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兜风牛-《天堂来的风》

  小可想起德西的棉袄。与其在门口这里等得煎熬,不如去找点事做。

  她在床边书桌上裁剪。德西比自己高一头,肩膀宽阔,又是棉袄。自然要做得宽松。

  那件旧教士袍做内衬,剪几刀就没有余料了。

  这是她男人,冬天总要穿得体面。那剩下的布票,买新的厚实布料去做外层。

  她比划着来去,布料还是不够。

  算了先不想了。一只一只袖子开始缝起来。

  德西的机械表就在枕头边,她就着煤油灯缝了好久,看一眼,都12点了,外面一点动静都没有,德西今天不回来了。

  小可洗漱了躺在床上。一挨到枕头,想起昨夜,德西是怎么搂着她亲着她。

  哎呀,那小心脏就"噗通噗通"跳得,速度都加快了,小脸都又红了。

  德西,他好好看啊。还有,他摸得,怎么那么舒服啊……

  就想躺在他怀里,被那么一直温柔地摸……

  小可将小脸蛋埋在旁边枕头上,贪婪地闻着,上面似乎还有德西残留的气味。

  她还举着煤油灯照了照枕头,可气,连一根掉落的金色头发,都没找到。

  那个家伙肾好,不脱发啊!

  *

  当天傍晚饭前,德西就修改了说明书上的错误。

  收工后,给几位农机操作员做了使用培训。

  还帮忙检查了苏联那批旧机器,修理了小毛病、换了配件。

  他抓紧时间追求严谨、高效,全程除了技术指导,没有跟人说任何其他闲话。

  杜为国在旁边,越看越赞不绝口。

  晚餐时,德西拒绝了桌上的米酒。他醉过一次,深知这酒的威力,他要保持头脑清醒。

  再说了,今晚醉了,可没有媳妇陪他坐在一起看月亮、抱着他的脑袋说话喽。

  他要早睡、养精蓄锐,明天还要办事儿呢!

  杜为国和马昆看在眼里,这个人不沾烟酒,不爱场面上的寒暄交际,是一门心思干活的人,也不勉强。只一个劲让他好好吃饭吃菜。

  食堂做了一桌最丰盛的,厨子知道接待大人物,煎炒烹炸地忙活,还准备了明天的早午饭材料,给这个师傅开小灶。

  别的不说,德西干掉了四个原生态鲜美大鸡腿。吃满足了!

  次日德西起了个大早,醒来就去那卡车场地挑废品。

  杜为国的原话是: “那堆废材,只收100块。你想要啥就拿啥,就算都拿走,都给你。”

  李大和和洪队昨夜和马昆称兄道弟、喝了米酒high得很,起床时已经十点多了。

  到处找德西。最后就看见德西带着副劳保手套,已经把一堆乱七八糟的不知道什么玩意,装上卡车一角了。

  之后,农场给的一大堆东西,也全装在车上了。

  德西还要了些焊接、剪钳工具。但凡农场里有,都给他。

  还跟农场借了发电机、电灯泡,焊接工具这些,下个月来的时候还一些。

  杜为国坚持留他们吃了中午饭。离开的时候,给了德西一个小信封。

  德西一看可开心了,里面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票,除了地区的,还有全国的。

  基本上生活所需,只要镇上供销社有的,他都能买到了。

  想起昨天晚餐这位场长说的,“德师傅,以后每个月来一次好不好?”

  农场里有种子化肥、猪牛育种、鸡鸭苗、农产品,与富洪镇供销社、农业社也有合作。

  德西去一趟,正好能帮忙拉一车货,顺便维护机器。

  如今给这么多票,说明对方不是想做一锤子买卖,是想跟他长期合作。

  德西看着车上的一样样东西,他也没想到,当初教堂沦落到连盐都买不起,什么票都没有,现在会拥有这么多。

  德西扫一眼田野上分散着工作的农机,他会再来的。

  只要这里有需要,哪怕是间接买了他家造的机器,他也会免费维修到底。

  但是没想到农场还会赠送他这么多东西。

  华国人真的好 ! 对朋友友善、真诚、慷慨。即使这时候不富有,也不想亏待朋友。

  要是以后富了,那更不得了。

  德西读过很多的德语历史介绍,基本上之前在国内小众流行的汉学派书籍都有涉猎。

  几百年前的康乾盛世,再往前数,马可波罗来时,多鼎盛繁荣啊。

  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的底蕴,比起德意志这种几百年的战争掠夺型暴发户来,文化内涵太深了!

  就要开车走的时候。一个同志牵了头小牛过来。

  农场对外卖价4块钱一头。马昆记起来李大和昨晚喝醉时提了一嘴,说德西之前想养头牛。

  这临走了,马昆一拍脑门才想起来,赶紧让人去牛棚牵一头来。

  哎呀,这简直是压塌骆驼背上财富的最后一根稻草啊。

  德西被感动坏了。

  “谢谢杜场长,谢谢马组长,谢谢你们。”

  杜为国昨夜,其实一夜未眠。他想了很多。

  他知道的。国家花了多少外汇买这些农机啊!

  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节衣缩食去买这些、生产上卡我们脖子的机械。

  这个外国人他有本事,他会修、会用、甚至会用确切详细的汉语,修改和写说明书 !

  那他,会不会教大家用呢?会不会给大家培训呢?

  甚至,会不会教我们的工厂里,去怎么造这些机器呢?

  杜场长被自己脑海里的惊天想法,震惊了!

  但是,人是洪山村的司机,人家是来买二手车的,是解决村里水果运输燃眉之急的。

  并且,这年轻人出现得太突然了。杜为国也怕被指责为犯崇-洋错误,还不敢自己决定。

  另外,昨天他刚起了要人的心思,村里就很警惕了。不能硬夺的。

  晚饭饭桌上,他刻意打探。

  德西也没有讲太多,但提过自己之前在大学读过工科,学了这些知识,后来又去工厂实习,算是工作过。

  大家见他不愿说太多,都能理解。这是他的伤心事,估计是入赘的那家资产阶级的地盘嘛。

  有李大和的声情并茂的精彩介绍在先,所有人对他逃离西德、反抗压迫的苦难,内心都充满了同情。

  既然他现在在我国有媳妇了,要养家糊口。

  这事,就得慢慢来。从长计议,事缓则圆。他还要跟上级汇报下这个事,看看后面怎么办。

  当下,杜为国真诚地握着德西的手。

  “司马师傅,不用客气,我们还要谢谢你帮忙。”

  “你回去好好想想,家里还缺啥。下次来,再跟我们说。”

  李大和也满意啊。这一趟,农场还给了大队汽油票、其他工业票,给德西办了驾驶证通行证,让村里司机和用车合法化一条龙。大队后面的流程都省事了。

  这一切是德西带来的啊。

  他瞅着德西就憋不住一脸幸福的笑,他必须得把这兄弟照顾好了。以后得紧紧抱住司马德大腿。

  这会儿整个省都没几条正经马路。

  德西方向感强,对坐公共汽车过来的路有印象,看着地图,又有李大和指路。

  这辆满载着物资、小牛和破烂们的二手卡车,一路向北,回洪山。

  某个前夜新郎归心似箭。去程四小时,回来,只用了两小时。

  在没什么车的马路上,这车开得风驰电掣。

  和破烂呆在一起的小牛,连牛毛都能给吹直了,简直就是兜风牛。

  下午三点,卡车先开到教堂边最近的田埂。

  这时候德西才发现,教堂对外交通很不方便。

  没有足够宽的路,马路和稻田之间又有道宽河沟,比轮胎宽。卡车不能直接开到教堂门口。

  那车上的东西搬进教堂,可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