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在食堂角落爆发的、夹杂着泪水与怒吼的争吵,像一道突如其来的闪电,劈裂了两人之间最后一道脆弱的防线。当陆辰轩摔门而去的巨响在耳边消散,林晚星僵在原地,仿佛整个世界的声音都被抽空了,只剩下心脏在胸腔里疯狂而空洞地跳动。“分开”两个字,像淬了冰的刀刃,反复切割着她的神经,带来一种近乎麻木的剧痛。
最初的几天,是一种死寂般的真空。所有的联系方式都陷入了停滞。微信聊天界面停留在那句决绝的“那就算了吧”之后,再没有任何新消息。电话不再响起。甚至在学校里,他们都开始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刻意的回避。林晚星不再去他们常去的图书馆那个角落,而是躲到了更偏远的人文社科阅览区;她去食堂会刻意错开高峰,或者打包回宿舍吃;上下课会选择不同的路径。偶尔,在拥挤的人潮中,眼角的余光还是会不可避免地捕捉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但每一次,她都像被烫到一样迅速移开视线,心脏一阵紧缩的抽痛。她看到他的次数很少,且每次都是独来独往,背影挺拔却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孤寂和冷硬,下巴的线条绷得很紧,目不斜视,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陆辰轩那边亦是如此。他将自己彻底埋进了申请的漩涡和课题的攻坚中,像一台高速运转后过热的机器,依靠惯性疯狂地消耗着自己。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甚至通宵。他疯狂地刷着GRE题库,机械地背诵着成千上万的单词,用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来麻痹所有纷乱的情绪。然而,每当夜深人静,疲惫到极点时,那些被压抑的画面就会不受控制地浮现:林晚星泪流满面的脸、她声音里的绝望、还有自己说出的那些伤人的字眼。悔恨像毒蛇一样噬咬着他的内心,但骄傲和一种不知如何收拾残局的茫然,让他死死扼住了任何想要联系的冲动。他变得比以往更加沉默寡言,课题组的人都能感觉到他周身散发的低气压,无人敢轻易打扰。
林晚星的世界则陷入了一片灰暗。她强迫自己按时上课、去图书馆、做项目,但效率低得可怜。常常是对着一页书发半天呆,或者代码敲到一半就思绪飘远。食欲不振,睡眠极差,短短一周多,人就肉眼可见地清瘦了一圈,眼下带着浓重的阴影。室友们看出她的异常,小心翼翼地询问,她只摇头说“没事,最近太累了”。她删除了手机里所有他的照片,却无法删除脑海里反复回放的过往片段——图书馆里他讲题时专注的侧脸,天台星空下他笨拙的安慰,争吵时他眼中一闪而过的、连他自己可能都未察觉的痛楚……每一个细节都变得无比清晰,折磨着她。她开始反思,自己最后那番话是否太过分?是否真的如他所言,狭隘地只考虑了自己的不安,而没有理解他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抱负?这种反思加剧了她的痛苦,时而觉得自己委屈,时而又陷入深深的自责。
一天傍晚,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林晚星没带伞,从图书馆出来,只好站在门口屋檐下等待雨停。就在这时,她看到陆辰轩从物理楼的方向快步走来,同样没打伞,任由细密的雨丝打湿了他的头发和外套。他低着头,步履匆匆,似乎正要穿过广场。在即将经过图书馆门口时,他的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目光似乎朝她这个方向扫了一眼,速度极快,快得让林晚星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错觉。随即,他像是没有看到任何人一样,更加快了脚步,迅速消失在了雨幕中。那一刻,林晚星清楚地看到,他紧抿的嘴角和湿发下显得格外苍白的脸。她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酸涩难言。他看起来,并不比她好过多少。
这个发现,并没有让她感到好受,反而让心情更加复杂。她原本以为,提出“分开”的他,或许是一种解脱,正意气风发地奔向他的锦绣前程。可现在看来,他也在承受着某种煎熬。这让她愤怒的心底,又滋生出一丝微弱的心疼和……希望?但这希望随即又被更深的绝望淹没:即使彼此痛苦,那道裂痕已经深可见骨,谁又有勇气先回头呢?
周五晚上,林晚星在整理书桌时,无意中翻出了大一上学期陆辰轩帮她整理的物理错题本。纸张已经有些磨损,上面是他清晰工整的字迹,红色的批注,蓝色的思路拓展,还有页脚处偶尔画下的、鼓励的小星星。她抚摸着那些熟悉的笔迹,眼泪毫无预兆地大颗滚落,打湿了纸页。她想起他曾经那么多的好,想起他沉默却坚实的陪伴,想起他们共同许下的“顶峰相见”的约定。而现在,顶峰似乎还在远方,他们却在半山腰走散了。巨大的悲伤和失落将她彻底淹没,她趴在桌上,无声地痛哭起来,肩膀剧烈地颤抖着。
几乎在同一时刻,陆辰轩在实验室里,对着电脑屏幕上已经修改了无数遍的个人陈述,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窗外是漆黑的夜,实验室里只有他一个人。他烦躁地推开键盘,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很久没用的草稿本,下意识地翻动着。本子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小小的、已经有些褪色的拍立得照片,是高三那个冬天,在学校天台,他偷拍的林晚星侧身望着远方的背影,阳光给她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他当时为什么拍下这张照片,自己也说不清,只是下意识地想留住那个瞬间。他看着照片,指尖轻轻拂过那个模糊的侧影,心脏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他想起她哭红的眼睛,想起自己说出的混账话,想起她曾经带给他的所有温暖和光亮。他后悔了,前所未有的后悔。什么mIt,什么phd,在失去她的痛苦面前,似乎都变得苍白无力。他猛地合上本子,胸口剧烈起伏,一种强烈的冲动让他想立刻给她打电话,想告诉她他错了,想求她原谅。但手指悬在手机屏幕上,却迟迟按不下去。骄傲、恐惧(怕被拒绝、怕无法挽回)、以及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像枷锁一样捆住了他。
冷战进入第十天,校园生活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对他们二人而言,每一天都像是在没有尽头的灰色隧道中穿行。痛苦是真实的,思念是真实的,悔恨也是真实的。然而,横亘在之间的那道由伤害、骄傲和迷茫筑起的高墙,看起来依旧坚不可摧。他们都在这场无声的分离中,品尝着成长的苦涩,进行着艰难的内心拷问。只是,拷问之后,是走向更深的绝望,还是孕育出破冰的勇气?答案,尚未可知。而距离mIt申请材料的最终提交日期,正在一天天无情地逼近。
最初的几天,是一种死寂般的真空。所有的联系方式都陷入了停滞。微信聊天界面停留在那句决绝的“那就算了吧”之后,再没有任何新消息。电话不再响起。甚至在学校里,他们都开始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刻意的回避。林晚星不再去他们常去的图书馆那个角落,而是躲到了更偏远的人文社科阅览区;她去食堂会刻意错开高峰,或者打包回宿舍吃;上下课会选择不同的路径。偶尔,在拥挤的人潮中,眼角的余光还是会不可避免地捕捉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但每一次,她都像被烫到一样迅速移开视线,心脏一阵紧缩的抽痛。她看到他的次数很少,且每次都是独来独往,背影挺拔却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孤寂和冷硬,下巴的线条绷得很紧,目不斜视,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陆辰轩那边亦是如此。他将自己彻底埋进了申请的漩涡和课题的攻坚中,像一台高速运转后过热的机器,依靠惯性疯狂地消耗着自己。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甚至通宵。他疯狂地刷着GRE题库,机械地背诵着成千上万的单词,用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来麻痹所有纷乱的情绪。然而,每当夜深人静,疲惫到极点时,那些被压抑的画面就会不受控制地浮现:林晚星泪流满面的脸、她声音里的绝望、还有自己说出的那些伤人的字眼。悔恨像毒蛇一样噬咬着他的内心,但骄傲和一种不知如何收拾残局的茫然,让他死死扼住了任何想要联系的冲动。他变得比以往更加沉默寡言,课题组的人都能感觉到他周身散发的低气压,无人敢轻易打扰。
林晚星的世界则陷入了一片灰暗。她强迫自己按时上课、去图书馆、做项目,但效率低得可怜。常常是对着一页书发半天呆,或者代码敲到一半就思绪飘远。食欲不振,睡眠极差,短短一周多,人就肉眼可见地清瘦了一圈,眼下带着浓重的阴影。室友们看出她的异常,小心翼翼地询问,她只摇头说“没事,最近太累了”。她删除了手机里所有他的照片,却无法删除脑海里反复回放的过往片段——图书馆里他讲题时专注的侧脸,天台星空下他笨拙的安慰,争吵时他眼中一闪而过的、连他自己可能都未察觉的痛楚……每一个细节都变得无比清晰,折磨着她。她开始反思,自己最后那番话是否太过分?是否真的如他所言,狭隘地只考虑了自己的不安,而没有理解他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抱负?这种反思加剧了她的痛苦,时而觉得自己委屈,时而又陷入深深的自责。
一天傍晚,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林晚星没带伞,从图书馆出来,只好站在门口屋檐下等待雨停。就在这时,她看到陆辰轩从物理楼的方向快步走来,同样没打伞,任由细密的雨丝打湿了他的头发和外套。他低着头,步履匆匆,似乎正要穿过广场。在即将经过图书馆门口时,他的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目光似乎朝她这个方向扫了一眼,速度极快,快得让林晚星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错觉。随即,他像是没有看到任何人一样,更加快了脚步,迅速消失在了雨幕中。那一刻,林晚星清楚地看到,他紧抿的嘴角和湿发下显得格外苍白的脸。她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酸涩难言。他看起来,并不比她好过多少。
这个发现,并没有让她感到好受,反而让心情更加复杂。她原本以为,提出“分开”的他,或许是一种解脱,正意气风发地奔向他的锦绣前程。可现在看来,他也在承受着某种煎熬。这让她愤怒的心底,又滋生出一丝微弱的心疼和……希望?但这希望随即又被更深的绝望淹没:即使彼此痛苦,那道裂痕已经深可见骨,谁又有勇气先回头呢?
周五晚上,林晚星在整理书桌时,无意中翻出了大一上学期陆辰轩帮她整理的物理错题本。纸张已经有些磨损,上面是他清晰工整的字迹,红色的批注,蓝色的思路拓展,还有页脚处偶尔画下的、鼓励的小星星。她抚摸着那些熟悉的笔迹,眼泪毫无预兆地大颗滚落,打湿了纸页。她想起他曾经那么多的好,想起他沉默却坚实的陪伴,想起他们共同许下的“顶峰相见”的约定。而现在,顶峰似乎还在远方,他们却在半山腰走散了。巨大的悲伤和失落将她彻底淹没,她趴在桌上,无声地痛哭起来,肩膀剧烈地颤抖着。
几乎在同一时刻,陆辰轩在实验室里,对着电脑屏幕上已经修改了无数遍的个人陈述,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窗外是漆黑的夜,实验室里只有他一个人。他烦躁地推开键盘,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很久没用的草稿本,下意识地翻动着。本子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小小的、已经有些褪色的拍立得照片,是高三那个冬天,在学校天台,他偷拍的林晚星侧身望着远方的背影,阳光给她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他当时为什么拍下这张照片,自己也说不清,只是下意识地想留住那个瞬间。他看着照片,指尖轻轻拂过那个模糊的侧影,心脏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他想起她哭红的眼睛,想起自己说出的混账话,想起她曾经带给他的所有温暖和光亮。他后悔了,前所未有的后悔。什么mIt,什么phd,在失去她的痛苦面前,似乎都变得苍白无力。他猛地合上本子,胸口剧烈起伏,一种强烈的冲动让他想立刻给她打电话,想告诉她他错了,想求她原谅。但手指悬在手机屏幕上,却迟迟按不下去。骄傲、恐惧(怕被拒绝、怕无法挽回)、以及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像枷锁一样捆住了他。
冷战进入第十天,校园生活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对他们二人而言,每一天都像是在没有尽头的灰色隧道中穿行。痛苦是真实的,思念是真实的,悔恨也是真实的。然而,横亘在之间的那道由伤害、骄傲和迷茫筑起的高墙,看起来依旧坚不可摧。他们都在这场无声的分离中,品尝着成长的苦涩,进行着艰难的内心拷问。只是,拷问之后,是走向更深的绝望,还是孕育出破冰的勇气?答案,尚未可知。而距离mIt申请材料的最终提交日期,正在一天天无情地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