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好像忘了什么-《四合院潇洒的家族继承人》

  “好,三叔,我挂电话了。”

  郑义笑着把电话给挂了。

  家里今年夏收,又是丰收。

  老爹今年估计又是一个先进没跑了。

  虽然没啥实质性的作用,可好歹也是荣誉不是。

  能从大队长升级到公社主任,这已经是破格了,根本不可能在升到县长区长什么的职务。

  因为不允许。

  这要是别的地方估计还行,

  可这里是京城。

  区以上就是市了。

  所以说只需要管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其他的地方压根儿管不上不想管。

  马上新做的机器就能完工。

  新的打面机,榨油机,面条机,还有烘烤机就要更新。

  这些机器还能收拾一下卖给别的公社去。

  豆制品机 粉条机也会快速更新。

  接下来就是罐头生产线也急需更新。

  郑义还想把方便面给弄出来,塑料纸没有,但是有油纸,只要密封好,效果差不多。

  郑义要的就是加速郑家庄公社的发展。

  十年时间,别的地方基本上停滞不前,这就是郑家庄发展的时间。

  和其他地方直接错开10年的时间,想不起飞都难。

  关键是其他地方想要统一一条心,那是千难万难,不是利益分配不均,就是牵扯不清。

  这些别人面临的所有问题,郑家庄公社一概没有。

  至于后续的纺织业,暂时不能插手。

  面积太小,暂时只能接触食品加工类。

  百货大楼那里,郑家庄公社的柜台已经增加了一个变成了三个,楼上衣服区域,也有两个公社的专属柜台。

  买的就是郑家庄生产的衣服,有郑义这个挂逼在,压根就不缺少图样。

  外贸部没事还会送来一批批上好特制的布料,做成衣服以后直接包装拉走,这是要赚外汇的。

  包装精美的肉干点心也会拉走一批,还有罐头。

  这次面条机上新的还有一种就是可以生产意面,这东西也是准备出口的。

  标配的还有各种其他的各种颜色的面条。

  颜色不一样,就是用的蔬菜汁不一样而已。

  同时还有郑义让那个鲍家研制的各种口味的腌豆干,直接开袋即食,还有腐竹弄熟腌制成的辣条。

  这东西在国外都是相当的受欢迎。

  现在就是包装不好,不然的话那些薯条薯片也能弄出来。

  包装不好走一趟海运,还没到卸货的时候,薯条薯片都已经返潮,不再酥脆。

  郑义能做的就是少量的出货给百货大楼这边。

  一切都得等塑料包装大批量出现的时候才行。

  听着人民一定胜利的歌声,郑义出了办公室。

  现在郑义的办公室就是曾经杨胜利的。

  老李不喜欢这边,他还是喜欢他自己的那间办公室,就让郑义搬了过来。

  虽然有点不配位,可谁让这是老李说的呢。

  下了楼,开车直接回了家,先去给闺女接回来。

  家里有老娘给安排过来的两个妹子,是四爷家的。

  一个16岁郑佩芝,一个17岁郑佩雯。

  俩丫头算是来照顾家里的,同时帮忙带着孩子,顺便也能帮帮姜悦蓉的小忙。

  “哥,你回来了。” 佩雯抱着老三在院子里看着老二玩。

  佩芝也陪在边上。

  “嗯,回来了。

  月月,跟小姑姑和弟弟在这里玩吧。” 郑义从兜里摸出一个奶糖,塞进了大丫头的嘴里,月月嘴里也塞了一个。

  不过老三太小,不能吃,给了老二一颗。

  老三是看到郑义伸着手要抱。

  只能把给抱过来。

  “哥。” 佩芝也凑了过来。

  郑义从兜里也掏出来一块塞给了她。

  “谢谢哥。” 吃嘴里,一嘴的奶香味,浓郁的能让人化掉的那种感觉。

  媳妇听到外面的声音,拿着书从屋里走了出来。

  郑义走过去,在漂亮的脸蛋上亲了一口。

  “孩子还在呢。” 轻轻的给了郑义一拳,眼睛弯弯的,显然口不对心。

  “今天接到家里的电话,说是夏收结束了,今年收成不错,还是大丰收。”

  “不错呀。”

  “是不错。

  周边的那些公社的麦子也是丰收,除了交公粮,肯定还会有一些多余的。

  我已经让三叔组织人去收购了,收回来直接加工成食品卖出去。”

  “嗯,我对这点不懂。”

  “你是我媳妇,不需要懂,但是不能不知道,所以得读更多的书。” 拉着媳妇进了屋子,趁着他们都看不到,郑义抱着媳妇亲了好几口。

  怀里的老三睁着大眼睛眨巴眨巴的看着两人。

  “看什么看,等你长大了亲你媳妇去。” 郑义点了一下小家伙的鼻子。

  “啊啊……”

  “三宝才三个月,有你这么做爸爸的吗。” 媳妇没好气的从郑义怀里接过儿子,亲昵的在小脸上亲了亲。

  小家伙张着小嘴啊啊的就是不会说话,看样子也是很高兴。

  郑义把包放到书房。

  到了浴室冲了个澡,洗去一身的汗味。

  换了一身清凉的衣服。

  郑义接过来儿子,媳妇带着佩雯去了厨房做饭。

  有了丫头在,做饭也有人说话了。

  一个烧火一个做饭。

  很快晚饭出锅。

  蒸了一条咸鱼,还有一大盘的蒜苗炒腊肉,苦瓜炒鸡蛋,番茄炒鸡蛋。

  还有个海带紫菜汤,上面飘着一层猪油,撒了香菜。

  媳妇做饭手艺也是蹭蹭的涨。

  “媳妇,明天周日,要不要出去转转?”

  “上哪转?太热了。”

  “嗯,也是。” 郑义看了看一屋子不禁晒的人。

  两个大丫头白里透红的皮肤也是不禁晒,媳妇也是,就连闺女也一样。

  至于俩熊孩子,晒晒太阳还对身体好呢。

  “他们说香山植物园好。”

  “太远了,俩不会跑的,要是去一趟,还不得累死。

  在家吧,院子里又不是没有花,中间荷花池里的荷花也开的很好看呢。” 媳妇给了个决定。

  “行吧,那一会吃完饭我们去什刹海走走吧,推着小车去。”

  “这个可以。

  明天要是好了,我们也可以先去景山公园转转就行了,北海公园也能去看看,没必要跑那么远。” 姜悦蓉点点头。

  “行,听媳妇的。

  你俩丫头多吃点。”

  吃完饭,媳妇带着俩大丫头去洗碗。

  郑义用刷锅水搅拌一些饲料,拎着喂了一下鸡。

  看了看鸡笼,收了一窝8个鸡蛋。

  鸡没少,现在反而有了12只。

  家里老娘就怕三个小家伙没营养。

  连带两个大丫头在家里,每天早上都是一个鸡蛋一瓶酸奶。

  郑义家绝对是南锣鼓巷消耗牛奶的大户。

  趁着天色还是黄昏的时候,把老三放在了推车里,老二放在小车里,准备了一个三个小水壶,还有点吃的零嘴。

  郑义牵着月月的手,一大家子出了门。

  虽然没有了那些乱窜的人,可也多了一些自称小将的,被暗地里教训了十几波以后,也都老实了下来。

  行事作风也没有了曾经的不可一世。

  “挺凉快的。” 一家人到了什刹海,感受着微风吹过。

  确实凉爽。

  这时候还不到京城最热的时候,七八月才是,现在才6月底。

  推着车子就在这里小步溜达了起来。

  到了几个老头这里,突然听了一耳朵 “听说了吗?又有大人物去大观园了。” (恭王府是82年以后正式定义的,前面都叫大观园。)

  “哪里有啥好看的。”

  “你这就不知道了吧?听说那里的福碑灵着呢,都去看福碑去了。”

  “真的假的?”

  “当然真的。”

  “……”

  郑义总觉得忘了点什么,听到这里就明白了。

  好吧,合着自己吧老和给忘了呗。

  不能再忘了,今天晚上没事,就去摸摸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