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晒谷为阵-《荒村被卖女:握锄头砸烂重男轻女》

  刘氏几人带着被压价的屈辱和原封不动的粮食,灰头土脸地回到了立身堂。当她们红着眼圈,哽咽着将镇上市集的遭遇,特别是陈胖子那番“女人粮精气弱”的混账话和每斗压三文的霸道行径说出来时,院子里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愤怒像野火一样在妇人们胸中燃烧。

  “放他娘的狗屁!粮食还分公母不成?”

  “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好粮,凭啥让他作践!”

  “不就是看咱们是女人好欺负吗?”

  “这口气咽不下去!”

  王二婶气得直捶炕沿,赵小满的脸色也冷得像冰。她知道市集险恶,却没料到偏见竟如此赤裸和恶毒,直接侮辱到粮食本身,这简直是否定了她们所有的付出和价值!

  硬碰硬去理论?对方是地头蛇,她们人生地不熟,只会自取其辱。

  忍气吞声另找他处?陈胖子既然放了话,其他小粮商恐怕也不敢轻易收她们的粮。

  难道真要把这么好的粮食贱卖了?或者堆在仓里眼睁睁看着?

  绝不!

  赵小满的目光扫过院内那金灿灿的粮堆,又望向屯子里那条唯一的主路,一个大胆而决绝的计划瞬间成形。

  “他们不是嫌咱们的粮‘精气弱’、见不得人吗?”赵小满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冰冷的力度,“那咱们就让它好好见见光!让所有人都看清楚,立身堂种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成色的粮食!”

  她看向刘氏和众人,斩钉截铁地下令:“把咱们最好的高粱、大豆,搬出来!不用袋装,就用**簸箕和箩筐**,铺到屯子的主路上去晒!从咱立身堂门口,一直铺到屯口!有多大地方,铺多大地方!要铺得**金光闪闪**,要让每一个进出赵家屯的人,都得从咱们的粮食上走过、看过!”

  妇人们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豁出去的光亮!

  “对!晒给他们看!”

  “让瞎了眼的人都瞧瞧!”

  说干就干!妇人们群情激昂,立刻行动起来。她们选出颗粒最饱满、色泽最油亮的高粱和大豆,用最大的簸箕和箩筐盛着,抬到了屯中的主路上。

  此时已是午后,秋日阳光正好。妇人们两人一组,间隔开来,如同举行一场庄严的仪式,将簸箕箩筐里的粮食,**均匀地、厚厚地**倾倒在干净的路面上!金红色的高粱,黄灿灿的大豆,如同金色的潮水,迅速在灰黄色的土路上蔓延开来!

  一家,两家,三家……她们毫不吝啬,将最好的粮食尽情铺展。阳光照射在无数圆润的颗粒上,反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整条道路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流动的金箔,空气中弥漫着新粮特有的、醇厚的香气。

  这前所未有的景象,立刻轰动了整个赵家屯!

  家家户户的大门再次被推开,男女老少都跑出来看热闹。孩子们兴奋地想冲上去抓一把,被大人死死拉住。男人们抱着胳膊,皱着眉头看着,女人们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疯了吗?把粮食铺路上?”

  “这得糟蹋多少啊!”

  “真是败家娘们!”

  嘲讽和不解依旧存在。但这一次,更多的是一种被这“金路”的规模和粮食本身品质所带来的震撼。

  就在这时,屯里最年长、种了一辈子地、公认眼光最毒的老把式**田三爷**,也被孙子搀扶着颤巍巍地来了。他年轻时是种地的好手,如今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太好,但对庄稼的好坏,却有种近乎本能的直觉。

  他没看那铺天盖地的阵势,而是眯着昏花的老眼,缓缓蹲下身,伸出枯瘦得像老树根一样的手,极其小心地**抚摸上路面上的一穗高粱**(有些穗头在脱粒时并未完全打碎,被一同铺了出来)。

  他的手指轻轻拂过高粱穗上密集饱满的籽粒,感受着那坚硬的质感和沉甸甸的分量。他又捻起几粒大豆,放在眼前仔细端详,甚至用仅存的几颗牙轻轻磕了一下,听着那清脆的响声。

  他就这样摸索了良久,脸上的皱纹如同凝固的沟壑。

  突然,他猛地抬起头,昏花的老眼里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彩,声音因为激动而嘶哑颤抖,指着满地的粮食,对着周围所有看热闹的人,用尽力气喊道:

  “**仙种!这是仙种啊!**”

  “老夫种了一辈子的地,就没见过这么饱成的穗!这么瓷实的粒!你们摸摸!你们看看!这籽粒,这成色,这分量!这哪是凡人能种出来的粮食?!这得是吸收了日精月华、得了土地爷真传的**仙种**才能长成这样!”

  田三爷在屯里极有威望,他的话如同炸雷,把所有质疑和嘲讽都炸得粉碎!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再次聚焦在那条“金路”上,眼神彻底变了。不再是看热闹,而是带着一种敬畏和探究。有人学着田三爷的样子,小心翼翼地蹲下,抓起一把粮食仔细观看,随即脸上也露出惊叹之色。

  “真是……真是好啊!”

  “这高粱,粒粒都像抹了油!”

  “这豆子,圆得跟金珠子似的!”

  “怪不得能打那么多……”

  “女人粮精气弱?”田三爷颤巍巍地站起来,气得胡子直抖,“放他娘的狗臭屁!这么好的粮食,精气旺得能冲上天!吃了这粮,怕是能多活十年!哪个黑了心肝的贩子说的?让他滚出来看看!”

  晒谷为阵,金光铺路。

  老农惊叹,“仙种”之名不胫而走。

  立身堂用最直接、最铺张、也最有效的方式,将阴谋和偏见踩在脚下,用粮食本身的品质,赢得了最质朴也最坚实的认可。

  那条金色的道路,成了她们无声却最有力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