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关于数据脱敏和使用边界,还需要再细化……”
见对方态度松动,林万骁立刻跟进:“这是自然!我们完全可以共同成立一个技术保障小组,由您这边派专家参与监督数据流转的全过程,确保万无一失!”
送走王局后,下午面对工信部的李巡视员,林万骁又换了策略。李巡视员是技术官员出身,对标准问题尤为执着。
“林局长,不是我们搞壁垒。我们部推的这套标准,是集合了业内专家多年心血,考虑了未来五到十年的技术演进方向,兼容性问题可以通过适配解决嘛。”李巡拿着工信部的标准文档,说得头头是道。
林万骁耐心听完,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笑着问:“李巡,您这套标准确实前瞻,不知目前在部际数据交换中,实际应用比例如何?推广过程中,其他部委的适配成本高吗?”
李巡愣了一下,略显尴尬地推了推眼镜:“这个……还在推广阶段,有些部门确实反映……有些难度。”
“李巡,您看这样如何?”林万骁拿出项目组做的对比分析图,“我们这套标准,充分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内各领域的现有基础,更像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更容易被大多数部门接受。如果我们这个横跨多个领域的舆情系统能率先采用并跑通,岂不是为您这套更前瞻的标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高级应用示范场景’?将来以此为基础,逐步升级迭代,推动您这套标准成为真正的部际主流,阻力会不会小很多?”
他巧妙地将“分歧”转化为“阶段性协同”,将对方的标准定位为“未来方向”,而将己方的标准塑造为“当下最能凝聚共识、利于快速形成战斗力的实践基础”。这是一种典型的“共赢”思维,既解决了眼前的困境,又给了对方台阶和长远期望。
李巡看着对比图,若有所思。他意识到,强行推广自己的标准可能事倍功半,而借助舆情系统这个重要项目先落地一个兼容性更好的版本,或许真是推动自家标准的一条捷径。
“林局长考虑得很周全啊……”李巡的态度明显软化下来,“关于接口标准的细节,或许我们可以再组织一次技术对接会,深入探讨一下……”
经过数轮如此这般的艰苦协调与谈判,凭借对各方诉求的精准把握、对国家战略层面的高位思考以及灵活务实的“共赢”策略,林万骁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一点点凿开了坚固的部门壁垒。
当徐工兴奋地跑来汇报,代表公安部和工信部数据流入的箭头终于由红转绿时,林万骁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系统的真正效能还有待实践检验。但通过此次攻坚,他不仅推动了项目进展,更在关键的部委层面,展现了自身卓越的协调能力和大局观,这为他未来在更广阔舞台上施展拳脚,悄然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