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中年的反思-《予你十年盛夏》

  时光的河流,静默而湍急地流淌,将日历一页页撕下,抛在身后。转眼间,辰辰已从襁褓中咿呀学语的婴儿,长成了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踏入幼儿园大门的小小少年。五年光阴,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陆辰轩和林晚星的生活,也如同被设定好程序的精密仪器,在“父母”与“职场人”的双重轨道上,高速运转了整整五年。节奏稳定,按部就班,却也在不知不觉中,驶入了一片名为“中年”的、看似平静却暗流汹涌的海域。

  陆辰轩的鬓角,悄然添了几根刺眼的白发。他依旧在创界科技波士顿创新中心带领团队,职位已升至首席科学家。他主持的项目获得了行业内的重磅奖项,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稳步增长,在量子计算硬件这个细分领域,他已算得上小有名气。然而,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感,却像慢性病一样浸润着他的身心。这种疲惫,并非来自某个具体项目的攻坚,而是源于一种日复一日的、高强度的、却似乎难以突破现有格局的循环。他熟练地处理着管理事务、项目申请、论文评审,但内心深处,那个对纯粹物理规律充满好奇、渴望做出颠覆性发现的青年,似乎正在被一个精于项目管理、擅长资源协调的“陆总”所逐渐覆盖。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日新月异的城市天际线,有时会感到一阵恍惚:这就是他当年放弃Eth、选择守护的家庭安稳所换来的生活吗?值得吗?这个念头如同鬼魅,一闪而过,却足以在他心中投下短暂的阴影。

  林晚星的变化则更为外显。她在辰辰上幼儿园后,经过一段艰难的适应期,终于重返bU光电工程系,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但随之而来的,并非坦途。博士毕业即面临“非升即走”的残酷竞争,她需要在一所排名不错的大学谋得教职,同时要独立申请基金、带领学生、在教学与科研间疲于奔命。她不再是团队里的新星,而是需要独自开疆拓土的“pI”(主要研究者)。申请项目基金的石沉大海,投稿顶级期刊的屡屡被拒,比她更年轻、更有闯劲的博士后们带来的无形压力,都让她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她开始频繁地失眠,对着电脑屏幕上一筹莫展的数据发呆,甚至会因为学生一个简单的错误而控制不住地发脾气。她看着镜中那个眼角已爬上细纹、眼神中常带着焦虑和疲惫的自己,有时会陌生地想:那个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对光学充满纯粹热爱的女孩,去哪儿了?

  家庭的轴心,毫无疑问是辰辰的成长。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作业、参加亲子活动、应对层出不穷的育儿问题……这些琐碎而具体的责任,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夫妻间的对话,越来越多地被“今天谁接孩子?”“家长会你去还是我去?”“辰辰的数学辅导班该报哪个?”这类事务性内容填满。曾经一起在星空下讨论物理前沿、在图书馆角落分享心事的深度交流,几乎成了一种奢侈。有时晚上好不容易把辰辰哄睡,两人都已精疲力尽,一个抱着笔记本继续处理邮件,一个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缓解压力,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相依为命却又各自为战的沉默。

  一次周五晚上,两人难得都没有紧急工作,辰辰也被接去爷爷奶奶家小住。他们决定出去吃顿饭,享受久违的二人世界。餐厅环境优雅,灯光柔和,但对话却进行得有些艰难。试图回忆恋爱时的趣事,却总觉得隔了一层薄纱;聊聊当前的工作,又容易陷入抱怨和焦虑的泥潭。沉默的时间比交谈的时间更长。最后,话题不由自主地又回到了孩子身上——辰辰最近的口头禅、幼儿园的趣事、小升初的潜在压力……仿佛只有这个共同的作品,才能将他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那顿饭吃得有些索然无味,回去的路上,车内的气氛有些微妙的凝滞。他们都隐约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年复一年的日常消磨中,正在悄然流失。不是不爱,而是那种心灵的同频共振,似乎被现实的杂音干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