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谷的晨露落第三回时,萧夭终于在药圃里见着了盼头。
她蹲在五号圃前,指尖轻轻碰了碰紫苏的新枝——半寸长的绿芽顶着层细绒,在晨光里透着脆生生的劲儿,不像半月前那样,叶子发蔫发黄,一捏就掉渣。不远处的老枫树下,野菊开了片小黄花,风一吹,细碎的花瓣落在草叶上,连空气里的霉味都淡了,混着点清清爽爽的草木香。
“萧师父,您快来瞧!”老秦头的声音从溪边传来,手里攥着个磨破了边的小本子,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褶子。他指着本子上歪歪扭扭的字念:“三号圃甘草,昨日长了半寸;一号圃薄荷,冒了三棵新芽;还有小溪里,今早见着小鱼苗了!”
萧夭走过去,看见本子上除了字,还画着些简笔画:甘草苗画成了三根竖线,小鱼苗是个圈加个尾巴,旁边还标着日期。老秦头是霜叶谷的老人,种了一辈子灵草,以前只知道凭经验浇水施肥,自打萧夭来了,才学着记这些“新鲜玩意儿”。“以前总觉得灵草死了就死了,等来年再种,哪知道是浊气堵了灵脉。”他挠挠头,语气里带着点愧疚,“还是你们年轻人有办法,又测又算的,把死脉给盘活了。”
萧夭笑了笑,转头喊来阿竹和阿蛮。“把这半月的记录整理一下,别漏了细节。”她叮嘱阿竹,“坐标怎么找的,浊气源头是啥,阵法怎么搭的,都写清楚。”
阿竹应了声,从布包里掏出个崭新的笔记本——这是之前在青禾药谷时,青伯送的,纸页厚实,还带着点竹浆的清香。她翻开本子,一笔一划地写:“霜叶药谷药灵坐标:以百年老枫树为中心,辅以小溪畔菖蒲、药圃甘草、谷口紫苏、后山野菊,四点成环形,对应环形灵脉走向……”
旁边的阿蛮正蹲在地上,摆弄着便携色谱仪。仪器上的指针慢慢跳着,他时不时抬头,把数据报给阿竹:“浊气成分以腐木霉菌为主,浓度比初测时降了六成;灵力密度方面,主阵周围能达合格线以上,副阵区域也差不多,都够标准了……”他还把测出来的成分,和灵溪药谷、青禾药谷的做了对比,在旁边备注:“灵溪浊气是泥沙堵了泉眼,青禾是浊灵矿渗出来的,霜叶是腐木霉变所致,三个谷的源头不一样,净化的法子也得跟着变。”
“阿蛮,你这对比做得好。”萧夭凑过去看,“以后其他药谷遇到浊气,一看这个就知道该从哪下手。”阿蛮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脸上有点红:“我就是觉得,光记法子不够,得知道为啥这么做,不然换个谷,又得手忙脚乱。”
那天晚上,霜叶谷的人都睡下了,老秦头却提着壶灵酒,敲开了萧夭的房门。酒壶是粗陶的,上面刻着“霜叶”二字,酒倒出来时,飘着股淡淡的枫叶香。“萧师父,我有个不情之请。”老秦头坐在桌边,手指摩挲着酒壶口,“能不能把你们用的法子,给我抄一份?我想传给谷里的年轻人,以后就算你们走了,他们也能自己护灵脉。”
萧夭愣了愣,随即笑着点头,把阿竹整理的笔记拿了出来。老秦头接过笔记,借着油灯的光,看得格外仔细。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指着字问:“萧师父,为啥副阵要用蒲公英啊?别的草不行吗?”
“蒲公英耐浊气,根能吸土里的潮气,还能顺着灵脉沾点灵力,种在副阵,就像给主阵加了道挡浊气的墙。”萧夭解释着,又翻到符文那页,“还有符文,刻的时候得顺着灵脉走向,深半寸就行,太深了伤土,太浅了没效果。”
老秦头听得认真,还拿了根炭笔,在纸上记要点:“蒲公英——耐浊;符文——深半寸,顺脉走。”他记完,又抬头问:“要是仪器坏了,咋测灵力密度啊?总不能看着灵草死吧?”
萧夭想了想,忽然笑了:“老秦头,您其实早就会了。”她指着窗外的药圃,“您看那灵草,叶子发亮,说明灵力足;叶子发蔫,要么是灵力低,要么是有浊气。还有清理枯树林时,您说枯树要烧干净,腐叶撒石灰,这些都是老辈人的土办法,比仪器还管用,我都记在笔记里了。”
老秦头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懂的那些“老规矩”,也是护脉的法子。他捧着笔记,像捧着宝贝似的,眼眶有点发红:“萧师父,谢谢您。以前我总觉得,护灵草就是护草,现在才知道,是护脉,是护咱们药谷的根啊。”
等老秦头走后,萧夭把笔记又翻了一遍,在末尾加了段话:“护脉无定法,需观谷形、辨浊源、顺灵脉,更需承老辈之智,融新测之法,方得长效。”写完,她把这本笔记,和之前灵溪药谷、青禾药谷的整理到一块儿,阿竹找了块粗布,缝了个书皮,用毛笔写上“药灵通脉全书(初稿)”。
萧夭摸着书皮上的字,指尖传来粗布的质感,忽然想起母亲留下的《药灵手记》。那本手记的纸页已经泛黄,字里行间藏着母亲对药谷的牵挂。如今,她也有了自己的“手记”,里面记着三个药谷的故事,记着灵草重生的模样,记着老秦头、青伯这些药谷人的期盼。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书册上,像是给这本厚厚的册子,镀上了层淡淡的光晕。萧夭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他们还会去云芝谷、去寒松谷,去更多有灵脉的地方,把每个谷的法子都记下来,让这本《药灵通脉全书》越来越厚。
等将来,不管哪个药谷遇到浊气问题,只要翻开这本书,就能找到法子——这才是真正的护脉,是把母亲的心愿,把药谷人的希望,一代代传下去。
她蹲在五号圃前,指尖轻轻碰了碰紫苏的新枝——半寸长的绿芽顶着层细绒,在晨光里透着脆生生的劲儿,不像半月前那样,叶子发蔫发黄,一捏就掉渣。不远处的老枫树下,野菊开了片小黄花,风一吹,细碎的花瓣落在草叶上,连空气里的霉味都淡了,混着点清清爽爽的草木香。
“萧师父,您快来瞧!”老秦头的声音从溪边传来,手里攥着个磨破了边的小本子,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褶子。他指着本子上歪歪扭扭的字念:“三号圃甘草,昨日长了半寸;一号圃薄荷,冒了三棵新芽;还有小溪里,今早见着小鱼苗了!”
萧夭走过去,看见本子上除了字,还画着些简笔画:甘草苗画成了三根竖线,小鱼苗是个圈加个尾巴,旁边还标着日期。老秦头是霜叶谷的老人,种了一辈子灵草,以前只知道凭经验浇水施肥,自打萧夭来了,才学着记这些“新鲜玩意儿”。“以前总觉得灵草死了就死了,等来年再种,哪知道是浊气堵了灵脉。”他挠挠头,语气里带着点愧疚,“还是你们年轻人有办法,又测又算的,把死脉给盘活了。”
萧夭笑了笑,转头喊来阿竹和阿蛮。“把这半月的记录整理一下,别漏了细节。”她叮嘱阿竹,“坐标怎么找的,浊气源头是啥,阵法怎么搭的,都写清楚。”
阿竹应了声,从布包里掏出个崭新的笔记本——这是之前在青禾药谷时,青伯送的,纸页厚实,还带着点竹浆的清香。她翻开本子,一笔一划地写:“霜叶药谷药灵坐标:以百年老枫树为中心,辅以小溪畔菖蒲、药圃甘草、谷口紫苏、后山野菊,四点成环形,对应环形灵脉走向……”
旁边的阿蛮正蹲在地上,摆弄着便携色谱仪。仪器上的指针慢慢跳着,他时不时抬头,把数据报给阿竹:“浊气成分以腐木霉菌为主,浓度比初测时降了六成;灵力密度方面,主阵周围能达合格线以上,副阵区域也差不多,都够标准了……”他还把测出来的成分,和灵溪药谷、青禾药谷的做了对比,在旁边备注:“灵溪浊气是泥沙堵了泉眼,青禾是浊灵矿渗出来的,霜叶是腐木霉变所致,三个谷的源头不一样,净化的法子也得跟着变。”
“阿蛮,你这对比做得好。”萧夭凑过去看,“以后其他药谷遇到浊气,一看这个就知道该从哪下手。”阿蛮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脸上有点红:“我就是觉得,光记法子不够,得知道为啥这么做,不然换个谷,又得手忙脚乱。”
那天晚上,霜叶谷的人都睡下了,老秦头却提着壶灵酒,敲开了萧夭的房门。酒壶是粗陶的,上面刻着“霜叶”二字,酒倒出来时,飘着股淡淡的枫叶香。“萧师父,我有个不情之请。”老秦头坐在桌边,手指摩挲着酒壶口,“能不能把你们用的法子,给我抄一份?我想传给谷里的年轻人,以后就算你们走了,他们也能自己护灵脉。”
萧夭愣了愣,随即笑着点头,把阿竹整理的笔记拿了出来。老秦头接过笔记,借着油灯的光,看得格外仔细。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指着字问:“萧师父,为啥副阵要用蒲公英啊?别的草不行吗?”
“蒲公英耐浊气,根能吸土里的潮气,还能顺着灵脉沾点灵力,种在副阵,就像给主阵加了道挡浊气的墙。”萧夭解释着,又翻到符文那页,“还有符文,刻的时候得顺着灵脉走向,深半寸就行,太深了伤土,太浅了没效果。”
老秦头听得认真,还拿了根炭笔,在纸上记要点:“蒲公英——耐浊;符文——深半寸,顺脉走。”他记完,又抬头问:“要是仪器坏了,咋测灵力密度啊?总不能看着灵草死吧?”
萧夭想了想,忽然笑了:“老秦头,您其实早就会了。”她指着窗外的药圃,“您看那灵草,叶子发亮,说明灵力足;叶子发蔫,要么是灵力低,要么是有浊气。还有清理枯树林时,您说枯树要烧干净,腐叶撒石灰,这些都是老辈人的土办法,比仪器还管用,我都记在笔记里了。”
老秦头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懂的那些“老规矩”,也是护脉的法子。他捧着笔记,像捧着宝贝似的,眼眶有点发红:“萧师父,谢谢您。以前我总觉得,护灵草就是护草,现在才知道,是护脉,是护咱们药谷的根啊。”
等老秦头走后,萧夭把笔记又翻了一遍,在末尾加了段话:“护脉无定法,需观谷形、辨浊源、顺灵脉,更需承老辈之智,融新测之法,方得长效。”写完,她把这本笔记,和之前灵溪药谷、青禾药谷的整理到一块儿,阿竹找了块粗布,缝了个书皮,用毛笔写上“药灵通脉全书(初稿)”。
萧夭摸着书皮上的字,指尖传来粗布的质感,忽然想起母亲留下的《药灵手记》。那本手记的纸页已经泛黄,字里行间藏着母亲对药谷的牵挂。如今,她也有了自己的“手记”,里面记着三个药谷的故事,记着灵草重生的模样,记着老秦头、青伯这些药谷人的期盼。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书册上,像是给这本厚厚的册子,镀上了层淡淡的光晕。萧夭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他们还会去云芝谷、去寒松谷,去更多有灵脉的地方,把每个谷的法子都记下来,让这本《药灵通脉全书》越来越厚。
等将来,不管哪个药谷遇到浊气问题,只要翻开这本书,就能找到法子——这才是真正的护脉,是把母亲的心愿,把药谷人的希望,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