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任后的第三天,按照周其文局长的安排,林万骁主持他分管领域的第一次舆情研判会。会议在局里的小会议室举行,参加的是网络舆情监测处和社会思潮分析处的正副处长以及几位核心骨干。
相比于龙湖时动辄几十人、讨论具体工程和项目的常委会,这个只有十人左右的会议显得格外精干,但气氛却丝毫不轻松。每个人面前都摆着笔记本电脑和厚厚的材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专注而凝重的气息。
林万骁坐在主持位,没有急于开口,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能感受到那些看似恭敬的目光背后,隐藏着审视与好奇,这位从地方大员上调来的副局长,究竟有多少斤两?是否懂得部委这套严谨甚至刻板的游戏规则?
“同志们,开会。”林万骁的声音不高,但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咱们的研判会,主要是听,是学习。请大家按照既定流程,畅所欲言。”
首先汇报的是网络舆情监测处的马小鹏处长,一位三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语速很快的技术型干部。他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将投影幕布上的ppt翻到第一页,上面是过去24小时全网热度最高的十个话题榜单,旁边附带着热度趋势曲线图和关键传播节点分析。
“林局,各位同事,”马处长扶了扶眼镜,开始照本宣科地汇报,“昨日舆情总体平稳,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某明星恋情曝光的娱乐话题,热度虽高,但社会影响层面较浅;二是某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关于公共安全的讨论;三是关于一项税收新政的民间解读和议论,存在部分误读;四是……”
他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详实,完全符合规范,将每个热点的事件脉络、传播路径、主要观点都梳理了一遍。其他与会者大多低头记录,或看着屏幕,显然对此种模式早已习惯。
林万骁认真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个关键词。当马小鹏处长汇报完毕,看向他时,他没有像预想中那样直接让下一个处室汇报,而是轻轻合上了手中的笔。
“马处长汇报得很详细,数据也很扎实。”林万骁先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平和却带着引导性,“不过,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大家。我们看这个关于税收新政的讨论,报告里提到了存在误读。那么,这些误读主要集中在哪些群体?是中小企业家,还是工薪阶层,或者是自由职业者?他们产生误读的原因是什么?是政策本身表述不够清晰,还是我们的宣传解读没有跟上,或者是某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刻意曲解?”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再比如,这起交通事故,除了讨论公共安全,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情绪在发酵?比如,对特定品牌车辆安全性的不信任?或者对某些路段交通管理长期不满的借题发挥?我们能不能从这些看似孤立的热点背后,找到一些共性的社会心态,比如焦虑感、不信任感,或者是对公平正义的特别期待?”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几位处长和骨干们交换了一下眼神。以往类似的研判会,更多的是现象描述和数据罗列,领导最后总结一下,强调一下监控重点也就结束了。这位新来的林副局长,似乎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可能带来什么”。
社会思潮分析处的刘丽梅处长,一位四十多岁、气质沉稳的女同志,推了推眼镜,率先回应:“林局这个问题提得很深。关于税收新政的误读,我们初步分析,确实更多集中在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群体,他们对于成本变动最为敏感。误读原因,一方面是政策涉及专业术语,部分解读未能下沉;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个别财经博主为博眼球进行片面解读。”
网络舆情监测处的马处长也反应过来,补充道:“关于交通事故的深层情绪,我们监测到部分讨论确实延伸到了对涉事汽车品牌历史质量问题的追溯,以及对城市快速路设计合理性的质疑。这种‘借题发挥’的现象,在近年来的热点事件中确实有增多的趋势。”
林万骁点点头,示意他们继续。
随后,社会思潮分析处开始汇报近期捕捉到的一些思想动态和理论争鸣。汇报同样规范,引经据典,分析了几个学术论坛和期刊上的讨论热点。
听完后,林万骁再次提问:“这些理论层面的讨论,听起来离普通民众比较远。它们是如何渗透到网络舆论场,影响公众认知的?有没有具体的案例显示,某个学术观点被简化、曲解甚至煽动化后,引发了线下的群体性情绪或者对立?我们分析社会思潮,最终还是要落到它对现实社会心态和行为的影响上。”
这个问题再次切中了要害。社会思潮分析处的刘处长沉吟片刻,才回答道:“林局指出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这种渗透往往是潜移默化、经过多层转译的。比如,前段时间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学术讨论,在网络上就被简化为‘应该先富带后富还是劫富济贫’的极端对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网民的阶层对立情绪。我们会后可以整理几个典型案例,做更深入的分析。”
接下来的讨论,在林万骁的引导下,逐渐脱离了单纯念报告的窠臼,开始向更深层次挖掘。他时不时地插话,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或者结合自己在龙湖处理具体事务时遇到的类似舆情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我在地方工作时遇到过,一个环保项目本来是好事,但因为前期沟通不到位,被谣传成‘污染项目’,引发大规模抗议。这提醒我们,舆情监测不能只看网上说了什么,更要预判可能引发的线下行动,找到关键风险点。”林万骁分享道。
他的这些结合了基层实践的视角,让在座这些大多从校门直接进入部委、或者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同事们感到颇为新颖。他们习惯于从宏观数据和理论框架看问题,而林万骁则带来了更接地气、更贴近现实矛盾的思考维度。
会议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比原定时间长了许久,但与会者大多感觉收获颇丰,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像是一次真正的头脑风暴。
最后,林万骁做了简短的总结:“今天的会开得很好,大家的分析很有见地。我初步体会,舆情工作,数据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穿透数据,看到背后的人心向背和社会脉搏。希望我们以后能继续保持这种探讨的氛围,不仅描述现象,更要分析动因,研判趋势,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散会。”
众人收拾东西离开时,看向林万骁的目光已然不同,少了几分最初的审视,多了几分认可和思索。
周其文局长不知何时站在会议室门口,显然听到了部分讨论。他走进来,对林万骁笑了笑:“万骁同志,首秀不错啊。看来让你来舆情局,是来对了地方。你这套从实践出发、刨根问底的思路,对我们很有启发。”
“周局过奖了,我只是抛砖引玉,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林万骁谦逊地回应,心中却微微一定。他知道,自己在部委的第一课,算是勉强及格了。
相比于龙湖时动辄几十人、讨论具体工程和项目的常委会,这个只有十人左右的会议显得格外精干,但气氛却丝毫不轻松。每个人面前都摆着笔记本电脑和厚厚的材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专注而凝重的气息。
林万骁坐在主持位,没有急于开口,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能感受到那些看似恭敬的目光背后,隐藏着审视与好奇,这位从地方大员上调来的副局长,究竟有多少斤两?是否懂得部委这套严谨甚至刻板的游戏规则?
“同志们,开会。”林万骁的声音不高,但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咱们的研判会,主要是听,是学习。请大家按照既定流程,畅所欲言。”
首先汇报的是网络舆情监测处的马小鹏处长,一位三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语速很快的技术型干部。他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将投影幕布上的ppt翻到第一页,上面是过去24小时全网热度最高的十个话题榜单,旁边附带着热度趋势曲线图和关键传播节点分析。
“林局,各位同事,”马处长扶了扶眼镜,开始照本宣科地汇报,“昨日舆情总体平稳,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某明星恋情曝光的娱乐话题,热度虽高,但社会影响层面较浅;二是某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关于公共安全的讨论;三是关于一项税收新政的民间解读和议论,存在部分误读;四是……”
他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详实,完全符合规范,将每个热点的事件脉络、传播路径、主要观点都梳理了一遍。其他与会者大多低头记录,或看着屏幕,显然对此种模式早已习惯。
林万骁认真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个关键词。当马小鹏处长汇报完毕,看向他时,他没有像预想中那样直接让下一个处室汇报,而是轻轻合上了手中的笔。
“马处长汇报得很详细,数据也很扎实。”林万骁先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平和却带着引导性,“不过,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大家。我们看这个关于税收新政的讨论,报告里提到了存在误读。那么,这些误读主要集中在哪些群体?是中小企业家,还是工薪阶层,或者是自由职业者?他们产生误读的原因是什么?是政策本身表述不够清晰,还是我们的宣传解读没有跟上,或者是某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刻意曲解?”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再比如,这起交通事故,除了讨论公共安全,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情绪在发酵?比如,对特定品牌车辆安全性的不信任?或者对某些路段交通管理长期不满的借题发挥?我们能不能从这些看似孤立的热点背后,找到一些共性的社会心态,比如焦虑感、不信任感,或者是对公平正义的特别期待?”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几位处长和骨干们交换了一下眼神。以往类似的研判会,更多的是现象描述和数据罗列,领导最后总结一下,强调一下监控重点也就结束了。这位新来的林副局长,似乎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可能带来什么”。
社会思潮分析处的刘丽梅处长,一位四十多岁、气质沉稳的女同志,推了推眼镜,率先回应:“林局这个问题提得很深。关于税收新政的误读,我们初步分析,确实更多集中在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群体,他们对于成本变动最为敏感。误读原因,一方面是政策涉及专业术语,部分解读未能下沉;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个别财经博主为博眼球进行片面解读。”
网络舆情监测处的马处长也反应过来,补充道:“关于交通事故的深层情绪,我们监测到部分讨论确实延伸到了对涉事汽车品牌历史质量问题的追溯,以及对城市快速路设计合理性的质疑。这种‘借题发挥’的现象,在近年来的热点事件中确实有增多的趋势。”
林万骁点点头,示意他们继续。
随后,社会思潮分析处开始汇报近期捕捉到的一些思想动态和理论争鸣。汇报同样规范,引经据典,分析了几个学术论坛和期刊上的讨论热点。
听完后,林万骁再次提问:“这些理论层面的讨论,听起来离普通民众比较远。它们是如何渗透到网络舆论场,影响公众认知的?有没有具体的案例显示,某个学术观点被简化、曲解甚至煽动化后,引发了线下的群体性情绪或者对立?我们分析社会思潮,最终还是要落到它对现实社会心态和行为的影响上。”
这个问题再次切中了要害。社会思潮分析处的刘处长沉吟片刻,才回答道:“林局指出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这种渗透往往是潜移默化、经过多层转译的。比如,前段时间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学术讨论,在网络上就被简化为‘应该先富带后富还是劫富济贫’的极端对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网民的阶层对立情绪。我们会后可以整理几个典型案例,做更深入的分析。”
接下来的讨论,在林万骁的引导下,逐渐脱离了单纯念报告的窠臼,开始向更深层次挖掘。他时不时地插话,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或者结合自己在龙湖处理具体事务时遇到的类似舆情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我在地方工作时遇到过,一个环保项目本来是好事,但因为前期沟通不到位,被谣传成‘污染项目’,引发大规模抗议。这提醒我们,舆情监测不能只看网上说了什么,更要预判可能引发的线下行动,找到关键风险点。”林万骁分享道。
他的这些结合了基层实践的视角,让在座这些大多从校门直接进入部委、或者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同事们感到颇为新颖。他们习惯于从宏观数据和理论框架看问题,而林万骁则带来了更接地气、更贴近现实矛盾的思考维度。
会议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比原定时间长了许久,但与会者大多感觉收获颇丰,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像是一次真正的头脑风暴。
最后,林万骁做了简短的总结:“今天的会开得很好,大家的分析很有见地。我初步体会,舆情工作,数据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穿透数据,看到背后的人心向背和社会脉搏。希望我们以后能继续保持这种探讨的氛围,不仅描述现象,更要分析动因,研判趋势,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散会。”
众人收拾东西离开时,看向林万骁的目光已然不同,少了几分最初的审视,多了几分认可和思索。
周其文局长不知何时站在会议室门口,显然听到了部分讨论。他走进来,对林万骁笑了笑:“万骁同志,首秀不错啊。看来让你来舆情局,是来对了地方。你这套从实践出发、刨根问底的思路,对我们很有启发。”
“周局过奖了,我只是抛砖引玉,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林万骁谦逊地回应,心中却微微一定。他知道,自己在部委的第一课,算是勉强及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