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精准预判-《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周一一早,“启明星”专项小组会议室。连轴转的高压工作让每个人都面带倦色,但眼神却格外专注。泄密风波在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后,暂时被压制在有限范围内,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舆论海啸,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仅仅是暴风雨前的间歇。

  张小峰副部长亲自主持会议,听取小组关于“启明星”方案全面公布前的最后一次综合风险评估。气氛凝重。

  监测研判组组长王卫明率先汇报,他梳理了当前网络上已有的、与“启明星”可能相关的各类潜在关切点,主要集中在普遍性的改革阵痛、利益调整等方面,汇报四平八稳,符合常规研判思路。

  “总的来说,”王卫明总结道,“舆论关注焦点相对分散,只要我们做好通用性的政策解读和情绪疏导,风险整体可控。”

  张小峰不置可否,目光转向林万骁:“万骁,你的看法呢?”

  林万骁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数据、案例和思维导图。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操作电脑,将一份自己整理的图表投映到屏幕上。图表并非简单的舆情热度趋势,而是将“启明星”方案中涉及的具体条款,与近五年来的相关信访数据、地方试点反馈、学术论文中的争议焦点,甚至是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了交叉关联分析。

  “部长,各位同事,”林万骁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基于我们对现有数据的深度挖掘,尤其是结合了一些基层实践的反馈,我认为,方案公布后,除了王处提到的普遍性关注外,有几个非常具体的‘爆点’,很可能在第一时间引发激烈争议,需要我们提前重点布防。”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第一个点,在这里。”林万骁激光笔的红点落在图表的一个分支上,“方案第四章第十二条,关于‘特定行业国有资产估值与置换方式’。条文本身很原则,但我们结合前期小范围征求意见时,某资源型城市国企代表的反馈,以及该市历史上类似改革引发的职工安置纠纷数据来看,”他切换屏幕,展示出几组复杂但清晰的数据模型,“一旦具体操作细则未能及时跟上,或者估值方法不被基层理解和接受,极易被曲解为‘国资贱卖’,点燃‘国有资产流失’这个最敏感的引信。尤其是在部分老工业基地,民众对此有历史记忆,情绪触点很低。”

  王卫明微微皱眉,欲言又止,他觉得林万骁有些过于聚焦个别案例,可能夸大其风险。

  林万骁没有停顿,激光笔移动到下一个点:“第二个点,在于方案第六章关于‘建立市场化、差异化要素分配机制’的表述。‘差异化’这三个字,在当前的贫富差距语境下,非常容易被解读为‘制造新的不公’。”他调出了几份网络社群的分析截图,以及一些经济学博客的讨论,“已经有部分嗅觉灵敏的评论员在打擦边球,将‘差异化’与‘特权化’进行隐性关联。如果我们不能第一时间用极其清晰、透明的标准来解释何为‘市场化、差异化’,并辅以强有力的监管保障承诺,这个概念很可能在公布初期就被污名化。”

  他顿了顿,看向引导应对组组长:“这就要求我们的解读材料,不能停留在空泛的‘提高效率’层面,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能让普通人看得懂的分配规则示意图,甚至是模拟案例。”

  引导组组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迅速记录。

  “第三个点,可能更隐蔽,但破坏力同样巨大。”林万骁的激光笔指向一个关联着多个社会热点事件的复杂网络图,“方案中提到了‘优化部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结合近期多地出现的‘学区房’争议、‘民营医院乱象’等舆情,我预判,一旦表述不清,‘引入社会资本’会立刻与‘教育市场化’、‘医疗产业化’等敏感标签捆绑,触发公众对民生领域‘过度商业化’的深层恐惧。届时,改革的初衷会被淹没,讨论将完全偏离轨道。”

  他展示了一段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在几个核心社交平台上,凡是涉及“公共服务”与“资本”同时出现的话题,负面情绪关联度高达70%以上。“我们必须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作为前提,浓墨重彩地强调,并且明确列出负面清单,什么领域绝对不能碰,什么模式绝对不允许。要主动设定边界,而不是被动回应质疑。”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林万骁的预判不仅指出了风险点,更将每个风险点背后的社会心理、历史经纬、关联舆情都剖析得清清楚楚,仿佛已经看到了方案公布后舆论场的具体演变图景。这与王卫明那份相对笼统的评估形成了鲜明对比。

  张小峰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这是他深度思考时的习惯动作。“嗯,”他沉吟道,“你提到的这几点,很具体,也很尖锐。尤其是国有资产估值和公共服务引入资本这两条,确实是容易牵动神经的地方。依据是什么?除了数据关联。”

  林万骁合上笔记本,目光沉静:“部长,依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数据挖掘显示的潜在关联和情绪倾向;二是我在地方工作时,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类似改革在基层落地时,真正卡壳、真正引发激烈矛盾的,往往就是这些看似技术性、实则触及深层公平感知和利益格局的具体条款。老百姓不看你宏大的蓝图,就看切身利益是否被公平对待,过程是否透明可信。”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根据我们对前期泄密事件传播路径的分析,对手也非常擅长寻找这类具体的、易于煽动情绪的切入点进行攻击。我们必须料敌于先。”

  王卫明脸上的质疑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恍然和钦佩。他不得不承认,林万骁这种将宏观数据与微观体感深度融合的预判方式,比他单纯依赖舆情系统警报要精准和深刻得多。

  “很好!”张小峰终于点头,语气中带着赞许,“预判精准,才能应对有力。就按照你这个思路,监测组立刻调整重点监测方向,围绕万骁同志提出的这几个具体爆点,构建专属预警模型。引导组、协调组,马上针对这几个点,细化应对预案,解读材料要更具体、更直白、更接地气!我要在方案正式公布前,看到针对这三个‘爆点’的完整防御方案!”

  “是!”三位组长异口同声,这一次,声音里充满了明确的目标感和对林万骁判断的信服。

  散会后,几位核心成员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围到林万骁身边,就具体细节进一步讨论。王卫明拍了拍林万骁的肩膀,由衷地说:“林局,服了!你这真是把舆情的脉给摸透了!以后得多跟你学习。”

  林万骁谦和地笑了笑:“王处言重了,大家一起群策群力。”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院子里来来往往的车辆。精准预判带来的不是松懈,而是更沉重的责任。他知道,自己指出的这几个点,将是“启明星”升空时最可能遭遇阻击的空域。接下来的每一份预案,每一次引导,都必须打在七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