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入了冬,夜里寒风凛冽。林万骁刚结束一个跨部委项目的视频协调会,正揉着发胀的太阳穴,书房的固定电话响了。这个号码知道的人不多,大多是工作往来。他拿起听筒。
“喂,林…林书记吗?我是青桥的张建国啊!”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带着浓重北江口音、略显急促和忐忑的声音。
张建国?林万骁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黝黑憨厚、干事风风火火的中年汉子形象。这是他刚到青桥镇时,镇农业站的站长,后来在他推动乡村改革时,是坚定的执行者之一,踏实肯干,就是性子直,有时候转不过弯。他离开龙湖前,张建国好像调到了县里的农业农村局。
“建国啊,是我。这么晚打电话,有什么事?”林万骁的声音放缓了些,带着一丝旧日的熟稔。
“林书记,实在对不住,这么晚打扰您!我…我这也是实在没办法了,才冒昧打到您家里来。”张建国的声音带着愧疚,也更急切了,“我…我现在在京城火车站呢!”
“你在京城?”林万骁有些意外,“出什么事了?”
“是…是为了我们县里那个‘北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的事。”张建国在电话那头,声音被寒风刮得有些破碎,“项目卡在发改委的环评核准上了,说是我们那个污水处理方案不符合新规,打回来两次了!县里派我来跑部委,可我…我这人生地不熟的,在部委大院门口转悠了两天,连具体找哪个司局、哪个处室管事的都摸不清门路,递上去的材料也石沉大海…眼看着省里给的最后期限就要到了,项目要是黄了,我…我都没脸回去了!”
林万骁能想象到张建国此刻在火车站寒风中,攥着电话,一脸无助和焦虑的样子。一个基层干部,只身闯入京城,面对庞大而陌生的部委机器,那种无力感和恐慌,他完全能够体会。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初到部委时的茫然。
他沉吟了片刻。直接插手项目审批是绝对的红线,但看着老部下如此困境,于情于理也不能置之不理。
“你别急,先在火车站附近找个暖和的地方住下,把地址发到我这个手机上。”林万骁用的是私人手机,“明天上午,你到我办公室附近的那家‘京韵茶楼’等我。记住,不要带任何土特产,也不要跟任何人说你来见我了。”
“哎!好!好!谢谢林书记!谢谢林书记!”张建国的声音瞬间充满了感激,几乎要哭出来。
第二天上午,林万骁处理完手头紧急公务,便步行来到离部委大楼隔了一条街的京韵茶楼。在一个僻静的包间里,他见到了张建国。几年不见,张建国老了不少,鬓角已经花白,穿着一件半旧的羽绒服,脸上带着旅途劳顿和心事重重的憔悴。一见到林万骁,他立刻站起身,手足无措,眼圈有些发红。
“林书记……”
“坐,建国,坐下说。”林万骁摆摆手,示意他放松,然后对跟进来的服务员点了壶最普通的绿茶和一些茶点。
“林书记,我……”
“先喝口热茶,暖暖身子。”林万骁打断他,亲自给他倒了杯茶,“把你们那个产业园项目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环评被打回来的具体理由,还有你们修改后的方案,详细跟我说说,不要夸大,也不要隐瞒。”
张建国双手捧着温热的茶杯,仿佛汲取了一些力量,定了定神,开始一五一十地汇报起来。他从项目的初衷(解决当地特色水果滞销、提升附加值)、到设计的产能、到第一次环评因为污水排放标准引用旧版被驳回,再到第二次修改后,又被指出污水处理工艺过于理想化、缺乏在北方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的实际案例支撑,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
林万骁认真听着,不时插话问几个关键细节,比如采用的具体处理技术、设计单位的资质、以及地方环保部门的初步意见。他问得非常专业和具体,让张建国暗暗吃惊,没想到老领导到了部委,对这类项目细节依然如此敏锐。
听完叙述,林万骁心里基本有数了。问题确实出在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论证不足上,属于合规范围内的技术性卡壳,并非不可逾越的原则问题。
“建国,你这个事,症结不在找哪个领导批条子,而在你们的技术方案本身有瑕疵,论证不充分。”林万骁看着张建国,语气严肃而诚恳,“部委办事,讲究的是规矩和程序,尤其是环评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专家评审那一关过不去,谁说话都没用。”
张建国的脸色又垮了下去。
“但是,”林万骁话锋一转,“也不是没有办法。你们现在需要的是权威的技术支持和更扎实的论证。”
他拿出自己的普通工作手机,翻找了一下,然后对张建国说:“我给你一个联系方式,是发改委环资司下面负责相关领域的一位处长助理,姓王。你回去后,通过正常办公电话联系他,就说是…就说是中宣部舆情局的同志在调研地方项目时,了解到你们的情况,建议你们来做个技术咨询。”
他将王助理的姓名和办公电话告诉了张建国。
“你联系他的时候,不要提我。就直接说明你们项目遇到的环评技术难题,请求指导。他们司里定期会组织专家团队为地方提供公益性的技术咨询服务,这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之一。你们要准备好全部技术资料,态度要诚恳,虚心请教。请专家帮你们把关,找出方案中的硬伤,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只要技术方案过硬,符合法规标准,后续的核准程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张建国仔细记下,眼神里重新燃起了希望。
“另外,”林万骁补充道,“你们县里,乃至市里,难道就没有对接过高校或科研院所?比如省农科院、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系?如果能请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具技术评估意见或者推荐更成熟的工艺方案,作为附件补充进去,分量会重很多。这件事,最终要靠你们自己把基础工作做扎实。”
他这是在指点张建国如何“借力”,如何利用现有的正规渠道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想着走门路。
“我明白了!林书记,您这一指点,我这心里就亮堂了!”张建国激动地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回去我就按您说的,先找技术支撑,把方案弄扎实了再说!”
“记住,建国,”林万骁最后叮嘱道,“在京城,在部委,凡事要按规矩来。我能帮你的,就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指条明路。剩下的,要靠你们自己努力。还有,无论项目成不成,都要坚守底线,不该送的东西一分不能送,不该说的话一句不能说。”
“您放心!林书记,您的教诲我记一辈子!”张建国重重地点头。
离开茶楼时,张建国的心情与来时已是天壤之别,脚步都轻快了许多。林万骁看着他消失在街角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帮助旧部解决难题,是他义不容辞的情分,但如何把握分寸,如何在规则内行事,是对他政治智慧的考验。
“喂,林…林书记吗?我是青桥的张建国啊!”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带着浓重北江口音、略显急促和忐忑的声音。
张建国?林万骁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黝黑憨厚、干事风风火火的中年汉子形象。这是他刚到青桥镇时,镇农业站的站长,后来在他推动乡村改革时,是坚定的执行者之一,踏实肯干,就是性子直,有时候转不过弯。他离开龙湖前,张建国好像调到了县里的农业农村局。
“建国啊,是我。这么晚打电话,有什么事?”林万骁的声音放缓了些,带着一丝旧日的熟稔。
“林书记,实在对不住,这么晚打扰您!我…我这也是实在没办法了,才冒昧打到您家里来。”张建国的声音带着愧疚,也更急切了,“我…我现在在京城火车站呢!”
“你在京城?”林万骁有些意外,“出什么事了?”
“是…是为了我们县里那个‘北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的事。”张建国在电话那头,声音被寒风刮得有些破碎,“项目卡在发改委的环评核准上了,说是我们那个污水处理方案不符合新规,打回来两次了!县里派我来跑部委,可我…我这人生地不熟的,在部委大院门口转悠了两天,连具体找哪个司局、哪个处室管事的都摸不清门路,递上去的材料也石沉大海…眼看着省里给的最后期限就要到了,项目要是黄了,我…我都没脸回去了!”
林万骁能想象到张建国此刻在火车站寒风中,攥着电话,一脸无助和焦虑的样子。一个基层干部,只身闯入京城,面对庞大而陌生的部委机器,那种无力感和恐慌,他完全能够体会。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初到部委时的茫然。
他沉吟了片刻。直接插手项目审批是绝对的红线,但看着老部下如此困境,于情于理也不能置之不理。
“你别急,先在火车站附近找个暖和的地方住下,把地址发到我这个手机上。”林万骁用的是私人手机,“明天上午,你到我办公室附近的那家‘京韵茶楼’等我。记住,不要带任何土特产,也不要跟任何人说你来见我了。”
“哎!好!好!谢谢林书记!谢谢林书记!”张建国的声音瞬间充满了感激,几乎要哭出来。
第二天上午,林万骁处理完手头紧急公务,便步行来到离部委大楼隔了一条街的京韵茶楼。在一个僻静的包间里,他见到了张建国。几年不见,张建国老了不少,鬓角已经花白,穿着一件半旧的羽绒服,脸上带着旅途劳顿和心事重重的憔悴。一见到林万骁,他立刻站起身,手足无措,眼圈有些发红。
“林书记……”
“坐,建国,坐下说。”林万骁摆摆手,示意他放松,然后对跟进来的服务员点了壶最普通的绿茶和一些茶点。
“林书记,我……”
“先喝口热茶,暖暖身子。”林万骁打断他,亲自给他倒了杯茶,“把你们那个产业园项目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环评被打回来的具体理由,还有你们修改后的方案,详细跟我说说,不要夸大,也不要隐瞒。”
张建国双手捧着温热的茶杯,仿佛汲取了一些力量,定了定神,开始一五一十地汇报起来。他从项目的初衷(解决当地特色水果滞销、提升附加值)、到设计的产能、到第一次环评因为污水排放标准引用旧版被驳回,再到第二次修改后,又被指出污水处理工艺过于理想化、缺乏在北方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的实际案例支撑,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
林万骁认真听着,不时插话问几个关键细节,比如采用的具体处理技术、设计单位的资质、以及地方环保部门的初步意见。他问得非常专业和具体,让张建国暗暗吃惊,没想到老领导到了部委,对这类项目细节依然如此敏锐。
听完叙述,林万骁心里基本有数了。问题确实出在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论证不足上,属于合规范围内的技术性卡壳,并非不可逾越的原则问题。
“建国,你这个事,症结不在找哪个领导批条子,而在你们的技术方案本身有瑕疵,论证不充分。”林万骁看着张建国,语气严肃而诚恳,“部委办事,讲究的是规矩和程序,尤其是环评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专家评审那一关过不去,谁说话都没用。”
张建国的脸色又垮了下去。
“但是,”林万骁话锋一转,“也不是没有办法。你们现在需要的是权威的技术支持和更扎实的论证。”
他拿出自己的普通工作手机,翻找了一下,然后对张建国说:“我给你一个联系方式,是发改委环资司下面负责相关领域的一位处长助理,姓王。你回去后,通过正常办公电话联系他,就说是…就说是中宣部舆情局的同志在调研地方项目时,了解到你们的情况,建议你们来做个技术咨询。”
他将王助理的姓名和办公电话告诉了张建国。
“你联系他的时候,不要提我。就直接说明你们项目遇到的环评技术难题,请求指导。他们司里定期会组织专家团队为地方提供公益性的技术咨询服务,这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之一。你们要准备好全部技术资料,态度要诚恳,虚心请教。请专家帮你们把关,找出方案中的硬伤,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只要技术方案过硬,符合法规标准,后续的核准程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张建国仔细记下,眼神里重新燃起了希望。
“另外,”林万骁补充道,“你们县里,乃至市里,难道就没有对接过高校或科研院所?比如省农科院、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系?如果能请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具技术评估意见或者推荐更成熟的工艺方案,作为附件补充进去,分量会重很多。这件事,最终要靠你们自己把基础工作做扎实。”
他这是在指点张建国如何“借力”,如何利用现有的正规渠道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想着走门路。
“我明白了!林书记,您这一指点,我这心里就亮堂了!”张建国激动地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回去我就按您说的,先找技术支撑,把方案弄扎实了再说!”
“记住,建国,”林万骁最后叮嘱道,“在京城,在部委,凡事要按规矩来。我能帮你的,就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指条明路。剩下的,要靠你们自己努力。还有,无论项目成不成,都要坚守底线,不该送的东西一分不能送,不该说的话一句不能说。”
“您放心!林书记,您的教诲我记一辈子!”张建国重重地点头。
离开茶楼时,张建国的心情与来时已是天壤之别,脚步都轻快了许多。林万骁看着他消失在街角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帮助旧部解决难题,是他义不容辞的情分,但如何把握分寸,如何在规则内行事,是对他政治智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