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嫂的加入,如同给一架超负荷运转的机器加上了一个辅助轮,确实让沈微婉肩上的重量减轻了不少。上午最繁忙的时段,她不再需要同时盯着腌菜、布偶和窝头三摊事,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需要技术和专注的热食制作上,窝头的火候和口感肉眼可见地稳定提升。看着李嫂逐渐从生涩到熟练,与顾客的互动也越发自然,沈微婉心下稍安,觉得自己这步棋,似乎是走对了。
然而,“老板”的身份,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的解放,更有随之而来的、全新的责任和烦恼。其中最直接、也最让她头痛的,便是这日益复杂的“算账”。
以往,她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收入支出虽也计算,但相对简单。无非是卖了多少钱,刨去最基本的粮食、盐巴、柴火成本,便是结余。如今却大不相同。
开销项陡然增加了好几条: 固定支出: 每月二百文的摊位租金,雷打不动,像悬在头顶的利剑。 人工成本: 李嫂每日三十文的工钱,加上一顿午饭,这是实实在在新增的、每日都必须流出的现钱。 原材料成本: 生意好了,消耗也大。粮食、盐巴的采购频率和数量都增加了;做布偶需要的碎布头、填充的荞麦壳等也需要定期补充;甚至连烧炉子的柴火,都比以往费得多。
收入也不再是囫囵个的一堆铜钱。腌菜、窝头、布偶,售价不同,销量每日波动,需要分开计算,才能知道哪样真正赚钱,哪样只是持平。
沈微婉意识到,再像以前那样每晚摸着铜钱大概估个数,是绝对不行了。她必须开始“记账”,像模像样地经营起这份小小的产业。
她找了一块略微平整的木板,用烧剩的木炭在上面划出歪歪扭扭的格子,分别标上“进”、“出”、“余”。又找来些废弃的纸片,打算用来记录每日的细账。
这对她而言,是比每日搬运重物、起早贪黑更耗心神的事。
每个清晨,她需要记录下当日取用了多少面粉、多少腌菜、几个布偶作为“本钱”。 白天,她卖出一份窝头,心里默记一笔;李嫂那边卖出一份腌菜或一个布偶,收下铜钱,她也要分神留意,或是趁间隙赶紧在纸片上划个道道。 遇到顾客多买几样,需要心算合计;遇到找零,更要瞬间算清。 一天下来,脑子里塞满了数字,嗡嗡作响。
到了晚上,油灯下,她便开始了更为艰巨的工作——对账。 将白天记录的杂乱纸片和李嫂回忆的销售情况(李嫂不识字,全凭记忆和诚实)进行核对,再清点实际收到的铜钱总数。
初期,混乱可想而知。 她自己的记录可能因忙碌而遗漏,李嫂的记忆也可能出现偏差。有时会多出几文,想必是哪个顾客多给了或是记错了;但更多的时候,是——少钱。
少的数目不大,三五文,七八文,沈微婉只当是自己算错了或是李嫂忙中出错,找错了零钱,虽然肉痛,但也只能暗自提醒明日更要仔细。
然而,这天晚上,问题变得严重了。
她仔细核对着纸片上歪歪扭扭的记录和李嫂报过来的数目,再一遍遍清点那堆冰冷的铜钱。数字反复计算,铜钱反复点数。 最终,她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后背冒起一股寒意。 ——少了二十三文。
不是三五文,是整整二十三文!这几乎相当于李嫂大半日的工钱了!
她的脸色在跳跃的油灯光下变得苍白,深陷的眼窝里充满了难以置信和焦虑。怎么会少这么多?就算找错零,也不可能错这么多!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从头梳理。 是自己记漏了销售?她仔细回想白天的每一个细节,似乎没有。 是收了大额钱币找零出错?似乎也没有收到超过五十文的大钱。 是遭了小偷?可她和李嫂几乎寸步不离摊位,且铜钱箱一直放在她视线所及之处。
那么……最大的可能,似乎指向了李嫂。
是不是李嫂忙乱之中,算错了账?她算术本就不精,遇到同时要招呼几个客人,难免出错。或是……她记忆有误,卖出的东西和收的钱对不上?
一个更阴暗的、沈微婉极力不想去触碰的念头,也悄然浮上心头:会不会……是李嫂自己……
这个念头刚一冒头,就被她强行压了下去。不会的!李嫂那人,老实巴交,眼神里全是感恩和珍惜,预支工钱时那感激涕零的样子不似作伪。她怎么会做这种事?
可是……二十三文钱啊!对于她们这样的人家,不是小数目。知人知面不知心,为了孩子,人会不会被逼得做出糊涂事?
沈微婉的心乱如麻。一方面是基于对李嫂人品的判断和那份同病相怜的情谊,另一方面是冰冷缺失的二十三文钱和残酷的现实。
她看着桌上那堆数目不符的铜钱,又看看记录混乱的纸片和木板,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席卷了她。
原来,“雇人”并不只是付出工钱换取劳力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更复杂的管理,更精细的核算,以及……承担他人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失误。
这“算账之痛”,不仅仅是钱财的损失,更是对信任的考验和经营能力的巨大挑战。
这一夜,沈微婉盯着那盏油灯,久久无法入眠。二十三文钱的缺口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
她该怎么办? 直接去问李嫂?万一真是她算错,岂不是寒了她的心?万一不是,更是无端猜疑,伤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 自己默默认下?那以后呢?漏洞会不会越来越大?
她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当“老板”,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每一步前行,都伴随着新的难题和阵痛。
        然而,“老板”的身份,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的解放,更有随之而来的、全新的责任和烦恼。其中最直接、也最让她头痛的,便是这日益复杂的“算账”。
以往,她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收入支出虽也计算,但相对简单。无非是卖了多少钱,刨去最基本的粮食、盐巴、柴火成本,便是结余。如今却大不相同。
开销项陡然增加了好几条: 固定支出: 每月二百文的摊位租金,雷打不动,像悬在头顶的利剑。 人工成本: 李嫂每日三十文的工钱,加上一顿午饭,这是实实在在新增的、每日都必须流出的现钱。 原材料成本: 生意好了,消耗也大。粮食、盐巴的采购频率和数量都增加了;做布偶需要的碎布头、填充的荞麦壳等也需要定期补充;甚至连烧炉子的柴火,都比以往费得多。
收入也不再是囫囵个的一堆铜钱。腌菜、窝头、布偶,售价不同,销量每日波动,需要分开计算,才能知道哪样真正赚钱,哪样只是持平。
沈微婉意识到,再像以前那样每晚摸着铜钱大概估个数,是绝对不行了。她必须开始“记账”,像模像样地经营起这份小小的产业。
她找了一块略微平整的木板,用烧剩的木炭在上面划出歪歪扭扭的格子,分别标上“进”、“出”、“余”。又找来些废弃的纸片,打算用来记录每日的细账。
这对她而言,是比每日搬运重物、起早贪黑更耗心神的事。
每个清晨,她需要记录下当日取用了多少面粉、多少腌菜、几个布偶作为“本钱”。 白天,她卖出一份窝头,心里默记一笔;李嫂那边卖出一份腌菜或一个布偶,收下铜钱,她也要分神留意,或是趁间隙赶紧在纸片上划个道道。 遇到顾客多买几样,需要心算合计;遇到找零,更要瞬间算清。 一天下来,脑子里塞满了数字,嗡嗡作响。
到了晚上,油灯下,她便开始了更为艰巨的工作——对账。 将白天记录的杂乱纸片和李嫂回忆的销售情况(李嫂不识字,全凭记忆和诚实)进行核对,再清点实际收到的铜钱总数。
初期,混乱可想而知。 她自己的记录可能因忙碌而遗漏,李嫂的记忆也可能出现偏差。有时会多出几文,想必是哪个顾客多给了或是记错了;但更多的时候,是——少钱。
少的数目不大,三五文,七八文,沈微婉只当是自己算错了或是李嫂忙中出错,找错了零钱,虽然肉痛,但也只能暗自提醒明日更要仔细。
然而,这天晚上,问题变得严重了。
她仔细核对着纸片上歪歪扭扭的记录和李嫂报过来的数目,再一遍遍清点那堆冰冷的铜钱。数字反复计算,铜钱反复点数。 最终,她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后背冒起一股寒意。 ——少了二十三文。
不是三五文,是整整二十三文!这几乎相当于李嫂大半日的工钱了!
她的脸色在跳跃的油灯光下变得苍白,深陷的眼窝里充满了难以置信和焦虑。怎么会少这么多?就算找错零,也不可能错这么多!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从头梳理。 是自己记漏了销售?她仔细回想白天的每一个细节,似乎没有。 是收了大额钱币找零出错?似乎也没有收到超过五十文的大钱。 是遭了小偷?可她和李嫂几乎寸步不离摊位,且铜钱箱一直放在她视线所及之处。
那么……最大的可能,似乎指向了李嫂。
是不是李嫂忙乱之中,算错了账?她算术本就不精,遇到同时要招呼几个客人,难免出错。或是……她记忆有误,卖出的东西和收的钱对不上?
一个更阴暗的、沈微婉极力不想去触碰的念头,也悄然浮上心头:会不会……是李嫂自己……
这个念头刚一冒头,就被她强行压了下去。不会的!李嫂那人,老实巴交,眼神里全是感恩和珍惜,预支工钱时那感激涕零的样子不似作伪。她怎么会做这种事?
可是……二十三文钱啊!对于她们这样的人家,不是小数目。知人知面不知心,为了孩子,人会不会被逼得做出糊涂事?
沈微婉的心乱如麻。一方面是基于对李嫂人品的判断和那份同病相怜的情谊,另一方面是冰冷缺失的二十三文钱和残酷的现实。
她看着桌上那堆数目不符的铜钱,又看看记录混乱的纸片和木板,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席卷了她。
原来,“雇人”并不只是付出工钱换取劳力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更复杂的管理,更精细的核算,以及……承担他人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失误。
这“算账之痛”,不仅仅是钱财的损失,更是对信任的考验和经营能力的巨大挑战。
这一夜,沈微婉盯着那盏油灯,久久无法入眠。二十三文钱的缺口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
她该怎么办? 直接去问李嫂?万一真是她算错,岂不是寒了她的心?万一不是,更是无端猜疑,伤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 自己默默认下?那以后呢?漏洞会不会越来越大?
她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当“老板”,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每一步前行,都伴随着新的难题和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