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考古公园-《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青桥镇这潭水,被考古大墓这颗巨石砸下,激起的波澜远超预料,并以惊人的速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治动能和资本流向。

  徐文远教授团队的初步结论——“疑似战国时期诸侯王级大墓”——像一枚重磅炸弹,其冲击波从学术圈一路震荡至省委常委会。

  价值连城已不足以形容,这是足以改写地域历史、提升文化地位、带动全域旅游的超级Ip。

  机遇稍纵即逝,官场上的明白人不止林万骁一个。

  几乎在央视直播信号切断的同时,青川县乃至北江省的相关机器就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轰鸣着运转起来。

  县文旅局办公楼那一夜灯火通明。局长亲自坐镇,手下精兵强将全员加班,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急促的脚步声汇成交响。

  一份关于“紧急申请立项建设‘楚风大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报告,以极限速度起草、修改、润色。

  每一个数据都力求精准,每一个措辞都反复推敲,既要彰显其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要突出其迫在眉睫的保护需求,更要描绘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报告连夜呈送县委县政府。县委书记吴大勇和县长秦怀远的名字并排列在牵头领导一栏,两人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签字画押,并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加急直报省发改委、省文旅厅。

  省城那头,同样无人入眠。这份来自青川县的加急报告,一路绿灯。

  主管副省长亲自电话关切,省发改委主任召集相关处室现场办公。徐文远教授的权威认定和央视的全国直播,成了最硬的“路条”和最猛的“催化剂”。

  流程,以打破常规的速度流转;印章,一枚接一枚地盖上。

  专家评审会?开!

  但与会专家名单早已提前沟通过,意见高度统一。

  可行性论证?有!

  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附加了厚厚一沓徐文远团队初步评估意见。

  资金预算?批!

  一期规划,核心保护区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初步展陈设计,总投资估算三点五个亿。

  报告送达省发改委的第四十八小时,批复文件正式下达。原则同意“楚风大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立项建设。几乎同时,省文旅厅的配套支持文件同步抵达。

  这还不算完。

  第五十二小时,从京城传来更令人振奋的消息:基于该发现的重大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在此项目上给予支持,首期中央预算内资金三亿元,将按程序迅速下达!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回青桥镇。

  镇政府大院差点炸开锅。

  干部们走路都带风,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兴奋。

  三亿!还是中央资金!

  这对一个偏远乡镇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泼天富贵。

  林万骁坐在办公室里,听着外面隐约传来的喧哗,面色沉静。

  他面前的烟灰缸里,多了几个烟头。兴奋是有的,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压力和清醒的预判。

  钱来了,项目定了,但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复杂的利益博弈、更严格的审计监督、以及无数双盯着这块肥肉的眼睛。赵晋岳那边,绝不会毫无动静。

  敲门声打断他的思绪。 “进。”

  陆蔓推门进来,依旧是一身笔挺警服,但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冷冽。她将一份文件放在他桌上:“林镇长,这是加强考古工地及周边区域治安联防的升级方案,需要你签个字。”

  她的称呼是公事公办的“林镇长”,语气也比平时更硬几分。

  林万骁拿起方案,快速浏览,目光敏锐:“这里,增设两个高清探头,覆盖范围要确保无死角。经费我从镇里应急资金先垫付。”

  “好。”陆蔓点头,记录下要求,却没有立刻离开。

  她沉默地站在那里,目光扫过他略显疲惫的脸,最终落在他烟灰缸里的烟头上,嘴唇微动,似乎想说什么。

  就在这时,办公室门又被敲响了,没等林万骁回应,一个清脆带着笑意的声音就传了进来:“林大镇长,如今可是炙手可热的大忙人,见你一面还得层层通报呢。”

  沈星澜穿着一身利落的职业装,外面套着件风衣,颈间系着条丝巾,显得干练又风情万种。

  她手里拿着采访本,笑吟吟地靠在门框上,目光直接落在林万骁身上,仿佛没看到旁边的陆蔓。

  林万骁心里咯噔一下,面上却不动声色:“沈大记者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我们这小地方,如今是得讲点规矩了。”

  陆蔓在沈星澜进来的那一刻,背脊似乎不易察觉地挺直了一些,脸上的线条绷得更紧,眼神瞬间降温,如同结了一层薄冰。

  她收回看向林万骁的目光,转而平视前方,语气公事公办:“林镇长,方案修改后我再送来。不打扰您接待记者了。”

  她特意加重了“记者”两个字,说完,转身就走,步伐干脆利落,带起一阵微冷的风,与沈星澜带来的那股暗香浮动形成鲜明对比。

  沈星澜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这才走进办公室,很自然地在林万骁对面的椅子上坐下:“哟,陆所长还是这么雷厉风行,不愧是巾帼英雄。不过我怎么闻到一股醋味呢?”

  话里听不出是夸赞还是别的什么。

  林万骁没接这个话茬,给她倒了杯水:“你怎么又跑来了?专题还没做完?”

  “这么大的新闻,我们报社不得跟进报道?立项批复,中央资金落地,这可是后续发展的关键节点。”沈星澜接过水杯,指尖若有若无地擦过他的手背,目光灼灼,“再说了,我想来看看,你这‘考古公园之父’,下一步怎么运筹帷幄。”

  她的采访似乎只是幌子,眼神里探究和私人的意味更浓。

  林万骁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拉开一点距离:“一切都是刚起步,按上级部署办事罢了。倒是你们媒体,要多正面宣传,别总想着挖什么内幕。”

  “内幕?”沈星澜轻笑一声,压低声音,“最大的内幕不就是你林镇长慧眼如炬,一铲子定乾坤吗?说说,那天怎么就那么巧,偏偏让你碰到了?”

  她的问题看似随意,却带着记者特有的犀利和某种不易察觉的试探。

  林万骁心里警铃微作,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无奈:“运气罢了。赶工期检查安全,谁想到能刨出个诸侯王。现在想想还后怕,要是当时处理不当,毁了文物,我就是千古罪人了。”

  两人一来一往,话语间机锋暗藏。一个试图窥探秘密,一个滴水不漏地防御。

  办公室外,陆蔓并没有走远。她站在走廊尽头的窗边,看着楼下院子里停着的、挂着省城牌照的采访车,手指无意识地捏紧了那份需要修改的方案,纸张边缘微微起皱。

  刚才办公室里那一幕,沈星澜看似随意的亲昵,林万骁那瞬间细微的停顿,都像细小的冰刺,扎在她心里。

  她知道沈星澜的身份,也知道她和林万骁因为采访有过不少接触,但女人直觉告诉她,绝不止那么简单。

  那种暗流涌动的氛围,让她极不舒服。一种混合着职业性的警惕和个人情绪的不满,在她心底交织蔓延。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转身大步走向自己的办公室,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比平时更重,更冷。

  办公室里,林万骁好不容易打发走了意犹未尽的沈星澜,承诺安排专人接受她的“正式采访”。

  他揉着太阳穴,走到窗边,恰好看到陆蔓冷着脸上车,警车疾驰而去,尾气都带着一股决绝的意味。

  他叹了口气。这局面,比应对上级检查和招商引资更让人心累。

  桌上的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是县委书记吴大勇亲自打来的。

  “万骁!好消息!中央的资金批文已经到省里了!三亿!你立刻准备一下,明天和我一起去省里汇报工作,同时要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资金使用和项目推进计划!省里和京城都看着呢,这事必须办得漂亮,不能出任何纰漏!”

  吴大勇的声音兴奋中透着严肃。

  “明白,吴书记。我马上准备。”林万骁沉声应道。

  放下电话,他目光投向窗外。

  考古公园的巨轮已经鸣笛启航,资金弹药已然就位。但船下的暗流,船上的风波,以及岸边虎视眈眈的窥伺,都预示着这趟航行,绝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