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世荣强辩道。
“如果只是修补掩盖,为何要选择如此隐蔽的位置?而且修补掩盖后,为何还要特意做上如此逼真的锈色?”
宗渝反问,语气依旧平静,却步步紧逼,
“更重要的是,此处的位置,恰好位于鼎腹内壁应力相对集中的区域之一。晚辈推测,此处新伤,很可能是为了掩盖…”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
“掩盖一道修复焊接的痕迹!而这道焊接痕,意味着此鼎…曾受过严重的断裂伤,甚至可能是由残件拼接修复而成!”
“荒谬!”
钱世荣脸色铁青,
“仅凭一个细微的打磨痕就推断是修复?证据呢?XRF显示成分完全没问题!”
“成分没问题,只能说明用的是老铜料,或者后期配比模仿到位。”
宗渝冷静分析,
“但真正的关键,在于器物的整体气韵和受力逻辑。”
他指向鼎足与鼎腹的连接处,
“诸位请看,此鼎器型雄浑,四足承重。但细观其足部与鼎腹的范线衔接和受力走向…其力量传递在此处(他手指鼎腹内壁那可疑点附近)存在一个极其细微的不协调感!
仿佛此处曾发生过‘断裂’和‘再生’,导致力量传导的‘筋络’被强行接续,留下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滞涩’。这种感觉,只有真正理解器物‘生命’的人才能体会到。而真正的西周重器,其力量感应是浑然一体,如江河奔涌,绝无此等‘断点’!”
他这番分析,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物质鉴定(锈色、成分),上升到了对器物“气韵”、“生命”和“内在逻辑”的玄妙感知层面!这正是【灵性直觉】带来的超越常人的洞察力!
苏文远和钱世荣都愣住了。苏瑾更是美目圆睁,难以置信地看着宗渝。他所说的那种“滞涩感”、“力量断点”,听起来玄之又玄,但不知为何,当宗渝点明之后,他们再去看那鼎,似乎…真的隐隐感觉到了一丝不和谐?
“口说无凭!”
钱世荣还在负隅顽抗。
“要证据?可以。”
宗渝目光如炬,
“请取少量此处锈迹(他指着那可疑点),小心剥离。若晚辈所料不差,锈下掩盖的,绝非原生铜胎,而应是…现代高强度的环氧树脂类粘合剂和铜粉的混合物...!
宗渝停顿了一下,
“其目的是为了填补焊接缝隙并模仿铜锈!真正的古铜锈,是铜器在漫长岁月中与土壤、空气、水分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自然生成的,其质地、层次、与胎体的结合度,绝非人工填充物可比!一试便知!”
苏文远神色凝重,立刻吩咐道:
“瑾儿,去请周师傅来!带上工具,按小宗说的,小心取样!”
很快,一位经验丰富的修复师傅带着精细工具过来。在众人紧张的注视下,他用最细的针尖,极其小心地剥离了那点“鲜艳”锈迹边缘的一小部分。
结果,触目惊心!
锈层之下,露出的并非古铜色,而是一种灰白色的、质地略显塑料感的物质!上面还混合着细小的铜粉颗粒!这正是宗渝所说的现代粘合剂填充物!
“嘶…”
苏文远倒吸一口凉气!钱世荣如遭雷击,脸色瞬间惨白如纸,身体晃了晃,差点站不稳!他的助手更是目瞪口呆!苏瑾捂住嘴,看向宗渝的眼神充满了震惊和不可思议!
真相大白!这件所谓的“开门到代”的西周重器,竟是一件用真品残件(可能足部、耳部等次要部位是真)拼接、修复、做旧而成的高仿品!
其核心部分(鼎腹主体)很可能是新铸或后配,并在关键受力点进行了精心掩盖的修复!钱世荣引以为傲的仪器检测,只看到了材料的“真”,却忽略了工艺的“伪”和器物“生命”的断裂!
苏文远看向宗渝的目光彻底变了,充满了震撼、感激和后怕!若非陈老引荐,若非这年轻人有着如此毒辣到近乎玄学的眼力和胆识,苏家怕是要损失惨重,沦为笑柄!
“小宗…不,宗先生!”
苏文远郑重地向宗渝拱手,
“老朽…多谢了!若非先生慧眼如炬,苏家险遭大辱!陈老哥果然没有看错人!瑾儿,快给宗先生换茶!最好的明前龙井!”
苏瑾连忙应声,看向宗渝的眼神再无半分轻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好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崇拜?她亲自为宗渝斟茶,动作轻柔,低声道:
“宗先生,请用茶。刚才…多有怠慢,请您见谅。”
声音清冷依旧,却多了一丝温度。
钱世荣面如死灰,在苏老冷淡的目光和宗渝平静的注视下,再也无地自容,连场面话都说不出来,带着助手灰溜溜地告辞离开。
宗渝坦然接受了苏老的感谢和苏瑾的歉意,依旧那副谦和淡定的样子:
“苏老言重了,晚辈只是尽本分。侥幸而已。”
【叮!宿主成功鉴定高难度赝品,揭露修复痕迹,挽回家族重大损失。获得‘苏文远’高度认可与感激。】
奖励发放: 灵能点数 10 (当前44.2%)。特殊技能【地脉望气术(初级)】解锁!
技能效果: 被动提升对自然环境(山川河流、地脉走向)及人工建筑(古墓、遗址、宅邸)所蕴含的微弱“气场”、“地脉”流动的感知能力。
能模糊感知到地气汇聚(吉)或淤塞/阴煞(凶)的区域,对判断古墓位置、遗址核心区、风水格局有辅助作用。
此技能需主动开启,消耗微量灵能,感知清晰度与范围受宿主精神力及环境能量强度影响。(注:此技能偏向玄学感知,非精确科学,为考古探索提供另类视角。)
技能信息涌入脑海的瞬间,宗渝感觉自己的感知仿佛延伸到了脚下的大地。他下意识地微微闭目,再睁开时,虽然眼前景象未变,但整个“听松阁”乃至苏园的一部分,在他感知中仿佛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流动的“气”。
“如果只是修补掩盖,为何要选择如此隐蔽的位置?而且修补掩盖后,为何还要特意做上如此逼真的锈色?”
宗渝反问,语气依旧平静,却步步紧逼,
“更重要的是,此处的位置,恰好位于鼎腹内壁应力相对集中的区域之一。晚辈推测,此处新伤,很可能是为了掩盖…”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
“掩盖一道修复焊接的痕迹!而这道焊接痕,意味着此鼎…曾受过严重的断裂伤,甚至可能是由残件拼接修复而成!”
“荒谬!”
钱世荣脸色铁青,
“仅凭一个细微的打磨痕就推断是修复?证据呢?XRF显示成分完全没问题!”
“成分没问题,只能说明用的是老铜料,或者后期配比模仿到位。”
宗渝冷静分析,
“但真正的关键,在于器物的整体气韵和受力逻辑。”
他指向鼎足与鼎腹的连接处,
“诸位请看,此鼎器型雄浑,四足承重。但细观其足部与鼎腹的范线衔接和受力走向…其力量传递在此处(他手指鼎腹内壁那可疑点附近)存在一个极其细微的不协调感!
仿佛此处曾发生过‘断裂’和‘再生’,导致力量传导的‘筋络’被强行接续,留下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滞涩’。这种感觉,只有真正理解器物‘生命’的人才能体会到。而真正的西周重器,其力量感应是浑然一体,如江河奔涌,绝无此等‘断点’!”
他这番分析,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物质鉴定(锈色、成分),上升到了对器物“气韵”、“生命”和“内在逻辑”的玄妙感知层面!这正是【灵性直觉】带来的超越常人的洞察力!
苏文远和钱世荣都愣住了。苏瑾更是美目圆睁,难以置信地看着宗渝。他所说的那种“滞涩感”、“力量断点”,听起来玄之又玄,但不知为何,当宗渝点明之后,他们再去看那鼎,似乎…真的隐隐感觉到了一丝不和谐?
“口说无凭!”
钱世荣还在负隅顽抗。
“要证据?可以。”
宗渝目光如炬,
“请取少量此处锈迹(他指着那可疑点),小心剥离。若晚辈所料不差,锈下掩盖的,绝非原生铜胎,而应是…现代高强度的环氧树脂类粘合剂和铜粉的混合物...!
宗渝停顿了一下,
“其目的是为了填补焊接缝隙并模仿铜锈!真正的古铜锈,是铜器在漫长岁月中与土壤、空气、水分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自然生成的,其质地、层次、与胎体的结合度,绝非人工填充物可比!一试便知!”
苏文远神色凝重,立刻吩咐道:
“瑾儿,去请周师傅来!带上工具,按小宗说的,小心取样!”
很快,一位经验丰富的修复师傅带着精细工具过来。在众人紧张的注视下,他用最细的针尖,极其小心地剥离了那点“鲜艳”锈迹边缘的一小部分。
结果,触目惊心!
锈层之下,露出的并非古铜色,而是一种灰白色的、质地略显塑料感的物质!上面还混合着细小的铜粉颗粒!这正是宗渝所说的现代粘合剂填充物!
“嘶…”
苏文远倒吸一口凉气!钱世荣如遭雷击,脸色瞬间惨白如纸,身体晃了晃,差点站不稳!他的助手更是目瞪口呆!苏瑾捂住嘴,看向宗渝的眼神充满了震惊和不可思议!
真相大白!这件所谓的“开门到代”的西周重器,竟是一件用真品残件(可能足部、耳部等次要部位是真)拼接、修复、做旧而成的高仿品!
其核心部分(鼎腹主体)很可能是新铸或后配,并在关键受力点进行了精心掩盖的修复!钱世荣引以为傲的仪器检测,只看到了材料的“真”,却忽略了工艺的“伪”和器物“生命”的断裂!
苏文远看向宗渝的目光彻底变了,充满了震撼、感激和后怕!若非陈老引荐,若非这年轻人有着如此毒辣到近乎玄学的眼力和胆识,苏家怕是要损失惨重,沦为笑柄!
“小宗…不,宗先生!”
苏文远郑重地向宗渝拱手,
“老朽…多谢了!若非先生慧眼如炬,苏家险遭大辱!陈老哥果然没有看错人!瑾儿,快给宗先生换茶!最好的明前龙井!”
苏瑾连忙应声,看向宗渝的眼神再无半分轻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好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崇拜?她亲自为宗渝斟茶,动作轻柔,低声道:
“宗先生,请用茶。刚才…多有怠慢,请您见谅。”
声音清冷依旧,却多了一丝温度。
钱世荣面如死灰,在苏老冷淡的目光和宗渝平静的注视下,再也无地自容,连场面话都说不出来,带着助手灰溜溜地告辞离开。
宗渝坦然接受了苏老的感谢和苏瑾的歉意,依旧那副谦和淡定的样子:
“苏老言重了,晚辈只是尽本分。侥幸而已。”
【叮!宿主成功鉴定高难度赝品,揭露修复痕迹,挽回家族重大损失。获得‘苏文远’高度认可与感激。】
奖励发放: 灵能点数 10 (当前44.2%)。特殊技能【地脉望气术(初级)】解锁!
技能效果: 被动提升对自然环境(山川河流、地脉走向)及人工建筑(古墓、遗址、宅邸)所蕴含的微弱“气场”、“地脉”流动的感知能力。
能模糊感知到地气汇聚(吉)或淤塞/阴煞(凶)的区域,对判断古墓位置、遗址核心区、风水格局有辅助作用。
此技能需主动开启,消耗微量灵能,感知清晰度与范围受宿主精神力及环境能量强度影响。(注:此技能偏向玄学感知,非精确科学,为考古探索提供另类视角。)
技能信息涌入脑海的瞬间,宗渝感觉自己的感知仿佛延伸到了脚下的大地。他下意识地微微闭目,再睁开时,虽然眼前景象未变,但整个“听松阁”乃至苏园的一部分,在他感知中仿佛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流动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