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生死一线!-《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一位名叫安德鲁·约翰讯的议员在此时站了出来,言辞犀利,气势沉稳。

  他的发言切中要害,言语间充满力量,令在场众人陷入深思。

  是啊,这不是一场可以轻视的局部战争,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危机。

  天朝此次倾巢而出,气势汹汹,绝非昔日那些浅尝辄止的入侵者可比。

  他们不该幻想对方只是来烧个白宫便罢兵回师。

  这样的侥幸心理要不得。

  天朝为此战动员了庞大兵力,筹备了海量物资,显然目标不只是掠夺几座城池,而是要彻底吞并整个鹰酱。

  若仍心存幻想,不愿面对现实,等待他们的将是毁灭性的失败。

  鹰酱数千万百姓的命运,将因今日的选择而定。

  根据前线传回的情报,汉军对鹰酱人实施了驱逐与肃清并行的策略。

  先是用武力威慑,迫使大多数鹰酱人逃离原居地,随后派遣附属部队处理那些滞留不走、拒不撤离者。

  这些人要么被当场击毙,要么被集中拘押,统一押往南鹰酱地区。

  总而言之,这些土地上不会再有鹰酱人的踪影,被汉军占领的区域,只允许汉人居住,其他族群一律清除。

  随着战局持续恶化,鹰酱人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人口开始高度集中。

  大量从失守地区逃难而来的民众,纷纷涌向东海岸,导致当地人口严重超载。

  东部沿海虽然经济繁荣,但地域狭小,根本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人流。

  一旦失去更多领土,他们将陷入绝境——既无处可退,也难以维持基本生存。

  粮食供应迟早会崩溃,饥饿和困顿将席卷整个残存区域。

  更严峻的是,他们未必能在饿死之前,有效遏制汉军的推进。

  或许不等饥荒蔓延,汉军就已经兵临城下,把他们逼入绝路,彻底赶进大海,葬身波涛。

  正因如此,为了活命,为了给后代留下一线生机,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拿起武器,拼死一搏。

  “我支持出兵!”

  “我也赞成军事行动!”

  想通了这一层,议会大厅里的议员们陆续开口,纷纷附议安德鲁先前提出的作战提案。

  时间已经不容浪费,必须立刻采取行动,阻止汉军进一步扩张。

  “可我们上哪儿调兵呢?现在的主力部队,大多还陷在南方战场,跟南军僵持不下!”

  鹰酱的军队在南北战争初期规模有限,但因战事需要迅速扩编。

  到了1862年,兵力已突破百万,并在此后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虽有波动,但总体稳定。

  然而,鹰酱总人口本就不多,北方实际控制区人口仅约两千二百万,适龄服役的男性总数不过四百万左右。

  这其中,许多人要维持工厂运转,有些人负责农业生产,还有部分人在基层行政系统任职,抽调百万已是极限,再继续征召,社会运行必将瘫痪。

  毕竟,青壮男子是国家运转的支柱,若全部送上前线,后方将无人支撑日常运作。

  更要命的是,这场战争远比历史上更加持久,后期战况之惨烈更是前所未有。

  连年征战造成巨大伤亡,截至目前,阵亡与重伤的士兵总数已逾百万。

  如此惊人的损失,意味着军队急需大量补充新兵。

  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后备力量早已耗尽,如今国内几乎已无可用之兵。

  并非不愿继续征召,而是民间实在找不到足够的人力资源了。

  “再困难也得挺住!扩大征兵年龄,从十六岁到五十五岁,所有符合条件的男性都必须服役!”

  “同时,男性转入军队后,可大量启用女性进入工厂顶岗,即便效率稍低,也可通过延长工时、增加人数来弥补缺口!”

  “各位,我们现在打的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大战,为了胜利,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在所不惜!”

  安德鲁的态度异常坚决,他誓与汉军对抗到底的决心显而易见。

  这一次,他话音落下,议会中却没有响起任何掌声。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局势的残酷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他们最坏的预想。

  就连这些平日高高在上的权贵,也无法再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他们太清楚鹰酱当前的困境了。

  正因为了解得透彻,哪怕安德鲁说得慷慨激昂,他们内心仍对未来充满忧虑。

  当对胜利失去信心时,人总会本能地考虑失败后的出路。

  世界之大,却仿佛再也容不下他们的立足之地。

  若继续留在北美,结局似乎只剩灭亡一途。

  汉军向来行事彻底,绝不会留下任何后患,更不会给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

  可若是离开这片大陆,如此庞大的人口,又能逃往何处?

  要知道,此时全球几乎已被瓜分殆尽,除了非洲尚有未完全开发的荒野,其他地方早已没有空地可供落脚。

  可就连非洲也已遍布汉军踪迹,即便远走他乡,也未必能换来安稳。

  于是,他们只能将目光投向另一个方向——南美洲。

  那里似乎是唯一尚未被汉军涉足的角落。

  难道将来某一天,他们真要被迫退守南美,在那片陌生土地上苟延残喘?这个念头令人难以接受。

  他们在北美耕耘数百年,历经无数血汗才建立起今日的局面。

  就此轻易放弃,任谁都不会甘心。

  渐渐地,他们开始认同安德鲁议员的主张:纵然前景黯淡,也必须全力以赴打完这一仗。

  唯有真正试过,才能知道这条路是否还有希望。

  这时,有人提出建议:“我们与南方的分歧,不过集中在黑奴制度上;可我们和天朝之间的冲突,却是你死我活的较量。

  既然如此,能不能派使者去南方接触一下,试着说服他们与我们联手,共同抵抗天朝的进攻?”

  这番话引发了众人深思。

  反复权衡之后,不少人认为此事并非全无可能。

  虽不敢保证南方一定会答应,但至少值得一试,毕竟事已至此,不妨放手一搏。

  就算被拒绝,损失也不算太大;可一旦成功,局势将大为改观。

  不仅能让南方一百多万大军投入战场对抗汉军,甚至有可能争取到数十万兵力直接支援。

  这样一来,双方军力对比将立刻逆转,鹰酱一方反而能在兵力上占据上风。

  战局的走向,也将随之变得明朗而乐观。

  因此,无论是高层还是民间,都对联络南方一事高度重视。

  就在鹰酱紧锣密鼓准备向南方释放善意、谋求合作之际,汉军前锋已悄然逼近格伦代夫,即将发动全面攻势。

  相比蒙大拿其余地区,格伦代夫驻军明显更多。

  此前汉军横扫北方的消息早已传开,边境民众人人自危,纷纷拿起武器自保。

  华盛顿方面虽然反应迟缓,但也意识到此地战略地位重要,急忙在汉军到来前增派部队,使当地美军兵力达到了三万人。

  尽管三万之众面对拥有五万正规军加十万辅军的汉军仍显单薄,但相较于此前那些一触即溃的城市而言,这里的防御力量已算得上强大。

  由于兵力充足,鹰酱军队在格伦代夫内外构筑了三层防线,挖设大量战壕、掩体与工事,并布下雷区和铁丝网等障碍物。

  显然,他们是借鉴了欧洲战场的经验,打算以阵地战方式阻击汉军推进。

  然而,这套战术在欧洲或许行之有效,但在汉军面前,却未必奏效。

  “先用半小时炮击,清除雷场和障碍,为步兵冲锋打开通道!”

  指挥这场战役的是赵明诚将军,他曾远赴土鸡国指导当地军队作战。

  此刻望着对方摆出的严密阵势,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笑。

  这种打法,四年前他曾亲自传授给土鸡将领,如今竟被鹰酱人学去,反过来用来对付自己,实在令人唏嘘。

  话说回来,倘若汉军手中没有那些特殊的武器装备,想要突破由机枪、铁丝网与堑壕构成的复合防线,确实会面临不小的困难。

  然而,自从汉军装备了那种威力惊人的新式武器后,敌方的抵抗能力便迅速削弱,几乎不堪一击!

  原本军方并不打算过早亮出这张王牌,但考虑到格伦代夫在整体战局中的关键地位,若不迅速拿下此地,战事拖沓只会带来更多变数。

  因此,必须以迅雷之势突破防线,将盘踞于此的美军彻底清除。

  随着赵明诚一声令下,汉军的重炮部队立即展开火力覆盖,密集的炮弹如倾盆暴雨般砸向敌军阵地。

  轰!轰!轰!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接连响起,气浪翻滚,泥土与碎石冲天而起。

  掩体在瞬间崩塌,士兵被活埋于废墟之下,更有不幸者被直接命中,肢体横飞,残骸四散,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前线的美军士兵几乎陷入呆滞,眼前的一切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驻守格伦代夫的许多美军士兵都是刚从训练营调来的新人,毫无实战经验,甚至还没来得及适应战场节奏,就被推上了生死一线。

  若是此刻面对的是南军,或许还能勉强应对——南军虽强,却远未达到这般毁灭性的打击水平。

  可他们如今的对手是汉军,这支如今堪称天下火力最为恐怖的军队。

  初次上阵便遭遇如此劲敌,究竟是祸是福,实在难以定论。

  说它为“祸”,是因为这些新兵很可能活不过今日;

  说它为“福”,则是若能就此解脱,反倒不必像日后那样,在漫长的堑壕中忍受精神崩溃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