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纽约,层林尽染。刘晓艺的生活也如同这斑斓的季节,充满了丰富的色彩与充实的节奏。在哥大“社区服务社”外勤组的经历,成了她快速融入这片新土地最有效的催化剂。
跟着外勤组,刘晓艺的足迹不再局限于哥大校园。
她去了布鲁克林充满艺术气息的社区,协助布置周末手工艺集市;去了皇后区移民聚居的街区,参与分发由他们从超市“拯救”出来的临期食品;还去了曼哈顿中城的老年活动中心,陪伴那里的老人聊天,帮忙组织文娱活动。
每一次外勤,都是一次对美国社会微观层面的观察和体验,让她见识了纽约光鲜外表下多元、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肌理。
她的广播传媒专业背景,也在社团活动中找到了用武之地。组长杰克很快发现了她的特长,几次大型社区活动前的信息稿件和活动公告撰写任务,都放心地交给了她。
刘晓艺的文字清晰、准确,又带着一种能打动人心的温暖力量。
当活动当天,设置在摊位上的播音喇叭里传出她亲自录制、清晰悦耳的引导和介绍时,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刘晓艺强迫自己抛开了初来时的羞涩,变得自信而大方。
她主动与前来咨询的社区居民交谈,耐心解答问题;与合作的超市经理、农场主沟通细节,锻炼着自己的商务英语;更在与各位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共事时,细心观察,虚心请教。
她发现,这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同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杰克的资源整合能力,索菲亚的沟通技巧,本的行动力……她在实践中学习,在交往中成长。
通过这些活动,刘晓艺不仅收获了实惠、锻炼了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了美国社会光鲜表象下的另一面,以及民间自组织在应对社会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巨大韧性和创造力。
与此同时,洛锦川在哥大的新生活也完全步入正轨。他的住宿问题顺利解决,入住了哥大专门为高年级荣誉学生及参与特定研究项目的学生提供的研究生预备宿舍。
这栋宿舍条件更好,管理也更注重学生的学术自主性,通常是单人间或双人间套房的模式,保证了安静的学习环境。
得益于他研究团队里同门师兄(不少已是博士候选人)的推荐和帮助,他分配到的宿舍位置相当理想。
最让刘晓艺开心的是,洛锦川的这处新宿舍,离她所住的交换生宿舍以及社工社团常活动的区域,都近了不少。
这意味着,他们见面不再需要横穿大半个校园或计算很久的地铁通勤时间,偶尔共进午餐、傍晚一起在校园里散步变成了更容易实现的日常。
学业上,洛锦川正处在一个关键且紧张的转换期。
他虽然成功获得了阿尔伯特教授的青睐,被吸纳进研究团队,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进入研究生院。
他仍需在哥大以本科交换生的身份,高效地修完大四学年的核心课程,并保持优异的成绩,才能正式获得哥大研究生院的录取,开始他的硕士乃至博士生涯。
刘晓艺到来的这两年,恰恰是他完成这一关键跃升的冲刺阶段。
他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阿尔伯特教授的研究项目中,同时还要应对繁重的课业。
实验室、图书馆、教室构成了他三点一线的生活。
被教授录取,既是对他过去能力的极高认可,也意味着未来几年,他都将在这位严苛而又充满智慧的学者麾下,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参与前沿的课题研究。
有时,刘晓艺晚上从社团活动回来,会给仍在实验室的洛锦川带一份夜宵。
她能看到他眼底的疲惫,但更多的时候,是看到他谈及研究进展时,眼中闪烁的专注与光芒。
她知道,这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也是他热爱的。她能做的,就是在他身边,给予最坚定的支持和最温暖的陪伴。
一个在社团活动和专业学习中拓宽视野,锻炼沟通与实干能力;一个在学术研究的深水区中奋力拼搏,为未来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两人在哥大的校园里,沿着各自选择的路径努力生长,又因为彼此的陪伴而更加从容和坚定。纽约的秋天,见证着他们共同的成长与蜕变。
在经历了紧张的学习和忙碌的社团活动后,一个晴朗的秋日周末,洛锦川开着那辆二手日系车,载着刘晓艺,驶离了纽约钢筋水泥的丛林,前往位于纽约州更北部的一个家庭农场。
这处农场是洛锦川在实验室一位本地师兄强烈推荐下发现的,据说与学校附近那些功能单一的农场很不一样。
车子沿着蜿蜒的乡间公路行驶,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得开阔,大片大片的草场、点缀其间的红色谷仓和茂密的树林取代了都市的喧嚣。
一个多小时后,一块手绘风格的木制招牌出现在路边——“愉悦溪谷农场 (pleasant Valley Farm)”。
一进入农场范围,刘晓艺就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这里不仅仅有规整的果园和牧场,更增添了许多休闲体验的元素。
一片修剪得异常平整的缓坡草场被专门划分出来,上面已经零星地支起了几顶帐篷和色彩鲜艳的天幕。
农场主显然很有经营头脑,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集采摘、购物、轻食与露营于一体的综合休闲地。
“这里真不错!”刘晓艺惊喜地环顾四周,空气中混合着青草、泥土和隐约的动物气息,与城市里的味道截然不同。
洛锦川看着她雀跃的样子,笑着从车里拿出准备好的野餐篮和帐篷装备。
“今天就在这里约会了,刘老师。”他故意用略带调侃的语气说道,眼里满是温柔。
跟着外勤组,刘晓艺的足迹不再局限于哥大校园。
她去了布鲁克林充满艺术气息的社区,协助布置周末手工艺集市;去了皇后区移民聚居的街区,参与分发由他们从超市“拯救”出来的临期食品;还去了曼哈顿中城的老年活动中心,陪伴那里的老人聊天,帮忙组织文娱活动。
每一次外勤,都是一次对美国社会微观层面的观察和体验,让她见识了纽约光鲜外表下多元、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肌理。
她的广播传媒专业背景,也在社团活动中找到了用武之地。组长杰克很快发现了她的特长,几次大型社区活动前的信息稿件和活动公告撰写任务,都放心地交给了她。
刘晓艺的文字清晰、准确,又带着一种能打动人心的温暖力量。
当活动当天,设置在摊位上的播音喇叭里传出她亲自录制、清晰悦耳的引导和介绍时,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刘晓艺强迫自己抛开了初来时的羞涩,变得自信而大方。
她主动与前来咨询的社区居民交谈,耐心解答问题;与合作的超市经理、农场主沟通细节,锻炼着自己的商务英语;更在与各位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共事时,细心观察,虚心请教。
她发现,这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同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杰克的资源整合能力,索菲亚的沟通技巧,本的行动力……她在实践中学习,在交往中成长。
通过这些活动,刘晓艺不仅收获了实惠、锻炼了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了美国社会光鲜表象下的另一面,以及民间自组织在应对社会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巨大韧性和创造力。
与此同时,洛锦川在哥大的新生活也完全步入正轨。他的住宿问题顺利解决,入住了哥大专门为高年级荣誉学生及参与特定研究项目的学生提供的研究生预备宿舍。
这栋宿舍条件更好,管理也更注重学生的学术自主性,通常是单人间或双人间套房的模式,保证了安静的学习环境。
得益于他研究团队里同门师兄(不少已是博士候选人)的推荐和帮助,他分配到的宿舍位置相当理想。
最让刘晓艺开心的是,洛锦川的这处新宿舍,离她所住的交换生宿舍以及社工社团常活动的区域,都近了不少。
这意味着,他们见面不再需要横穿大半个校园或计算很久的地铁通勤时间,偶尔共进午餐、傍晚一起在校园里散步变成了更容易实现的日常。
学业上,洛锦川正处在一个关键且紧张的转换期。
他虽然成功获得了阿尔伯特教授的青睐,被吸纳进研究团队,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进入研究生院。
他仍需在哥大以本科交换生的身份,高效地修完大四学年的核心课程,并保持优异的成绩,才能正式获得哥大研究生院的录取,开始他的硕士乃至博士生涯。
刘晓艺到来的这两年,恰恰是他完成这一关键跃升的冲刺阶段。
他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阿尔伯特教授的研究项目中,同时还要应对繁重的课业。
实验室、图书馆、教室构成了他三点一线的生活。
被教授录取,既是对他过去能力的极高认可,也意味着未来几年,他都将在这位严苛而又充满智慧的学者麾下,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参与前沿的课题研究。
有时,刘晓艺晚上从社团活动回来,会给仍在实验室的洛锦川带一份夜宵。
她能看到他眼底的疲惫,但更多的时候,是看到他谈及研究进展时,眼中闪烁的专注与光芒。
她知道,这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也是他热爱的。她能做的,就是在他身边,给予最坚定的支持和最温暖的陪伴。
一个在社团活动和专业学习中拓宽视野,锻炼沟通与实干能力;一个在学术研究的深水区中奋力拼搏,为未来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两人在哥大的校园里,沿着各自选择的路径努力生长,又因为彼此的陪伴而更加从容和坚定。纽约的秋天,见证着他们共同的成长与蜕变。
在经历了紧张的学习和忙碌的社团活动后,一个晴朗的秋日周末,洛锦川开着那辆二手日系车,载着刘晓艺,驶离了纽约钢筋水泥的丛林,前往位于纽约州更北部的一个家庭农场。
这处农场是洛锦川在实验室一位本地师兄强烈推荐下发现的,据说与学校附近那些功能单一的农场很不一样。
车子沿着蜿蜒的乡间公路行驶,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得开阔,大片大片的草场、点缀其间的红色谷仓和茂密的树林取代了都市的喧嚣。
一个多小时后,一块手绘风格的木制招牌出现在路边——“愉悦溪谷农场 (pleasant Valley Farm)”。
一进入农场范围,刘晓艺就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这里不仅仅有规整的果园和牧场,更增添了许多休闲体验的元素。
一片修剪得异常平整的缓坡草场被专门划分出来,上面已经零星地支起了几顶帐篷和色彩鲜艳的天幕。
农场主显然很有经营头脑,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集采摘、购物、轻食与露营于一体的综合休闲地。
“这里真不错!”刘晓艺惊喜地环顾四周,空气中混合着青草、泥土和隐约的动物气息,与城市里的味道截然不同。
洛锦川看着她雀跃的样子,笑着从车里拿出准备好的野餐篮和帐篷装备。
“今天就在这里约会了,刘老师。”他故意用略带调侃的语气说道,眼里满是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