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到了结业论文答辩的日子。
三个月的紧张培训,最终都要凝结在这最后一役的表现上。
学员们一个个神色肃穆,在候场室里或默念稿子,或闭目养神,或紧张地搓着手心。
赵大河特意换上了一身崭新的衬衫,领带却打得有些歪斜,被曹云峰无奈地伸手帮他重新整理好。
“俺这心咋怦怦跳呢,比当年相亲还紧张。”赵大河小声嘀咕着,惹得旁边几个同样紧张的学员忍不住失笑,气氛稍稍缓和。
傅逸明则气定神闲地检查着自己的ppt,嘴角带着惯有的淡淡笑意,似乎成竹在胸。曹云峰默默看着自己的论文摘要,手指在纸页上轻轻划过,做着最后的准备。
林万骁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平静地看着窗外。他的论文早已烂熟于心,不仅仅是文字,更是融入了他在青川的实践、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思考。
他选择的题目看似冒险,实则也是很冒险!但他经过深思熟虑,有信心能经得起最严格的审视。
答辩顺序抽签决定。林万骁抽到了一个中间偏后的位置,不错,既能观察前面同学的得失,又不会等到最后让评委疲惫。
答辩正式开始。学员们依次进入那间庄重的答辩会议室。评委席上坐着党校的资深教授、特聘的外部专家,还有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的领导,阵容强大,气氛严肃。
前面几位同学的答辩有喜有忧。有的准备充分,应对流畅,获得了评委的点头认可;有的则明显紧张,被评委几个尖锐的问题问得额头冒汗,回答起来磕磕绊绊;还有的论文观点平庸,被评委指出“缺乏新意”、“深度不够”。
赵大河出来时,脸色有些发白,但眼神里带着庆幸,看来是勉强过关了。曹云峰出来时表情一如既往的平静,看不出深浅。傅逸明则面带微笑,似乎发挥不错。
“下一位,林万骁同志。”
听到自己的名字,林万骁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沉稳地走进答辩室。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下午好。我的论文题目是《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纪律保障协同性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他开场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当他报出这个题目时,几位评委,尤其是组织部的那位领导,眼神明显动了一下,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这个选题,在众多围绕经济发展、党的建设、社会管理的论文中,显得格外新颖和切中时弊。
林万骁的陈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他首先阐述了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纪律保障在理论上的内在统一性,指出“亲清政商关系”是两者协同的最佳结合点,缺乏纪律保障的“亲”可能导致权力寻租,而缺乏服务意识的“清”则可能变成懒政怠政。
接着,他结合青川经开区的实际案例,生动说明了如何通过清晰的权力边界、透明的办事流程、有效的监督机制,既激发了市场活力,又遏制了腐败空间,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风险防控的有机统一。
他还毫不避讳地引用了刚刚发生的“周末事件”作为反面案例,分析了纪律涣散如何不仅毁掉个人前程,更会严重破坏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和政治生态,论证极为有力。
他的ppt制作精良,数据图表翔实,案例鲜活,语言精炼。十分钟的陈述时间,被他充分利用,信息密度极高却又重点突出。
陈述完毕,进入提问环节。这是最考验真才实学的阶段。
一位经济学教授率先发问:“林万骁同学,你的论文强调纪律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干部担心‘纪律’捆住手脚,导致不敢作为、不愿作为,也就是所谓的‘懒政怠政’,你认为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指现实矛盾。
林万骁从容应答:“感谢老师的提问。我认为,‘纪律’约束的是乱作为、滥作为,而不是束缚敢作为、善作为。破解之道在于‘精准’二字。一是制度设计要精准,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让干部知道什么不能做,更知道什么应该做、怎么做;二是执纪问责要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保护那些出于公心、担当作为的干部,打击的只是那些胡作为、乱作为和不作为的干部。本质上,强化纪律保障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这本身就是对真正干事创业者最好的保护。”
他的回答逻辑严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支撑。
另一位党建专家提问:“你提到‘亲清政商关系’,这个度很难把握。在实际交往中,如何具体区分正常的政商交流与可能越界的交往?”
林万骁略一思索,答道:“区分的关键在于‘三看’。一看动机,是为公还是为私;二看方式,是公开透明还是暗箱操作;三看后果,是促进发展还是谋取私利。比如,领导干部为企业发展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问题,这是‘亲’,是职责所在;但接受企业超出正常范围的吃请、礼品,甚至利益输送,这就是越界。核心在于坚守底线,阳光操作,把一切交往放在阳光下进行。”
随后,组织部的领导也提了一个问题:“你的论文对策建议部分提到要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能具体阐述一下吗?”
“好的领导。”林万骁点头,“比如,我们可以建立营商环境‘智慧监督’平台,整合工商、税务、电力、信贷等数据,对行政审批效率、政策兑现情况、企业投诉举报进行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一旦发现某个环节异常超时、某个干部关联企业异常密集、或者某些优惠政策总是流向特定企业,系统就能自动预警,为精准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既提高了监督效率,也对干部形成了有力震慑,促使其规范用权、高效服务。”
他的回答再次展现了将前沿技术与传统监督手段相结合的创新思维。
答辩时间结束。评委们相互低声交流了几句,然后由主评委总结:“林万骁同学的论文,选题新颖,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证充分,论据扎实,尤其是结合自身实践,案例生动。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回答切中要害,表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
这番评价极高。林万骁鞠躬致谢:“谢谢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当他走出答辩室时,候场的同学们都投来了关注的目光。从他平静却带着一丝自信的脸上,大家似乎都读出了结果。
最终成绩宣布,林万骁的论文获得了全班最高分,答辩表现也被评为优秀。
他的论文,特别是其中关于“亲清政商关系”的精准界定、关于“高质量发展必须与风险防控并行”的论述、以及关于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监督的创新观点,给所有评委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份出色的结业论文副本,连同答辩评价,被第一时间呈送到了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欧锦年的案头。欧部长在翻阅时,目光在那些划线的精辟观点处停留了许久,尤其是“纪律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保驾护航的压舱石”这一句,他用红笔在旁边轻轻画了一个圈。
金玉之声,终入伯乐之耳。林万骁在党校的最后一课,交上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
三个月的紧张培训,最终都要凝结在这最后一役的表现上。
学员们一个个神色肃穆,在候场室里或默念稿子,或闭目养神,或紧张地搓着手心。
赵大河特意换上了一身崭新的衬衫,领带却打得有些歪斜,被曹云峰无奈地伸手帮他重新整理好。
“俺这心咋怦怦跳呢,比当年相亲还紧张。”赵大河小声嘀咕着,惹得旁边几个同样紧张的学员忍不住失笑,气氛稍稍缓和。
傅逸明则气定神闲地检查着自己的ppt,嘴角带着惯有的淡淡笑意,似乎成竹在胸。曹云峰默默看着自己的论文摘要,手指在纸页上轻轻划过,做着最后的准备。
林万骁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平静地看着窗外。他的论文早已烂熟于心,不仅仅是文字,更是融入了他在青川的实践、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思考。
他选择的题目看似冒险,实则也是很冒险!但他经过深思熟虑,有信心能经得起最严格的审视。
答辩顺序抽签决定。林万骁抽到了一个中间偏后的位置,不错,既能观察前面同学的得失,又不会等到最后让评委疲惫。
答辩正式开始。学员们依次进入那间庄重的答辩会议室。评委席上坐着党校的资深教授、特聘的外部专家,还有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的领导,阵容强大,气氛严肃。
前面几位同学的答辩有喜有忧。有的准备充分,应对流畅,获得了评委的点头认可;有的则明显紧张,被评委几个尖锐的问题问得额头冒汗,回答起来磕磕绊绊;还有的论文观点平庸,被评委指出“缺乏新意”、“深度不够”。
赵大河出来时,脸色有些发白,但眼神里带着庆幸,看来是勉强过关了。曹云峰出来时表情一如既往的平静,看不出深浅。傅逸明则面带微笑,似乎发挥不错。
“下一位,林万骁同志。”
听到自己的名字,林万骁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沉稳地走进答辩室。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下午好。我的论文题目是《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纪律保障协同性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他开场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当他报出这个题目时,几位评委,尤其是组织部的那位领导,眼神明显动了一下,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这个选题,在众多围绕经济发展、党的建设、社会管理的论文中,显得格外新颖和切中时弊。
林万骁的陈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他首先阐述了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纪律保障在理论上的内在统一性,指出“亲清政商关系”是两者协同的最佳结合点,缺乏纪律保障的“亲”可能导致权力寻租,而缺乏服务意识的“清”则可能变成懒政怠政。
接着,他结合青川经开区的实际案例,生动说明了如何通过清晰的权力边界、透明的办事流程、有效的监督机制,既激发了市场活力,又遏制了腐败空间,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风险防控的有机统一。
他还毫不避讳地引用了刚刚发生的“周末事件”作为反面案例,分析了纪律涣散如何不仅毁掉个人前程,更会严重破坏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和政治生态,论证极为有力。
他的ppt制作精良,数据图表翔实,案例鲜活,语言精炼。十分钟的陈述时间,被他充分利用,信息密度极高却又重点突出。
陈述完毕,进入提问环节。这是最考验真才实学的阶段。
一位经济学教授率先发问:“林万骁同学,你的论文强调纪律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干部担心‘纪律’捆住手脚,导致不敢作为、不愿作为,也就是所谓的‘懒政怠政’,你认为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指现实矛盾。
林万骁从容应答:“感谢老师的提问。我认为,‘纪律’约束的是乱作为、滥作为,而不是束缚敢作为、善作为。破解之道在于‘精准’二字。一是制度设计要精准,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让干部知道什么不能做,更知道什么应该做、怎么做;二是执纪问责要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保护那些出于公心、担当作为的干部,打击的只是那些胡作为、乱作为和不作为的干部。本质上,强化纪律保障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这本身就是对真正干事创业者最好的保护。”
他的回答逻辑严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支撑。
另一位党建专家提问:“你提到‘亲清政商关系’,这个度很难把握。在实际交往中,如何具体区分正常的政商交流与可能越界的交往?”
林万骁略一思索,答道:“区分的关键在于‘三看’。一看动机,是为公还是为私;二看方式,是公开透明还是暗箱操作;三看后果,是促进发展还是谋取私利。比如,领导干部为企业发展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问题,这是‘亲’,是职责所在;但接受企业超出正常范围的吃请、礼品,甚至利益输送,这就是越界。核心在于坚守底线,阳光操作,把一切交往放在阳光下进行。”
随后,组织部的领导也提了一个问题:“你的论文对策建议部分提到要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能具体阐述一下吗?”
“好的领导。”林万骁点头,“比如,我们可以建立营商环境‘智慧监督’平台,整合工商、税务、电力、信贷等数据,对行政审批效率、政策兑现情况、企业投诉举报进行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一旦发现某个环节异常超时、某个干部关联企业异常密集、或者某些优惠政策总是流向特定企业,系统就能自动预警,为精准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既提高了监督效率,也对干部形成了有力震慑,促使其规范用权、高效服务。”
他的回答再次展现了将前沿技术与传统监督手段相结合的创新思维。
答辩时间结束。评委们相互低声交流了几句,然后由主评委总结:“林万骁同学的论文,选题新颖,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证充分,论据扎实,尤其是结合自身实践,案例生动。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回答切中要害,表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
这番评价极高。林万骁鞠躬致谢:“谢谢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当他走出答辩室时,候场的同学们都投来了关注的目光。从他平静却带着一丝自信的脸上,大家似乎都读出了结果。
最终成绩宣布,林万骁的论文获得了全班最高分,答辩表现也被评为优秀。
他的论文,特别是其中关于“亲清政商关系”的精准界定、关于“高质量发展必须与风险防控并行”的论述、以及关于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监督的创新观点,给所有评委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份出色的结业论文副本,连同答辩评价,被第一时间呈送到了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欧锦年的案头。欧部长在翻阅时,目光在那些划线的精辟观点处停留了许久,尤其是“纪律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保驾护航的压舱石”这一句,他用红笔在旁边轻轻画了一个圈。
金玉之声,终入伯乐之耳。林万骁在党校的最后一课,交上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