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艺惊讶地发现,原来在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有着如此庞大而活跃的华人社群。
他们遇到了来自纽约大学、福特汉姆大学、普瑞特艺术学院等不同学校的留学生,有人学金融,有人学艺术,有人学计算机。
虽然专业背景各异,但相同的文化根基和相似的海外经历,让大家迅速找到了共同语言。
他们交流着找实习的经验,吐槽着中美文化的差异,分享着各自发现的“宝藏”中餐馆和超市。
听着周围熟悉的乡音,吃着久违的、味道颇为地道的粤式点心和炒牛河,刘晓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慰藉。
在这里,她暂时卸下了“实习生”的身份,也无需时刻注意自己的英语发音,可以完全做回自己。
洛锦川虽然话不多,但也显然很享受这种氛围。他看着刘晓艺和几个新认识的女生聊得开心,嘴角也不自觉地扬起。
王瀚和李哲则如鱼得水,忙着交换联系方式,拓展着他们的社交圈。
这次唐人街之行,让刘晓艺意识到,在陌生的国度奋斗,并非只有孤军奋战一条路。
还有一个庞大的、相互支持的同胞网络存在。
这个发现,极大地缓解了她潜意识里的孤独感和职场新人的焦虑。
回到寄宿家庭时,她感觉心里暖暖的,充满了电,准备迎接“新手村”下一周的挑战。
她的实习生活,在专业的锤炼、爱情的陪伴和同胞的温情中,稳步向前。
历经长途飞行与转乘火车,当那列来自北方的绿皮火车缓缓停靠在悦城站台时,王安琪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她透过车窗,急切地向外张望,站台上熙熙攘攘的人流,熟悉的乡音混杂着各地方言涌入耳中,一种近乡情怯的激动让她眼眶微微发热。
“妈妈,这就是悦城吗?”小儿子伊戈尔用带着口音的中文好奇地问,脸几乎贴在了玻璃上。
大儿子马克也睁大了眼睛,打量着这个与苏俄工业城市风貌截然不同的、充满生机与烟火气的南方小城。
“对,这就是妈妈的家乡。”王安琪深吸一口气,拉着两个儿子,跟着丈夫阿历克赛随着人流走向出站口。
刚一出站,王安琪一眼就看到了在接站人群中翘首以盼的姐姐王安梅和姐夫刘明达。
姐妹俩的目光在空中交汇的瞬间,积蓄了多年的思念瞬间决堤。
王安梅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挤开人群冲了过来,王安琪也松开行李,快步迎了上去。
“姐!”
“琪琪!”
姐妹俩紧紧拥抱在一起,王安梅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拍着妹妹的背,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王安琪也红了眼眶,感受着来自亲人的、毫无保留的温暖。
刘明达站在一旁,憨厚地笑着,接过阿历克赛手中沉重的行李箱,用带着口音的、简单的英语夹杂着手势打招呼:“wele! 一路,辛苦!”
阿历克赛虽然语言不通,但也能感受到这份真挚的热情,他露出一个有些腼腆却十分真诚的笑容,用力点了点头。
两个混血男孩看着妈妈和姨妈拥抱,有些好奇,又有些拘谨地站在父亲身边。
“这是马克,这是伊戈尔,都长这么大了!”王安梅松开妹妹,弯下腰,爱怜地看着两个外甥,试图用中文和他们交流。
男孩们有些害羞地用简单的“阿姨好”回应。
一家人亲亲热热地坐上刘明达提前租好的一辆七座车,驶向那个位于城郊、却充满温情的小院。
一路上,王安琪和孩子们都贪婪地看着窗外的景色。
悦城的变化太大了,到处都是新建的高楼、宽阔的马路和繁忙的商铺,与她记忆中的那个宁静小城已然不同,处处透露着蓬勃发展的朝气。
车子驶入小院,爷爷奶奶早已站在门口等候多时。
看到多年未归的王安琪和从未谋面的侄外甥孙一家,老人激动得抹起了眼泪。
院子里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为了迎接远客,刘明达和王安梅特意将最大的主卧客房腾了出来,换上了全新的被褥,窗明几净,温馨舒适。
堂屋里,一张大圆桌上已经摆满了爷爷奶奶和王安梅忙碌了一上午准备的家乡菜:
油亮亮的红烧肉、清蒸鲈鱼、翠绿的炒时蔬、炖得烂熟的鸡汤……浓郁的菜香弥漫在整个小院里,那是记忆中魂牵梦绕的家的味道。
“小琪,快,快坐下吃饭!一路上肯定没吃好!安梅啊这几天都备了很多好菜。”奶奶拉着王安琪的手,心疼地说。
阿历克赛和两个孩子看着满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眼睛都亮了。
在苏俄,虽然也能吃到中餐,但远不如这般地道和丰盛。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久违的家常菜,听着长辈的嘘寒问暖,虽然语言沟通尚有些许障碍(主要靠王安琪在中间翻译),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早已跨越了语言的壁垒,其乐融融。
王安琪他们也带来了许多来自异国的礼物:给姐姐姐夫的精致琥珀首饰和伏特加,给老人的保暖皮帽和营养品,给刘晓艺(虽然不在)的套娃和特色工艺品;
还有各种俄罗斯特色的巧克力和糖果,将一份份远方的惦念,实实在在地递到了亲人手中。
第二天,休息调整好的小姨一家,便在刘明达和王安梅的陪同下,开始去看提前选好的几处房子。
随后几天,他们先看了城西新区那套现代公寓,环境很好,但王安琪觉得少了点烟火气;又看了市中心那套二手房,生活是方便,但略嫌嘈杂。
最后,当他们来到那套带个小院子的联排别墅时,王安琪和阿历克赛几乎同时眼前一亮。
这小院子虽然不如姐姐家的大,但足够两个孩子玩耍,也能种点花草。
房子是简装过的,三室两厅,布局合理,采光极好。
最关键的是,这里安静,离姐姐家也不算太远。
“就这里吧!”王安琪和阿历克赛用俄语快速交流了几句,然后开心地对姐姐姐夫宣布。
他们都很满意这个既能保有私密空间,又能方便与亲人走动的小家。
定下房子后,后续的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办理手续,联系工人,进行简单的清扫和必要的维修添置。
王安琪和阿历塞克一家这次回来时间有限,刘明达动用了所有关系,请了可靠的施工队,仅仅花了两天时间,就将房子彻底收拾妥当,通了水电煤气,购置了基本的家具家电。
他们一家人便带着行李,从姐姐家的小院,正式入住了他们在悦城、也是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
站在属于自己的院子里,看着屋内崭新的布置,王安琪的心中充满了踏实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次归国,不仅仅是探亲,更是为整个家庭,重新锚定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远方的游子,终于归巢,并在故土扎下了新的根。
他们遇到了来自纽约大学、福特汉姆大学、普瑞特艺术学院等不同学校的留学生,有人学金融,有人学艺术,有人学计算机。
虽然专业背景各异,但相同的文化根基和相似的海外经历,让大家迅速找到了共同语言。
他们交流着找实习的经验,吐槽着中美文化的差异,分享着各自发现的“宝藏”中餐馆和超市。
听着周围熟悉的乡音,吃着久违的、味道颇为地道的粤式点心和炒牛河,刘晓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慰藉。
在这里,她暂时卸下了“实习生”的身份,也无需时刻注意自己的英语发音,可以完全做回自己。
洛锦川虽然话不多,但也显然很享受这种氛围。他看着刘晓艺和几个新认识的女生聊得开心,嘴角也不自觉地扬起。
王瀚和李哲则如鱼得水,忙着交换联系方式,拓展着他们的社交圈。
这次唐人街之行,让刘晓艺意识到,在陌生的国度奋斗,并非只有孤军奋战一条路。
还有一个庞大的、相互支持的同胞网络存在。
这个发现,极大地缓解了她潜意识里的孤独感和职场新人的焦虑。
回到寄宿家庭时,她感觉心里暖暖的,充满了电,准备迎接“新手村”下一周的挑战。
她的实习生活,在专业的锤炼、爱情的陪伴和同胞的温情中,稳步向前。
历经长途飞行与转乘火车,当那列来自北方的绿皮火车缓缓停靠在悦城站台时,王安琪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她透过车窗,急切地向外张望,站台上熙熙攘攘的人流,熟悉的乡音混杂着各地方言涌入耳中,一种近乡情怯的激动让她眼眶微微发热。
“妈妈,这就是悦城吗?”小儿子伊戈尔用带着口音的中文好奇地问,脸几乎贴在了玻璃上。
大儿子马克也睁大了眼睛,打量着这个与苏俄工业城市风貌截然不同的、充满生机与烟火气的南方小城。
“对,这就是妈妈的家乡。”王安琪深吸一口气,拉着两个儿子,跟着丈夫阿历克赛随着人流走向出站口。
刚一出站,王安琪一眼就看到了在接站人群中翘首以盼的姐姐王安梅和姐夫刘明达。
姐妹俩的目光在空中交汇的瞬间,积蓄了多年的思念瞬间决堤。
王安梅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挤开人群冲了过来,王安琪也松开行李,快步迎了上去。
“姐!”
“琪琪!”
姐妹俩紧紧拥抱在一起,王安梅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拍着妹妹的背,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王安琪也红了眼眶,感受着来自亲人的、毫无保留的温暖。
刘明达站在一旁,憨厚地笑着,接过阿历克赛手中沉重的行李箱,用带着口音的、简单的英语夹杂着手势打招呼:“wele! 一路,辛苦!”
阿历克赛虽然语言不通,但也能感受到这份真挚的热情,他露出一个有些腼腆却十分真诚的笑容,用力点了点头。
两个混血男孩看着妈妈和姨妈拥抱,有些好奇,又有些拘谨地站在父亲身边。
“这是马克,这是伊戈尔,都长这么大了!”王安梅松开妹妹,弯下腰,爱怜地看着两个外甥,试图用中文和他们交流。
男孩们有些害羞地用简单的“阿姨好”回应。
一家人亲亲热热地坐上刘明达提前租好的一辆七座车,驶向那个位于城郊、却充满温情的小院。
一路上,王安琪和孩子们都贪婪地看着窗外的景色。
悦城的变化太大了,到处都是新建的高楼、宽阔的马路和繁忙的商铺,与她记忆中的那个宁静小城已然不同,处处透露着蓬勃发展的朝气。
车子驶入小院,爷爷奶奶早已站在门口等候多时。
看到多年未归的王安琪和从未谋面的侄外甥孙一家,老人激动得抹起了眼泪。
院子里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为了迎接远客,刘明达和王安梅特意将最大的主卧客房腾了出来,换上了全新的被褥,窗明几净,温馨舒适。
堂屋里,一张大圆桌上已经摆满了爷爷奶奶和王安梅忙碌了一上午准备的家乡菜:
油亮亮的红烧肉、清蒸鲈鱼、翠绿的炒时蔬、炖得烂熟的鸡汤……浓郁的菜香弥漫在整个小院里,那是记忆中魂牵梦绕的家的味道。
“小琪,快,快坐下吃饭!一路上肯定没吃好!安梅啊这几天都备了很多好菜。”奶奶拉着王安琪的手,心疼地说。
阿历克赛和两个孩子看着满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眼睛都亮了。
在苏俄,虽然也能吃到中餐,但远不如这般地道和丰盛。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久违的家常菜,听着长辈的嘘寒问暖,虽然语言沟通尚有些许障碍(主要靠王安琪在中间翻译),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早已跨越了语言的壁垒,其乐融融。
王安琪他们也带来了许多来自异国的礼物:给姐姐姐夫的精致琥珀首饰和伏特加,给老人的保暖皮帽和营养品,给刘晓艺(虽然不在)的套娃和特色工艺品;
还有各种俄罗斯特色的巧克力和糖果,将一份份远方的惦念,实实在在地递到了亲人手中。
第二天,休息调整好的小姨一家,便在刘明达和王安梅的陪同下,开始去看提前选好的几处房子。
随后几天,他们先看了城西新区那套现代公寓,环境很好,但王安琪觉得少了点烟火气;又看了市中心那套二手房,生活是方便,但略嫌嘈杂。
最后,当他们来到那套带个小院子的联排别墅时,王安琪和阿历克赛几乎同时眼前一亮。
这小院子虽然不如姐姐家的大,但足够两个孩子玩耍,也能种点花草。
房子是简装过的,三室两厅,布局合理,采光极好。
最关键的是,这里安静,离姐姐家也不算太远。
“就这里吧!”王安琪和阿历克赛用俄语快速交流了几句,然后开心地对姐姐姐夫宣布。
他们都很满意这个既能保有私密空间,又能方便与亲人走动的小家。
定下房子后,后续的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办理手续,联系工人,进行简单的清扫和必要的维修添置。
王安琪和阿历塞克一家这次回来时间有限,刘明达动用了所有关系,请了可靠的施工队,仅仅花了两天时间,就将房子彻底收拾妥当,通了水电煤气,购置了基本的家具家电。
他们一家人便带着行李,从姐姐家的小院,正式入住了他们在悦城、也是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
站在属于自己的院子里,看着屋内崭新的布置,王安琪的心中充满了踏实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次归国,不仅仅是探亲,更是为整个家庭,重新锚定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远方的游子,终于归巢,并在故土扎下了新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