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素套餐”这块小小的木牌,仿佛具有某种奇异的魔力,一经挂出,便悄然改变了“安食铺”门庭的气象。起初几日,还只是零星试探,如同春雨初落,细密却不成规模。但很快,这雨势便渐渐绵密起来,最终汇聚成一股稳定而清冽的溪流,每日准时浸润着这间市井小店。
最先成为常客的,自然是那日与沈微婉交谈过的清秀书生和高个书生。他们几乎成了活招牌,每逢午间或傍晚课业稍歇,便会准时出现在店中,熟稔地点上一份套餐,然后坐在靠窗的老位置上,安静用餐。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认可和推介。
很快,他们的同窗、舍友,乃至只是面熟的书院学子,见他们日日在此用餐且面色愉悦,便也按捺不住好奇,陆续跟风而来。不过十来日光景,“安食铺”在“松涛书院”的学子圈中,竟隐隐有了些名气。
午间时分,日头正好,店里便渐渐热闹起来。不再是力夫们豪放的笑谈和碗筷碰撞的嘈杂,而是一种低沉的、带着书卷气的嗡嗡声。五六张方桌旁,坐的多是身着半旧襕衫的年轻书生。他们或独自一人,面前摆着套餐,一边慢条斯理地吃着,一边还时不时瞥一眼带来的手抄书卷,口中念念有词,眉宇间凝着思索的神色;或三两好友同桌,边吃边低声交流着课业难题,时而争论,时而颔首,手边的腌菜碟和面碗,成了他们思想碰撞间隙最好的慰藉。
“王兄,你看这段注疏,‘格物致知’,朱子此言是否过于苛严?”
“李弟,你尝尝这蒸红薯,粉糯甘甜,竟比我家厨娘做得还要地道。”
“唉,昨日先生布置的策论,尚未有头绪,腹中空空,更是难以下笔。幸好有此热汤面暖胃……”
低语声、翻书声、碗勺轻碰声,交织成一种独特的氛围。连带着原本店里那些嗓门洪亮的街坊熟客,进来后也不自觉地放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了这群用功的学子。
沈微婉和李嫂穿梭其间,添水、收碗、应答,动作都刻意放轻放缓了许多。她们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却不多言,充分尊重着这份难得的清静。沈微婉尤其细心,她会留意哪些书生常来,大概偏好面食还是粥品,
        最先成为常客的,自然是那日与沈微婉交谈过的清秀书生和高个书生。他们几乎成了活招牌,每逢午间或傍晚课业稍歇,便会准时出现在店中,熟稔地点上一份套餐,然后坐在靠窗的老位置上,安静用餐。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认可和推介。
很快,他们的同窗、舍友,乃至只是面熟的书院学子,见他们日日在此用餐且面色愉悦,便也按捺不住好奇,陆续跟风而来。不过十来日光景,“安食铺”在“松涛书院”的学子圈中,竟隐隐有了些名气。
午间时分,日头正好,店里便渐渐热闹起来。不再是力夫们豪放的笑谈和碗筷碰撞的嘈杂,而是一种低沉的、带着书卷气的嗡嗡声。五六张方桌旁,坐的多是身着半旧襕衫的年轻书生。他们或独自一人,面前摆着套餐,一边慢条斯理地吃着,一边还时不时瞥一眼带来的手抄书卷,口中念念有词,眉宇间凝着思索的神色;或三两好友同桌,边吃边低声交流着课业难题,时而争论,时而颔首,手边的腌菜碟和面碗,成了他们思想碰撞间隙最好的慰藉。
“王兄,你看这段注疏,‘格物致知’,朱子此言是否过于苛严?”
“李弟,你尝尝这蒸红薯,粉糯甘甜,竟比我家厨娘做得还要地道。”
“唉,昨日先生布置的策论,尚未有头绪,腹中空空,更是难以下笔。幸好有此热汤面暖胃……”
低语声、翻书声、碗勺轻碰声,交织成一种独特的氛围。连带着原本店里那些嗓门洪亮的街坊熟客,进来后也不自觉地放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了这群用功的学子。
沈微婉和李嫂穿梭其间,添水、收碗、应答,动作都刻意放轻放缓了许多。她们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却不多言,充分尊重着这份难得的清静。沈微婉尤其细心,她会留意哪些书生常来,大概偏好面食还是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