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民生工程-《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民生改善是落脚点。若高楼大厦与破败民居并存,数据增长与民生困顿同在,这样的发展便失了温度,也难言可持续。

  经济怎么发展?经济发展为了谁?

  林万骁开始了调研。

  他的调研足迹,从窗明几净的学校,延伸到了年久失修的老旧小区、拥堵不堪的断头路节点,以及缺乏绿意活力的城市角落。所见所闻,让他更加坚定了全面推进民生工程的决心。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区委常委会上,林万骁将一摞反映民生短板的照片和调研报告推到桌子中央,“我们不能只盯着Gdp和财政收入,更要看看老百姓家门口的路平不平、灯亮不亮、环境美不美!这些事,看似琐碎,却是检验我们执政为民成色的试金石!”

  很快,一份涵盖“老旧小区改造、断头路打通、公园绿地建设”三大类、共计二十余个子项的《龙湖区民生实事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林万骁亲任总指挥。

  第一场硬仗,在老城区北部的“幸福里”小区打响。这个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小区,曾是令人羡慕的单位福利房,如今却成了典型的“老破旧”:外墙剥落、管线老化、道路坑洼、没有电梯、停车位严重不足,违章搭建随处可见。居住于此的多是老人和收入不高的家庭。

  改造消息传出,居民们既期盼又疑虑。盼的是生活环境能改善,疑的是政府是不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改造过程中让他们承担不起的费用。

  林万骁带着分管副区长、住建局局长,直接到小区召开居民恳谈会,就在小区的老槐树下摆了几张桌椅。他没有让干部念稿子,而是开门见山:

  “各位老街坊邻居,今天我们来,就是听大家吐槽的。小区怎么改,大家最有发言权。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法,敞开了说!”

  起初居民们还有些拘谨,但在林万骁诚恳的态度鼓励下,话匣子很快打开。顶楼的老人抱怨爬楼难,“买个米都像爬山”;一楼的住户诉说阴暗潮湿,“被子都长霉”;有车的年轻人为抢车位头疼不已;所有人都对杂乱的环境和安全隐患忧心忡忡。

  林万骁认真记录,不时追问细节。最后,他综合居民意见和专业部门评估,现场拍板了改造方案:外墙保温防水、管线全部更新、加装电梯(根据不同楼栋情况制定分摊方案)、重新规划停车位、拆除违建、增加绿化和小广场。

  “改造期间,政府会协调安排临时过渡点,发放补贴。工程质量和进度,由社区选出居民代表,和监理公司一起监督!”林万骁的承诺,给居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幸福里”的改造如火如荼地进行,成为了龙湖老旧小区改造的样板。与此同时,另外几个片区的改造也相继启动。政府投入真金白银,引入专业施工队伍,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接受居民监督。虽然过程中也有个别纠纷,但总体推进顺利。看着自家小区一天一个样,许多老居民感慨:“盼了多少年,终于盼来了!”

  另一条战线,是困扰龙湖交通多年的几条“断头路”。其中尤以连接新老城区的“兴业路”最为典型。这条路规划了十几年,却因拆迁补偿问题,卡在最后几百米,成了“肠梗阻”,导致周边区域拥堵不堪,市民怨声载道。

  林万骁没有回避这个老大难。他调阅了历次协调会的记录,发现症结在于几户居民和一个小型集体企业的补偿诉求远超政策标准,前任领导怕引发群体事件,一拖再拖。

  “依法依规,公平公正,但绝不能让个别人的不合理诉求绑架公共利益!”林万骁态度坚决。他指示政法委书记李海龙、分管副区长,组成联合工作组,再次上门沟通,讲清政策底线,明确法律后果。同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他们寻找合适的置换房源和安置途径。

  对于那家狮子大开口的集体企业,审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入驻,进行“合规体检”。很快,查出了其账目混乱、偷漏税款等问题。在法律的威慑和反复沟通下,僵持多年的堡垒终于被攻克。

  随着最后一栋房屋的拆除,兴业路最后一公里顺利打通。通车那天,许多市民自发来到路口,看着车辆顺畅通行,纷纷拍手叫好。这条“民心路”的通车,不仅疏通了交通,更打通了政府和市民之间的“心路”。

  与此同时,公园绿地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见缝插针地建设“口袋公园”;对原有的几个老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场和休闲座椅;启动贯穿城区南北的滨河绿道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漫步的空间。

  这些变化,点点滴滴,浸润到龙湖的每一个角落。脏乱差的老旧小区变得整洁有序、充满温情;拥堵的断头路变成通畅大道;曾经灰扑扑的城市角落,冒出了片片赏心悦目的绿色。

  一位退休老教师在给区政府的感谢信中写道:“以前总觉得‘发展’是报纸上的词,离我们很远。现在出门路好走了,小区变美了,家门口有了小公园,带孙子下去玩也放心。这才真切感受到,发展是为了让我们老百姓过得更好!”

  章峰柏在一次实地检查后,向林万骁汇报:“书记,民生工程投入不小,但值得!现在老百姓对区委区政府的认可度,比以前高多了。”

  林万骁站在区委大楼楼顶,俯瞰着正在悄然变美的城市,语气平和而坚定:“民生投入,是最应该、也是最有效的投入。它提升的不仅是城市面貌,更是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是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这笔账,无论从哪个方面算,都划算。”

  他深知,民生工程永无止境。但迈出了这坚实的第一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龙湖这艘航船,便在发展的汪洋中,找到了最深厚的民意基础和最正确的航向。而这,正是他一切谋划和行动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