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党校授课-《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初夏的省委党校,绿树成荫,庄重肃穆。林万骁的车驶入校园时,他能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地方政府机关的独特氛围,这里更安静,更专注于思考和理论学习。他今天是应省委党校邀请,为正在这里参加培训的一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授课。课程题目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基层治理创新——以龙湖实践为例》。

  能登上省委党校的讲台,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认可和能力的体现。学员都是来自全省各地、各条战线的处级实职干部,其中不乏能力出众、背景各异的佼佼者,眼光挑剔是必然的。

  林万骁提前到了教室,与班主任和党校负责教学的领导简单交流后,便安静地坐在一旁,翻看着自己精心准备的讲义。他今天穿了一件浅蓝色衬衫,没有打领带,显得沉稳而不失亲和力。

  学员们陆续入场。不少人已经听说过这位北江省最年轻的优秀县区委书记,知道他主政下的龙湖搞得风生水起,但也有人私下嘀咕,认为他不过是运气好,或者有背景。各种目光投射过来,有好奇,有审视,也有不以为然。

  上课铃响,班主任做了简短介绍后,林万骁稳步走上讲台。他没有用繁复的ppt,只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底线、创新、融合、人本。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站在这里,不是来做报告,更不是来传授什么经验,而是想结合龙湖这两年走过的一些路,就区域发展和基层治理,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一些可能不成熟的思考。”他开场谦逊,语气平和,瞬间拉近了与学员的距离。

  他没有从宏大的理论开始,而是从一个具体案例切入,新科化工泄漏事件。

  “事故发生那天晚上,我和大家一样,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气味刺鼻,群众恐慌。”林万骁描述着当时的场景,语气沉静,“我们迅速控制了局面,没有人员伤亡,是不幸中的万幸。但事后我们反思,如果我们的城市安全预警系统能更灵敏一些?如果我们的产业准入把安全环保的底线守得更牢一些?是不是可以完全避免?”

  他话锋一转:“所以,我们提出了龙湖发展的第一个关键词,底线。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安全、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后来大力整顿医疗行风,推动‘阳光采购’,本质上也是在守牢公平、廉洁的底线。这条线守不住,一切所谓的‘速度’和‘规模’,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甚至埋下更大的隐患。”

  台下鸦雀无声,许多学员露出了深思的表情。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廉政建设,这些都是基层工作的难点和痛点,林万骁没有回避,而是将其提升到发展前提的高度。

  接着,他谈到了龙湖的新能源产业布局和“文化龙湖”建设。

  “引进一个百亿工业项目是成绩,修复一条百年老街,让文化活起来,让市民有归属感、自豪感,同样是我们追求的政绩。”他展示了龙口老街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以及市民文化节上群众欢笑的场景,“这就是第二个关键词,创新。创新不止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发展理念、治理方式的创新。我们要敢于打破路径依赖,在产业选择、城市经营、文化传承上,都要勇于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新路。”

  他重点阐述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和内在驱动力的作用,指出其对于吸引人才、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深远影响。

  然后,他谈到了当前龙湖面临的瓶颈和正在思考的破局之道。

  “龙湖发展到今天,遇到了空间、能源等硬约束。我们内部挖潜是必要的,但更要放眼区域,思考融合发展。”他提到了正在研究的“临港-龙湖-桥头”产业协同构想,“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个城市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区域板块的竞争。我们必须学会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才能突破天花板,打开新天地。”

  这个话题显然触动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学员的神经。区域合作喊了多年,但真正落地成功的案例不多,利益协调是最大难题。林万骁坦诚地分析了可能遇到的障碍,但也指出了在国家和省级战略加持下的机遇,他的思考显得务实而富有前瞻性。

  最后,他回到了基层治理的核心。

  “所有的规划、所有的政策,最终都要落到人身上。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幸福。”他展示了龙湖教育改革后中考成绩提升的数据,以及随之带来的人才吸引效应;提到了乡村振兴试点中农民增收的笑脸。“这就是第四个关键词,人本。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但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人,是民心。只有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

  他结合自己在青桥、在龙湖处理具体事务的例子,生动地讲解了如何平衡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魄力与耐心。他的讲述没有空话套话,全是鲜活的实践和深刻的反思。

  两个多小时的课程,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当林万骁宣布下课时,教室里先是片刻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发自内心的认可。

  学员们围拢过来,纷纷提问。

  一位来自山区县的县长问:“林书记,您提到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农民往往观望,如何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一位来自发达区县的常务副县长则对跨区域合作更感兴趣:“协调不同行政主体的利益,您认为最关键的是什么?”

  林万骁耐心解答,分享经验,也坦诚困难,气氛热烈而融洽。

  课后,班主任陪同林万骁离开时,低声对他说:“林书记,反响非常好!很多学员都说,您的课接地气,有深度,有启发,不像有些理论课那么枯燥。”

  在党校安排的休息室,林万骁意外地遇到了前来党校开会、顺道过来看看的省委组织部长欧锦年。

  “万骁同志,刚下课?”欧锦年笑着和他握手,“听说你今天的课讲得很成功啊。”

  “欧部长,您过奖了,我只是汇报了一下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林万骁恭敬地回答。

  欧锦年点点头,目光中带着赞赏:“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好。尤其是你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思考,很有价值。沉舟书记也一直强调,我们的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要有这种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好好干!”

  欧锦年的话,让林万骁心中更加笃定。这次党校授课,不仅是一次知识和经验的分享,更是一次个人能力和政治形象的集中展示。他知道,自己在龙湖的实践和思考,已经得到了更高层面的关注和认可。

  离开党校时,夕阳的余晖给校园镀上了一层金色。林万骁坐进车里,回望那庄重的教学楼。这里不仅是学习理论的地方,更是思想碰撞、展示风采的重要舞台。今天这一课,他讲的是龙湖,展现的,却是自己面向未来的格局与潜力。前方的路,似乎更加清晰,也更加宽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