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贵人垂青-《被休后,清白人间味》

  时令已入初春,料峭寒风虽未全然褪去,但午后阳光已带上几分温吞的暖意,悄然融化着青溪镇屋檐下最后几缕残存的冰挂。“安食铺”内,历经前番风波的洗礼,那份由沈微婉坚守的“清白滋味”非但未曾黯淡,反而因着那场当众验“清”与沈默决绝的维护,在镇民心中更添了几分沉甸甸的分量与信赖。生意平稳中透着回升的暖意,店内时常坐满,熟悉的书生论辩声、街坊闲谈声与碗筷轻碰声交织,重新构成了令人安心的日常韵律。

  这日午后,店里来了几位生面孔。为首的是位约莫五十岁上下的男子,身着簇新的藏青色绸面夹袍,体态微丰,面容白净,下颌留着修剪整齐的短须,一双眼睛不大,却透着生意人特有的精明与审度。他身后跟着两个像是随从的年轻人,衣着亦比寻常镇民体面些。这一行人的出现,与店内素朴的氛围稍显格格不入,引得几桌熟客不免多看了两眼。

  他们寻了张靠窗的干净桌子坐下,点了店里最常见的素汤面和几样小菜。跑堂的李嫂见他们气度不凡,格外留了心。那为首的中年男子用餐时颇为细致,并不与同伴多言,只是慢条斯理地品尝着食物,目光偶尔扫过店内环境,在那块“清白滋味”的匾额上停留片刻,微微颔首。

  餐毕,伙计收拾碗筷时,那中年男子却并未立刻起身,而是招手叫住了李嫂,和颜悦色地问道:“这位嫂子,敢问贵店这佐餐的腌菜,可是自家所制?”

  李嫂忙应道:“回客官的话,正是我家掌柜亲手腌制的,用的都是当季新鲜菜蔬,干净的老卤,绝无半点含糊。”

  男子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颇感兴趣的神色:“方才尝那紫苏腌萝卜,口感清脆,咸淡适中,更难得的是有一股独特的清香,甚是解腻。与我往常在别处所食的酱菜风味颇不相同。不知可否再见识一下其他种类?”

  李嫂见对方是懂行的,不敢怠慢,连忙去后厨禀报了沈微婉。沈微婉听闻有客人特意询问腌菜,便亲自用干净碟子盛了几样店里的招牌——除了紫苏萝卜,还有爽口芥菜丝、酸甜泡菜等,端了出来。

  “客官请慢用。”沈微婉将小碟轻轻放在桌上,声音温和。

  那中年男子道了声谢,取过一双干净筷子,逐一品尝起来。他吃得极慢,每一样都细细咀嚼,似在品味其中细微的差别。尤其是对那紫苏腌萝卜,他反复夹了几次,眼中赞赏之色愈浓。

  “妙啊!”他放下筷子,抚掌轻赞,目光落在沈微婉身上,带着探究与肯定,“掌柜娘子好手艺!这腌菜,不靠重盐重酱压味,却能保持菜蔬本身的清甜脆嫩,更以紫苏等自然香料提味,去除了腌菜常有的那股子沉浊之气,只留满口清爽。尤其是这紫苏萝卜,风味独特,食之唇齿留香,解腻开胃,实乃佐粥下饭之佳品!”

  他这番品评,不仅道出了腌菜的特点,更点明了其精髓在于“清爽解腻”,显然是深谙饮食之道的行家。店内其他客人也不由得停下交谈,好奇地望过来。

  沈微婉见对方如此识货,心中亦是一动,谦逊道:“客官过奖了。不过是些乡野粗浅手艺,图个干净本味罢了,当不得如此盛赞。”

  “诶,掌柜娘子过谦了。”中年男子摆摆手,脸上笑容更真诚了几分,“这‘本味’二字,说来容易,做来却难。如今市面上多是浓油赤酱、味道霸道的酱菜,初尝惊艳,久食则腻。似掌柜娘子这般能守住食材本真,做出这般清雅风味的,实属难得。”他顿了顿,自我介绍道,“鄙人姓赵,在县城经营一家小酒楼,名曰‘聚福楼’。今日来青溪镇访友,听闻贵店名声,特来一试,果然名不虚传!”

  聚福楼!

  店内一些见识稍广的客人闻言,不由得低低惊呼出声。这“聚福楼”在县城可是数一数二的大酒楼,据说往来皆是县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等闲百姓难得进去一回。没想到,这酒楼的赵掌柜,竟会亲自来到这镇上的小食铺,还对沈掌柜的腌菜如此青睐有加!

  沈微婉也是心中微震,忙敛衽施礼:“原来是聚福楼的赵掌柜,失敬了。”

  赵掌柜呵呵一笑,目光再次落在那几碟腌菜上,沉吟道:“不瞒沈掌柜,我那‘聚福楼’菜品虽丰,但于这佐餐小食一道,始终觉得差些意思。寻常酱菜要么过于咸齁,夺了主菜风味;要么品质良莠不齐,难以登大雅之堂。今日尝了掌柜娘子这紫苏腌菜,倒觉得正合我意——清爽解腻,风味独特,正可用来在宴席间清口,或佐以清粥小食,想必能得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