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破开封擒二帝登基颁诏平天下-《任意门开始的旅途》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开封城外的大华军营里,气氛愈发紧张 —— 所有人都知道,今日就是攻破开封的日子。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远处的汴河上就传来一阵船只的轰鸣声。

  李峰站在高台上,看着从水路运来的三百门大炮,嘴角露出笑容 —— 这是他特意从济州调来的重炮,就是为了今日一举攻破开封东门。

  “炮兵就位!目标 —— 开封东门!” 随着李峰一声令下,士兵们忙碌起来,将三百门大炮整齐排列在东门之外,炮口对准城墙。

  “放!”

  上午巳时,随着一声令下,三百门大炮同时开火。

  “轰隆!轰隆!轰隆!”

  炮弹如暴雨般砸向开封东门,烟尘滚滚,爆炸声震耳欲聋,连地面都在微微颤抖。

  城头上的宋军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躲在城墙后面,根本不敢露头 —— 在如此密集的炮火面前,任何抵抗都显得苍白无力。

  城墙在炮火的轰击下,不断出现裂痕,砖石飞溅,东门的城楼更是被直接炸塌,成了一片废墟。

  就这样,炮火持续轰击了两个时辰,到了午时左右,只听 “轰隆” 一声巨响,开封东门的城门终于被炸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足够骑兵冲锋。

  “全军出击!” 李峰拔出腰间宝剑,高声下令。

  “冲啊!”

  林冲和呼延灼一马当先,率领五千骑兵,如离弦之箭般冲向缺口,很快就冲进城内,控制住了东门,防止宋军反扑。

  卢俊义、关胜则率领十二万步兵,紧随其后,分成多路,朝着城内的各个要地冲去 —— 皇宫、府衙、粮仓、军械库,一个都不放过。

  城内的宋军早已没了斗志,有的放下武器投降,有的四处逃窜,只有少数忠心于大宋的士兵还在抵抗,却也很快被大华军队剿灭。

  战斗从午时一直持续到深夜,开封城内的抵抗才彻底停止。

  李峰在士兵的簇拥下,走进了皇宫,径直来到大庆殿。

  他坐在曾经属于宋徽宗的龙椅上,看着殿内烛火摇曳,心中百感交集 —— 从梁山聚义到自立为华王,再到今日攻破开封,他终于推翻了大宋,即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就在这时,花荣匆匆走进殿内,单膝跪地:“启禀华王,大事已定!我军已擒获徽、钦二帝!”

  “徽、钦二帝?” 李峰愣了一下,疑惑道,“怎么会是两个皇帝?”

  花荣连忙解释:“回华王,今日城门被破时,宋徽宗知道大势已去,不愿做亡国之君,便匆匆将帝位禅让给太子赵桓,也就是现在的宋钦宗。所以我军攻破皇宫时,擒获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

  李峰点了点头,又问:“满朝文武呢?都被擒拿了吗?难道没有逃跑的?”

  “回华王,满朝文武都已被擒拿。” 花荣笑着说,“倒是有不少官员想从北门逃跑,可他们不知道,北门早已被城内的宋军士兵堵得水泄不通 —— 那些宋军士兵知道大宋已亡,不想让这些贪官污吏逃跑,就自发堵住了北门,让他们错过了逃跑的时间,最后被我军一网打尽。”

  李峰听了,忍不住笑了:“这些官员,平日里欺压百姓,没想到最后却被自己人堵住了去路,真是报应。”

  他站起身,对着花荣道:“传我命令,将徽、钦二帝和满朝文武暂时关押起来,严加看管,不许虐待,也不许他们逃跑。

  另外,明天一早,张榜安民,告诉开封百姓,大华已破开封,今后会废除苛捐杂税,让他们安心生活。”

  “臣遵令!” 花荣领命而去。

  第二天一早,开封城内的大街小巷,都贴满了大华的安民告示。

  百姓们围在告示前,听识字的人念着上面的内容 —— 废除人头税、废除徭役、严惩贪官污吏、保障百姓安居乐业。

  “太好了!以后不用交人头税了!”

  “再也不用服徭役了!华王真是圣主啊!”

  百姓们欢呼雀跃,之前的恐慌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三天后,皇宫外的广场上,搭建起了祭天的高台,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李峰穿着早已准备好的龙袍,一步步走上高台,举行祭天登基大典。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文武百官和百姓们的欢呼声,李峰祭拜天地,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 “华”,年号 “永平”,史称 “华帝”。

  登基大典结束后,李峰回到大庆殿,颁布了第一道诏书,内容一共九条,条条都关乎国计民生:

  废除人头税 —— 从今往后,大华子民,无需再缴纳人头税,减轻百姓负担;

  废除徭役 —— 百姓无需再服徭役,若有工程需要,由朝廷出钱雇佣,不得强迫;

  废除文人统兵的政策 —— 军队将领必须由精通兵事的武将担任,文人不得干预军事,确保军队战斗力;

  废除裹脚 —— 禁止女子裹脚,倡导男女平等,女子也可读书、经商、参军;

  废除活人祭祀 —— 严禁一切活人祭祀活动,违者严惩不贷;

  官员制度改成华国的制度 —— 沿用之前设立的十部制度,选拔有能力的人担任官员,不论出身;

  坚决要收复华夏故土 —— 凡是曾经属于华夏的疆域,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一一收复;

  派出信使向各个州郡,表明自己要重塑华夏脊梁,胆敢反抗的全部诛杀 —— 若州郡官员愿意归顺,可继续留任;若胆敢反抗,必将派兵剿灭;

  发出招贤令 —— 无论文武百官、诸子百家,只要有才能,都可前来投奔,朝廷会根据才能任用,绝不埋没人才。

  诏书颁布后,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引发了滔天巨浪。

  大部分州郡的官员,早已听说了大华的实力,也知道大宋已亡,又看到李峰颁布的利民政策,纷纷选择归顺,派人前来开封,向李峰称臣。

  只有少数州郡的官员,还抱着侥幸心理,拒不归顺。

  李峰当即下令,派卢俊义、关胜各领五万兵马,前往这些州郡,进行剿灭。

  卢俊义、关胜率领的大军,势如破竹,那些拒不归顺的州郡,很快就被攻破,官员们要么被杀,要么被擒,没有一个能逃脱。

  不出两年,大华就基本接收了大宋的全部疆域,统一了中原。

  接下来,李峰将目光投向了各地的反王 —— 杭州的方腊、四川的王顺,他们各自占据一方,拥有不少兵马。

  李峰没有选择派兵剿灭,而是派出使者,前往杭州和四川,商议招安事宜。

  使者带去了李峰的招安条件:允许方腊、王顺继续率领本部兵马,封为征北将军,率军出征大辽;攻下大辽城池后,所得银钱七成归他们,三成上交朝廷;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可世袭官职。

  这样优厚的条件,让方腊、王顺心动不已 —— 他们原本起义,就是为了反抗大宋的苛政,如今李峰不仅不剿灭他们,还给予他们如此高的待遇,让他们有机会建功立业,收复故土,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很快,方腊、王顺就先后派人前来开封,向李峰表示愿意归顺,并表示愿意即刻率军出征大辽,为大华收复故土。

  李峰得知消息后,大喜过望,当即下令,在皇宫设宴,招待方腊、王顺的使者,并正式任命方腊、王顺为征北将军,让他们尽快整备兵马,准备出征大辽。

  此时的开封城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 百姓们安居乐业,商铺林立,街道繁华;官员们各司其职,为大华的发展出谋划策;士兵们则在加紧训练,准备出征大辽,收复华夏故土。

  李峰站在皇宫的城楼上,看着下方繁华的开封城,又看向北方,眼中满是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