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桥镇闷热得像蒸笼。
凌晨一点,镇政府院子里的老槐树上,知了声嘶力竭。
林万骁把最后一盏应急灯关掉,黑色别克悄悄滑出院门。
他没带司机,只拎一只旧公文包,包里两样东西:省里试点批文、一张盖着财政厅骑缝章的空白支票。
三百公里路程,他开了五个小时,凌晨六点抵达省城。
在省城投公司大楼外,他停好车,在车上睡觉。早上八点半,他喝了一瓶矿泉水,走进省城投公司。
大厅冷气扑面,地砖映出人影,像一面没有温度的镜子。
电梯直上十八层。
省城投董事长曹小东正在办公室等,桌上两杯普洱,热气盘旋。这就是从领导身边出去的好处了,当了顾书记的秘书,多少还有点人脉,不谦虚的说,就是人脉很广。省里各部门的头头脑脑,大多数认识。
昨天打电话和曹小东联系,把事情大概一说,他爽快答应了今天面谈。
林万骁进门,没寒暄,直接把红头文件摊在茶几中央:
《关于同意青桥镇开展宅基地指标市场化试点的批复》
黑色公章,鲜红国徽,日期新鲜。
曹小东眯眼,指尖在文件上轻轻一弹:“三百亩指标,打算怎么玩?”
林万骁把一张A3规划图铺开,指尖落在青桥镇西北角:“三百亩宅基地,全部复垦为耕地,节余指标打包成‘青桥建投’,市城投做第一大股东,镇里占股35%,村民占股30%,社会资本35%。”
曹小东抬眼,目光像算盘珠噼啪作响:“授信额度?”
林万骁声音不高:“两亿,首期三千万,一周到账。”
曹小东笑了,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年轻人,胃口不小。”
林万骁把空白支票推过去:“省财政兜底,银行监管,风险可控。”
一句话,像把钥匙插进锁孔,咔哒一声,门开了。
七月十二上午十点,省城投财务室。
打印机吐出一张回单:
收款人:青桥建投有限公司
金额:30,000,000.00元
到账时间:10:07:36
财务处长把回单复印三份,一份锁进保险柜,一份传真回青桥镇,一份塞进林万骁公文包。
林万骁站在窗前,看远处高架车流,像一条发光的河。
他掏出手机,拨通镇财政所:“三千万到账,先补发拖欠工资,再修主街水泥路,剩下的还信用社老债,每一笔公开公示,谁动一分钱,我剁谁手。”
电话里,财政所长老周声音发颤:“明……明白。”
七月十三清晨六点,青桥镇大喇叭准时响起。
林万骁的声音透过扩音器,在每一条巷子回荡:
“乡亲们,拖欠三年的工资,今天补发;
坑洼十年的主街,明天动工;
信用社的高利贷,一周清零。
谁再上访,直接来我办公室领项目分红。”
一句话,像雷滚过屋顶。
镇政府门口,讨债的群众面面相觑,有人悄悄收起横幅。
上午九点,财政所窗口排起长队,工人们领到第一笔工资,有人当场落泪。
镇小学老校长攥着信封,颤巍巍地说:“小林镇长,青桥镇有救了。”
七月十五,主街破土动工。
十几台挖掘机同时作业,铁臂挥舞,尘土飞扬。
林万骁戴着安全帽,站在施工线旁,手里拿着秒表。
每挖一铲土,他都在心里算一笔账:
一公里水泥路,造价三百二十万,工期三十天,每提前一天,节省利息一万。
他把施工队长叫到跟前,声音不高:“提前一天完工,奖励五万;拖一天,罚十万。”
队长咽了口唾沫,转身吼得嗓子嘶哑:“二十四小时轮班!”
夜里十二点,工地灯火通明,像一条燃烧的长龙。
七月二十,信用社门口贴出大红告示:
“青桥镇历史债务一次性清偿,本息合计八百六十七万,一次性付清。”
告示右下角,盖着镇财政所鲜红公章。
债主们拿着欠条,排起长队,有人领到现金,当场抹泪。
信用社主任老郑握着林万骁的手,声音哽咽:“林镇长,你救了信用社,也救了我。”
林万骁拍了拍他的手背,声音平静:“救的是青桥镇,不是某个人。”
七月二十五,镇政府大厅。
一张大红纸贴在墙上:
“青桥建投第一次分红名单”
下面密密麻麻写着村民姓名、身份证号、分红金额。
最少的三百,最多的三千,总额一百二十万。
名单末尾,一行小字:
“资金来源:宅基地指标融资收益,专款专用,接受审计。”
人群围着名单,有人数钱,有人拍照,有人当场打电话报喜。
一个小媳妇抱着孩子,踮着脚在名单上找丈夫的名字,找到后,笑得眼角开花。
七月二十七深夜,省城投董事长曹小东打来电话,声音带着酒意:“林镇长,下周省里现场会,青桥镇做典型发言,稿子准备好了?”
林万骁站在镇政府楼顶,看远处灯火,声音不高:“稿子不用准备,我带账本去。”
曹小东笑出声:“年轻人,牛逼。”
挂断电话,林万骁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便签,写下四个字:
“锅底,三千万。”
写完,把便签塞进钱包最里层,像把刀柄藏进口袋。
七月三十,青桥镇主街水泥路全线贯通。
剪彩仪式上,林万骁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身后是一排崭新的路灯。
他手里拿着麦克风,声音不高,却传得很远:
“今天,青桥镇的路通了;明天,青桥镇的钱路也要通。
谁再上访,直接来我办公室领项目分红。”
掌声雷动,像潮水淹没废墟。
远处,夕阳照在崭新的水泥路上,像一条发亮的河。
凌晨一点,镇政府院子里的老槐树上,知了声嘶力竭。
林万骁把最后一盏应急灯关掉,黑色别克悄悄滑出院门。
他没带司机,只拎一只旧公文包,包里两样东西:省里试点批文、一张盖着财政厅骑缝章的空白支票。
三百公里路程,他开了五个小时,凌晨六点抵达省城。
在省城投公司大楼外,他停好车,在车上睡觉。早上八点半,他喝了一瓶矿泉水,走进省城投公司。
大厅冷气扑面,地砖映出人影,像一面没有温度的镜子。
电梯直上十八层。
省城投董事长曹小东正在办公室等,桌上两杯普洱,热气盘旋。这就是从领导身边出去的好处了,当了顾书记的秘书,多少还有点人脉,不谦虚的说,就是人脉很广。省里各部门的头头脑脑,大多数认识。
昨天打电话和曹小东联系,把事情大概一说,他爽快答应了今天面谈。
林万骁进门,没寒暄,直接把红头文件摊在茶几中央:
《关于同意青桥镇开展宅基地指标市场化试点的批复》
黑色公章,鲜红国徽,日期新鲜。
曹小东眯眼,指尖在文件上轻轻一弹:“三百亩指标,打算怎么玩?”
林万骁把一张A3规划图铺开,指尖落在青桥镇西北角:“三百亩宅基地,全部复垦为耕地,节余指标打包成‘青桥建投’,市城投做第一大股东,镇里占股35%,村民占股30%,社会资本35%。”
曹小东抬眼,目光像算盘珠噼啪作响:“授信额度?”
林万骁声音不高:“两亿,首期三千万,一周到账。”
曹小东笑了,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年轻人,胃口不小。”
林万骁把空白支票推过去:“省财政兜底,银行监管,风险可控。”
一句话,像把钥匙插进锁孔,咔哒一声,门开了。
七月十二上午十点,省城投财务室。
打印机吐出一张回单:
收款人:青桥建投有限公司
金额:30,000,000.00元
到账时间:10:07:36
财务处长把回单复印三份,一份锁进保险柜,一份传真回青桥镇,一份塞进林万骁公文包。
林万骁站在窗前,看远处高架车流,像一条发光的河。
他掏出手机,拨通镇财政所:“三千万到账,先补发拖欠工资,再修主街水泥路,剩下的还信用社老债,每一笔公开公示,谁动一分钱,我剁谁手。”
电话里,财政所长老周声音发颤:“明……明白。”
七月十三清晨六点,青桥镇大喇叭准时响起。
林万骁的声音透过扩音器,在每一条巷子回荡:
“乡亲们,拖欠三年的工资,今天补发;
坑洼十年的主街,明天动工;
信用社的高利贷,一周清零。
谁再上访,直接来我办公室领项目分红。”
一句话,像雷滚过屋顶。
镇政府门口,讨债的群众面面相觑,有人悄悄收起横幅。
上午九点,财政所窗口排起长队,工人们领到第一笔工资,有人当场落泪。
镇小学老校长攥着信封,颤巍巍地说:“小林镇长,青桥镇有救了。”
七月十五,主街破土动工。
十几台挖掘机同时作业,铁臂挥舞,尘土飞扬。
林万骁戴着安全帽,站在施工线旁,手里拿着秒表。
每挖一铲土,他都在心里算一笔账:
一公里水泥路,造价三百二十万,工期三十天,每提前一天,节省利息一万。
他把施工队长叫到跟前,声音不高:“提前一天完工,奖励五万;拖一天,罚十万。”
队长咽了口唾沫,转身吼得嗓子嘶哑:“二十四小时轮班!”
夜里十二点,工地灯火通明,像一条燃烧的长龙。
七月二十,信用社门口贴出大红告示:
“青桥镇历史债务一次性清偿,本息合计八百六十七万,一次性付清。”
告示右下角,盖着镇财政所鲜红公章。
债主们拿着欠条,排起长队,有人领到现金,当场抹泪。
信用社主任老郑握着林万骁的手,声音哽咽:“林镇长,你救了信用社,也救了我。”
林万骁拍了拍他的手背,声音平静:“救的是青桥镇,不是某个人。”
七月二十五,镇政府大厅。
一张大红纸贴在墙上:
“青桥建投第一次分红名单”
下面密密麻麻写着村民姓名、身份证号、分红金额。
最少的三百,最多的三千,总额一百二十万。
名单末尾,一行小字:
“资金来源:宅基地指标融资收益,专款专用,接受审计。”
人群围着名单,有人数钱,有人拍照,有人当场打电话报喜。
一个小媳妇抱着孩子,踮着脚在名单上找丈夫的名字,找到后,笑得眼角开花。
七月二十七深夜,省城投董事长曹小东打来电话,声音带着酒意:“林镇长,下周省里现场会,青桥镇做典型发言,稿子准备好了?”
林万骁站在镇政府楼顶,看远处灯火,声音不高:“稿子不用准备,我带账本去。”
曹小东笑出声:“年轻人,牛逼。”
挂断电话,林万骁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便签,写下四个字:
“锅底,三千万。”
写完,把便签塞进钱包最里层,像把刀柄藏进口袋。
七月三十,青桥镇主街水泥路全线贯通。
剪彩仪式上,林万骁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身后是一排崭新的路灯。
他手里拿着麦克风,声音不高,却传得很远:
“今天,青桥镇的路通了;明天,青桥镇的钱路也要通。
谁再上访,直接来我办公室领项目分红。”
掌声雷动,像潮水淹没废墟。
远处,夕阳照在崭新的水泥路上,像一条发亮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