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日,清河村表面恢复了鸡鸣犬吠的日常,内里却涌动着无形的暗流。
周家六房新媳妇苏晓晓,新婚日手持长斧、劈石惊匪、喝退落霞山马三爷的事迹,如同插上了翅膀,在村民们添油加醋的口耳相传中,已惊人地演变为“能手撕活人”、“瞪一眼就能吓破土匪胆”的“煞神”、“女罗刹”。这名声,带来的是敬畏,也是实实在在的地位变化。
几日后鲁达前来辞行。他虽留恋周家的烟火气和苏晓晓这位“同道”,但毕竟身负官司,青山寺才是暂时的容身之所。
“苏娘子,周相公,洒家在山野待惯了,还得回寺里守着。”鲁达抱拳,声若洪钟,但眼中亦有不舍,“日后但有差遣,只需捎个口信,青山寺鲁达,万死不辞!”
苏晓晓对这位豪爽仗义的汉子极为欣赏,真诚道:“大师言重了。青山寺是修行地,我们这家,也是你的落脚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想来便来,粗茶淡饭,管够!”
鲁达哈哈大笑,重重一拍周文渊肩膀:“周相公,好福气!洒家去也!” 说罢,转身大步流星而去,背影洒脱。
周家水缸每日清晨总是满的,不知是哪位邻居悄悄挑的。周文广下地回来,发现田埂被人细心地加固了。连村里最横的赖皮狗,见到周家二房的人,都夹着尾巴溜边走。
老族长周秉仁亲自拄着拐杖上门,不是为小事,而是商议今年宗祠修缮和祭田管理的人选,话里话外希望周文广能多担待,俨然将二房视为族中支柱。里正更是客气地请周文渊帮忙看看即将递送县衙的税赋文书是否有疏漏,这份信任,以往只会给村里唯一的秀才——如今还得加上周文渊。
娘和嫂子们回娘家的待遇更是天差地别。周母去了一趟邻村的娘家,兄嫂不仅热情留饭,嫂子还破天荒地塞给她一小块藏了许久的冰糖,低声下气地请她在“厉害的六儿媳”面前美言几句,以往那点瞧不起穷亲戚的傲气荡然无存。大嫂张桂兰回娘家,爹娘兄弟更是将她围在中间,仔细打听周家的情况,言语间充满了与有荣焉的骄傲。
大伯周守仁不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天不亮就带着两个儿子,扛着家伙什,默默把周家院墙破损处修补得结结实实,柴房里的柴火堆得冒了尖。爷奶更是“懂事”得让人意外,不仅绝口不提任何非分要求,奶奶还迈着小脚,亲自送来一小罐她腌了舍不得吃的咸鸭蛋,对着苏晓晓,脸上是近乎讨好的笑:“老六家的,你受累了,这个……给你和乐安稳稳胃口。” 那小心翼翼的姿态,与从前判若两人。四嫂和二嫂都在说嫁过来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奶奶不骂人,还和颜悦色的说过话。
这日苏晓晓特地起了个大早,和周文渊一起去镇上,目标明确:五副猪大肠、一个猪头、三斤斤猪板油,以及各种香料。总共花了一百三十文。回来时,那特殊的“味儿”引得村里狗都跟着跑。
一进家门,她就忙活开了。清洗猪大肠是个费事的活儿,加入草木灰反复揉搓,用清水漂洗了四五遍,直到水质清澈。猪头则用烧红的铁棍烫掉细毛,刮得白白净净。这个过程,二嫂李翠莲挽起袖子就来帮忙,手脚麻利,毫无嫌脏之意。四嫂赵小梅犹豫了一下,也凑过来学着打理,虽有些笨拙,但态度认真。
关键的卤料,苏晓晓留了心眼。她将买回的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十几味香料带回自己屋,关好门,心念一动便进入空间。在现代厨房里,她用料理机将这些香料迅速打磨成细腻的粉末,然后用几层干净的棉布包好,扎紧口,这才出来。
院子里,一口大铁锅早已刷洗干净。猪头、猪肠焯水后,与猪板油一起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清水、葱姜、粗盐和一点酱膏。最后,她将那包秘制香料粉放入锅中。
“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苏晓盖好厚重的木头锅盖,对负责看火的周文贵吩咐道。
起初,只有水汽蒸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小火慢煨了将近一个时辰后,一股难以形容的复合香气,开始顽固地从锅盖边缘丝丝缕缕地渗透出来。
那香气,先是浓郁的肉香,紧接着,各种香料的味道被激发、融合,形成一种醇厚、霸道、勾人魂魄的异香!它不像单纯煮肉的单调,而是一种层次分明、让人闻之便口舌生津的奇香!
这香味飘出院子,弥漫在傍晚的空气中。隔壁几户人家正在做饭的孩子,忍不住扒着院墙头,鼻子使劲嗅着:“娘,周奶奶家做啥呢?太香了!” 大人们也忍不住吞咽口水,心里对周家这位六娘子的本事,又有了新的认知。
家里更是早就“军心不稳”了。乐乐像个小尾巴似的守在厨房门口,眼巴巴地望着那口大锅,小肚子咕咕叫。大哥家的清风、明月,四哥家的狗蛋、秋月,几个孩子全都挤在厨房门外,不时吸着鼻子,交头接耳:“六婶婶做的啥呀?”“闻着就好吃!”连这几天不敢出门的文月也探头看了好几次。
向来沉稳的大哥周文广,也从屋里踱步出来,在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目光总忍不住瞟向厨房。周父更是坐立不安,手里拿着旱烟袋,却忘了点。
终于,苏晓晓觉得火候到了。“开饭了!”她扬声喊道。
当厚重的锅盖被掀开的刹那,如同解开了某种封印!“轰——” 一股更加浓郁、滚烫、带着实质般冲击力的香气猛地炸开,瞬间充盈了整个厨房,甚至整个院子!
只见深褐色的卤汁在锅里咕嘟着微小的气泡,猪头肉已被炖得颤巍巍、红润油亮,猪大肠吸饱了汤汁,变得肥糯饱满。那色泽、那香气,无不在疯狂地挑动着所有人的食欲。
苏晓晓麻利地将卤肉捞出,放在大盘里稍微晾凉,然后快刀切成厚薄均匀的片。猪头肉肥瘦相间,胶质丰富;猪大肠软糯弹牙,毫无异味。同时,一大筐刚出锅、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也端了上来。
“给爷奶送一碗过去。”苏晓晓特意装了满满一大海碗,让清风送去。
桌子上,一大盆卤肉,一筐馒头。周文渊一声“吃吧”,早已按捺不住的众人立刻动手。
二哥周文贵直接用手抓起一块肥厚的猪头肉塞进嘴里,烫得直呵气,却含糊不清地连声称赞:“香!真他娘的香!六弟妹,你这手艺,绝了!”
二嫂李翠莲吃得满嘴流油,都顾不上说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手里的馒头飞快地蘸着卤汁往嘴里送。
四嫂赵小梅也顾不得平日那点小心思了,吃得头都不抬,心里盘算着这要是拿去卖,得多少钱一份?
孩子们更是吃得小脸油光锃亮,狗蛋啃着猪尾巴,哼哼唧唧地说:“六婶,我明天还想吃!”放心以后会经常吃的,苏晓晓笑着回答。
连周父都摒弃了往日的严肃,连着吃了两大个馒头夹肉,喝了一大碗粥,最后满足地打了个饱嗝,看着苏晓晓的眼神复杂难明,最终化为一声低不可闻的叹息,里面包含了太多东西。
一顿饭下来,盆干碗净,每个人都意犹未尽,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红光。这种口腹之欲被极大满足的幸福感,简单,却无比真实,极大地增强了这个刚刚经历风雨的家族的凝聚力。
回到自己小屋,周文渊看着正在收拾的苏晓晓,目光沉静而温柔:“晓晓,你做这卤肉,是想……?”
“相公,”苏晓晓擦干净手,认真地看着他,“土匪能暂时吓退,但穷根不除,日子永远踏实不了。咱们得有个长久的营生。”
她蘸着茶水,在桌上画着:“我琢磨了,光靠煎饼摊不够。这卤肉,本钱小,味道独特,耐存放,是老卤越陈越香,最适合起步。还有瘦肉丸,材料便宜,出餐快。加上我原来的煎饼和手抓饼,三个摊子,先站稳脚跟。”
周文渊听得眼中异彩连连,他娘子不仅有武力,更有经营的智慧。“人手呢?”
苏晓晓微微一笑:“我跟大嫂、二嫂和四嫂提了,三个人照看摊位。算是家里的生意,按照家里五成,自己三成,我占两成,不能让嫂子们白忙。”
周文渊顿时明白了妻子的深意,他动情地握住她的手:“妙啊!媳妇,谢谢你……我知道,你这是在替我还这一家人的人情,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带着他们过好日子,媳妇有你,真好。”
“我们是一家人。”苏晓晓回握他的手,“等这些小生意稳定了,有了本钱,我还想着……或许可以试试酿酒。”
“酿酒?”周文渊眉头微蹙,“这可是个来钱的路子,但私自酿售是犯律法的,需要官府的批文许可,极为麻烦。”我可以走走书院山长的路子,他对我极为看重,有几分情面我先去试试。这事先别对外说。”
周文渊随即好奇,“媳妇,你怎么会懂酿酒方子?”
苏晓晓闻言,脸上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拉过已经洗漱完、打着哈欠的乐乐:“这还得‘感谢’咱们乐乐。”
在周文渊疑惑的目光中,她解释道:“乐乐没上幼儿园那会,在公园里玩,旁边有个老书贩,书都摊在地上。有一次这小子蹲那儿看绘本太入神,没憋住,尿了一泡尿……好几本书都遭了殃,其中就有一本讲各地物产和古法酿造的。没办法,咱只能赔钱买下坑了我一百多呢。现在那书还在客厅书架最底层呢,仔细闻,还隐隐约约有点……嗯,那股子童子尿的‘清香’呢。”
周文渊先是一愣,随即忍俊不禁,轻轻捏了捏儿子的小脸:“你这泡尿,说不定还真尿出了个金饭碗!”
乐乐迷迷糊糊的说,爸爸我不要金饭碗,我要吃肉肉粉嘟嘟的笑脸别提有多可爱。迷迷糊糊的趴在妈妈怀里睡着了。
        周家六房新媳妇苏晓晓,新婚日手持长斧、劈石惊匪、喝退落霞山马三爷的事迹,如同插上了翅膀,在村民们添油加醋的口耳相传中,已惊人地演变为“能手撕活人”、“瞪一眼就能吓破土匪胆”的“煞神”、“女罗刹”。这名声,带来的是敬畏,也是实实在在的地位变化。
几日后鲁达前来辞行。他虽留恋周家的烟火气和苏晓晓这位“同道”,但毕竟身负官司,青山寺才是暂时的容身之所。
“苏娘子,周相公,洒家在山野待惯了,还得回寺里守着。”鲁达抱拳,声若洪钟,但眼中亦有不舍,“日后但有差遣,只需捎个口信,青山寺鲁达,万死不辞!”
苏晓晓对这位豪爽仗义的汉子极为欣赏,真诚道:“大师言重了。青山寺是修行地,我们这家,也是你的落脚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想来便来,粗茶淡饭,管够!”
鲁达哈哈大笑,重重一拍周文渊肩膀:“周相公,好福气!洒家去也!” 说罢,转身大步流星而去,背影洒脱。
周家水缸每日清晨总是满的,不知是哪位邻居悄悄挑的。周文广下地回来,发现田埂被人细心地加固了。连村里最横的赖皮狗,见到周家二房的人,都夹着尾巴溜边走。
老族长周秉仁亲自拄着拐杖上门,不是为小事,而是商议今年宗祠修缮和祭田管理的人选,话里话外希望周文广能多担待,俨然将二房视为族中支柱。里正更是客气地请周文渊帮忙看看即将递送县衙的税赋文书是否有疏漏,这份信任,以往只会给村里唯一的秀才——如今还得加上周文渊。
娘和嫂子们回娘家的待遇更是天差地别。周母去了一趟邻村的娘家,兄嫂不仅热情留饭,嫂子还破天荒地塞给她一小块藏了许久的冰糖,低声下气地请她在“厉害的六儿媳”面前美言几句,以往那点瞧不起穷亲戚的傲气荡然无存。大嫂张桂兰回娘家,爹娘兄弟更是将她围在中间,仔细打听周家的情况,言语间充满了与有荣焉的骄傲。
大伯周守仁不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天不亮就带着两个儿子,扛着家伙什,默默把周家院墙破损处修补得结结实实,柴房里的柴火堆得冒了尖。爷奶更是“懂事”得让人意外,不仅绝口不提任何非分要求,奶奶还迈着小脚,亲自送来一小罐她腌了舍不得吃的咸鸭蛋,对着苏晓晓,脸上是近乎讨好的笑:“老六家的,你受累了,这个……给你和乐安稳稳胃口。” 那小心翼翼的姿态,与从前判若两人。四嫂和二嫂都在说嫁过来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奶奶不骂人,还和颜悦色的说过话。
这日苏晓晓特地起了个大早,和周文渊一起去镇上,目标明确:五副猪大肠、一个猪头、三斤斤猪板油,以及各种香料。总共花了一百三十文。回来时,那特殊的“味儿”引得村里狗都跟着跑。
一进家门,她就忙活开了。清洗猪大肠是个费事的活儿,加入草木灰反复揉搓,用清水漂洗了四五遍,直到水质清澈。猪头则用烧红的铁棍烫掉细毛,刮得白白净净。这个过程,二嫂李翠莲挽起袖子就来帮忙,手脚麻利,毫无嫌脏之意。四嫂赵小梅犹豫了一下,也凑过来学着打理,虽有些笨拙,但态度认真。
关键的卤料,苏晓晓留了心眼。她将买回的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十几味香料带回自己屋,关好门,心念一动便进入空间。在现代厨房里,她用料理机将这些香料迅速打磨成细腻的粉末,然后用几层干净的棉布包好,扎紧口,这才出来。
院子里,一口大铁锅早已刷洗干净。猪头、猪肠焯水后,与猪板油一起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清水、葱姜、粗盐和一点酱膏。最后,她将那包秘制香料粉放入锅中。
“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苏晓盖好厚重的木头锅盖,对负责看火的周文贵吩咐道。
起初,只有水汽蒸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小火慢煨了将近一个时辰后,一股难以形容的复合香气,开始顽固地从锅盖边缘丝丝缕缕地渗透出来。
那香气,先是浓郁的肉香,紧接着,各种香料的味道被激发、融合,形成一种醇厚、霸道、勾人魂魄的异香!它不像单纯煮肉的单调,而是一种层次分明、让人闻之便口舌生津的奇香!
这香味飘出院子,弥漫在傍晚的空气中。隔壁几户人家正在做饭的孩子,忍不住扒着院墙头,鼻子使劲嗅着:“娘,周奶奶家做啥呢?太香了!” 大人们也忍不住吞咽口水,心里对周家这位六娘子的本事,又有了新的认知。
家里更是早就“军心不稳”了。乐乐像个小尾巴似的守在厨房门口,眼巴巴地望着那口大锅,小肚子咕咕叫。大哥家的清风、明月,四哥家的狗蛋、秋月,几个孩子全都挤在厨房门外,不时吸着鼻子,交头接耳:“六婶婶做的啥呀?”“闻着就好吃!”连这几天不敢出门的文月也探头看了好几次。
向来沉稳的大哥周文广,也从屋里踱步出来,在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目光总忍不住瞟向厨房。周父更是坐立不安,手里拿着旱烟袋,却忘了点。
终于,苏晓晓觉得火候到了。“开饭了!”她扬声喊道。
当厚重的锅盖被掀开的刹那,如同解开了某种封印!“轰——” 一股更加浓郁、滚烫、带着实质般冲击力的香气猛地炸开,瞬间充盈了整个厨房,甚至整个院子!
只见深褐色的卤汁在锅里咕嘟着微小的气泡,猪头肉已被炖得颤巍巍、红润油亮,猪大肠吸饱了汤汁,变得肥糯饱满。那色泽、那香气,无不在疯狂地挑动着所有人的食欲。
苏晓晓麻利地将卤肉捞出,放在大盘里稍微晾凉,然后快刀切成厚薄均匀的片。猪头肉肥瘦相间,胶质丰富;猪大肠软糯弹牙,毫无异味。同时,一大筐刚出锅、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也端了上来。
“给爷奶送一碗过去。”苏晓晓特意装了满满一大海碗,让清风送去。
桌子上,一大盆卤肉,一筐馒头。周文渊一声“吃吧”,早已按捺不住的众人立刻动手。
二哥周文贵直接用手抓起一块肥厚的猪头肉塞进嘴里,烫得直呵气,却含糊不清地连声称赞:“香!真他娘的香!六弟妹,你这手艺,绝了!”
二嫂李翠莲吃得满嘴流油,都顾不上说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手里的馒头飞快地蘸着卤汁往嘴里送。
四嫂赵小梅也顾不得平日那点小心思了,吃得头都不抬,心里盘算着这要是拿去卖,得多少钱一份?
孩子们更是吃得小脸油光锃亮,狗蛋啃着猪尾巴,哼哼唧唧地说:“六婶,我明天还想吃!”放心以后会经常吃的,苏晓晓笑着回答。
连周父都摒弃了往日的严肃,连着吃了两大个馒头夹肉,喝了一大碗粥,最后满足地打了个饱嗝,看着苏晓晓的眼神复杂难明,最终化为一声低不可闻的叹息,里面包含了太多东西。
一顿饭下来,盆干碗净,每个人都意犹未尽,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红光。这种口腹之欲被极大满足的幸福感,简单,却无比真实,极大地增强了这个刚刚经历风雨的家族的凝聚力。
回到自己小屋,周文渊看着正在收拾的苏晓晓,目光沉静而温柔:“晓晓,你做这卤肉,是想……?”
“相公,”苏晓晓擦干净手,认真地看着他,“土匪能暂时吓退,但穷根不除,日子永远踏实不了。咱们得有个长久的营生。”
她蘸着茶水,在桌上画着:“我琢磨了,光靠煎饼摊不够。这卤肉,本钱小,味道独特,耐存放,是老卤越陈越香,最适合起步。还有瘦肉丸,材料便宜,出餐快。加上我原来的煎饼和手抓饼,三个摊子,先站稳脚跟。”
周文渊听得眼中异彩连连,他娘子不仅有武力,更有经营的智慧。“人手呢?”
苏晓晓微微一笑:“我跟大嫂、二嫂和四嫂提了,三个人照看摊位。算是家里的生意,按照家里五成,自己三成,我占两成,不能让嫂子们白忙。”
周文渊顿时明白了妻子的深意,他动情地握住她的手:“妙啊!媳妇,谢谢你……我知道,你这是在替我还这一家人的人情,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带着他们过好日子,媳妇有你,真好。”
“我们是一家人。”苏晓晓回握他的手,“等这些小生意稳定了,有了本钱,我还想着……或许可以试试酿酒。”
“酿酒?”周文渊眉头微蹙,“这可是个来钱的路子,但私自酿售是犯律法的,需要官府的批文许可,极为麻烦。”我可以走走书院山长的路子,他对我极为看重,有几分情面我先去试试。这事先别对外说。”
周文渊随即好奇,“媳妇,你怎么会懂酿酒方子?”
苏晓晓闻言,脸上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拉过已经洗漱完、打着哈欠的乐乐:“这还得‘感谢’咱们乐乐。”
在周文渊疑惑的目光中,她解释道:“乐乐没上幼儿园那会,在公园里玩,旁边有个老书贩,书都摊在地上。有一次这小子蹲那儿看绘本太入神,没憋住,尿了一泡尿……好几本书都遭了殃,其中就有一本讲各地物产和古法酿造的。没办法,咱只能赔钱买下坑了我一百多呢。现在那书还在客厅书架最底层呢,仔细闻,还隐隐约约有点……嗯,那股子童子尿的‘清香’呢。”
周文渊先是一愣,随即忍俊不禁,轻轻捏了捏儿子的小脸:“你这泡尿,说不定还真尿出了个金饭碗!”
乐乐迷迷糊糊的说,爸爸我不要金饭碗,我要吃肉肉粉嘟嘟的笑脸别提有多可爱。迷迷糊糊的趴在妈妈怀里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