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烟火在极致绚烂后骤然熄灭,留下的黑暗如此浓重,仿佛将数十年的时光都吞噬了进去。窗外的阳光不知何时已变得斜照,颜色也染上了黄昏的暖黄,但在虚荣(阿虚爷爷)的感知里,或许只是光线的一次毫无意义的明暗交替。
从那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中被抛回现实,他的眼神更加空洞了。那本合上的相册依旧摊在膝头的毛毯上,像一个沉默的、无法再开启的宝箱。护工小陈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想帮他收起相册,换杯热水。手指刚触碰到相册的边缘,一直安静呆坐的虚荣却猛地颤动了一下,浑浊的眼睛突然瞪大,闪过一丝惊恐和愤怒。
“别动!”他声音嘶哑地低吼,枯瘦的手死死按在相册上,青筋暴起,“那是……那是花环的!你走开!”
小陈吓了一跳,连忙缩回手,熟练地用安抚的语气说:“好好好,阿公,不动不动,是花环的,我们不动它。” 类似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阿尔茨海默症像一个小偷,不仅偷走了他的记忆,也偷走了他情绪的稳定阀。他会因为一把椅子摆放的位置不对而焦躁,会因为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而恐惧,更会因为任何与“花环”相关的事物被触碰而爆发出强烈的保护欲。
平静下来后,他会陷入更长久的迷茫。他时而会转过头,对着身旁空无一人的扶手椅,露出一个温柔得与他苍老面容极不相称的笑容,喃喃自语:“花环,今天太阳好,等下我陪你去散步……你冷不冷?要不要加件衣服?” 仿佛那个穿着月白裙子的姑娘,就坐在那里,对他浅浅笑着。
时而又会突然抓住正在给他喂饭的静雅的手,眼神急切而困惑地问:“静雅,你妈去哪了?她怎么出去这么久还不回来?天都要黑了,她认得路吗?” 每当这时,静雅的心就像被针扎一样疼。她只能红着眼眶,一遍遍地、耐心地解释:“爸,妈妈……妈妈她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她不会回来了。”
但这样的解释,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能激起片刻的涟漪,很快便沉入无底的遗忘中。过了一会儿,他又会重复同样的问题,带着同样的焦急和天真。
有时,在深夜里,他会突然惊醒,情绪失控,挥舞着手臂,将床头柜上的水杯、药瓶扫落在地,发出刺耳的碎裂声。他嘴里喊着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只有在寂静中侧耳细听,才能从那破碎的音节里勉强分辨出“花环”、“对不起”、“回来……求求你……”这些承载了他一生重量与遗憾的词汇。那是他被病魔撕去理智的外衣后,裸露出的、最原始、最痛苦的灵魂呐喊。
女儿静雅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干净的衣物,可口的软食,按时服药,定期体检。她尽力为他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像一个坚固的堡垒。然而,她无法进入父亲内心那座已然被迷雾笼罩、时空错乱的城池。她擦拭他因失控而打翻的汤水,收拾他摔碎的物件,安抚他夜半的惊惶,却无法抚平他灵魂深处那道名为“花环”的裂痕。
他活在一个没有连续时间、没有因果逻辑的碎片化世界里。昨天、今天、明天混为一谈;女儿、护工、甚至偶尔来访的老友,他都可能认错。他忘记了很多事,很多人,包括他自己辉煌的过往和落魄的中年。但奇怪的是,那个名字——“花环”,却像用滚烫的烙铁直接烙在了灵魂最深处,从未被遗忘。它成了他在迷失的汪洋中唯一能抓住的浮木,也是让他反复承受溺水之苦的根源。
他的日常,就是在这片由遗忘构成的迷雾中,凭着本能,执着地、一遍又一遍地寻找着那个早已消失的身影。每一次寻找,都是一次希望的燃起与破灭,循环往复,直至将他生命中最后的气力也消耗殆尽。而那场半个多世纪前的别离,其冰冷的寒意,穿透了漫长的岁月,至今仍在他迷失的日常里,回响不绝。
从那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中被抛回现实,他的眼神更加空洞了。那本合上的相册依旧摊在膝头的毛毯上,像一个沉默的、无法再开启的宝箱。护工小陈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想帮他收起相册,换杯热水。手指刚触碰到相册的边缘,一直安静呆坐的虚荣却猛地颤动了一下,浑浊的眼睛突然瞪大,闪过一丝惊恐和愤怒。
“别动!”他声音嘶哑地低吼,枯瘦的手死死按在相册上,青筋暴起,“那是……那是花环的!你走开!”
小陈吓了一跳,连忙缩回手,熟练地用安抚的语气说:“好好好,阿公,不动不动,是花环的,我们不动它。” 类似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阿尔茨海默症像一个小偷,不仅偷走了他的记忆,也偷走了他情绪的稳定阀。他会因为一把椅子摆放的位置不对而焦躁,会因为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而恐惧,更会因为任何与“花环”相关的事物被触碰而爆发出强烈的保护欲。
平静下来后,他会陷入更长久的迷茫。他时而会转过头,对着身旁空无一人的扶手椅,露出一个温柔得与他苍老面容极不相称的笑容,喃喃自语:“花环,今天太阳好,等下我陪你去散步……你冷不冷?要不要加件衣服?” 仿佛那个穿着月白裙子的姑娘,就坐在那里,对他浅浅笑着。
时而又会突然抓住正在给他喂饭的静雅的手,眼神急切而困惑地问:“静雅,你妈去哪了?她怎么出去这么久还不回来?天都要黑了,她认得路吗?” 每当这时,静雅的心就像被针扎一样疼。她只能红着眼眶,一遍遍地、耐心地解释:“爸,妈妈……妈妈她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她不会回来了。”
但这样的解释,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能激起片刻的涟漪,很快便沉入无底的遗忘中。过了一会儿,他又会重复同样的问题,带着同样的焦急和天真。
有时,在深夜里,他会突然惊醒,情绪失控,挥舞着手臂,将床头柜上的水杯、药瓶扫落在地,发出刺耳的碎裂声。他嘴里喊着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只有在寂静中侧耳细听,才能从那破碎的音节里勉强分辨出“花环”、“对不起”、“回来……求求你……”这些承载了他一生重量与遗憾的词汇。那是他被病魔撕去理智的外衣后,裸露出的、最原始、最痛苦的灵魂呐喊。
女儿静雅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干净的衣物,可口的软食,按时服药,定期体检。她尽力为他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像一个坚固的堡垒。然而,她无法进入父亲内心那座已然被迷雾笼罩、时空错乱的城池。她擦拭他因失控而打翻的汤水,收拾他摔碎的物件,安抚他夜半的惊惶,却无法抚平他灵魂深处那道名为“花环”的裂痕。
他活在一个没有连续时间、没有因果逻辑的碎片化世界里。昨天、今天、明天混为一谈;女儿、护工、甚至偶尔来访的老友,他都可能认错。他忘记了很多事,很多人,包括他自己辉煌的过往和落魄的中年。但奇怪的是,那个名字——“花环”,却像用滚烫的烙铁直接烙在了灵魂最深处,从未被遗忘。它成了他在迷失的汪洋中唯一能抓住的浮木,也是让他反复承受溺水之苦的根源。
他的日常,就是在这片由遗忘构成的迷雾中,凭着本能,执着地、一遍又一遍地寻找着那个早已消失的身影。每一次寻找,都是一次希望的燃起与破灭,循环往复,直至将他生命中最后的气力也消耗殆尽。而那场半个多世纪前的别离,其冰冷的寒意,穿透了漫长的岁月,至今仍在他迷失的日常里,回响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