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汲取养分-《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刘晓艺在哥大的每一天,都在自律中成长,在探索中丰富,在与人交往中开阔。

  她知道,这段时光所收获的,远不止一纸文凭,更是独立的人格、开阔的视野和与优秀者同行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在黎画这位“香氛艺术家”的耳濡目染下,刘晓艺对气味也多了几分敏锐的感知。

  她见识到黎画能精准地分辨出香水的真假、前中后调的变化,甚至能大致判断出香水的产地和用料品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刘晓艺深感佩服。

  不过,刘晓艺自己却形成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她不喜欢过于复杂或人工痕迹明显的香气,反而钟情于那些源于自然的、简单干净的味道。

  她习惯使用带着清甜果香的洗发水,是那种仿佛刚刚剥开的新鲜橘子的气息;

  她的护手霜是淡淡的柠檬草味,清爽提神;偶尔用来助眠的身体乳,则是温和的杏仁奶香;

  而她窗台上那盆自己种植的薄荷,更是她随手可取的自然香源,摘几片泡水或者 simply 揉碎闻一闻,都能让头脑瞬间清明。

  这些简单、常见的自然香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围绕在刘晓艺身边的、独特的“气味场”——一股干净、清新、毫无攻击性,却又让人印象深刻的气息。

  它不像黎画的香氛那样充满艺术性的雕琢,却更像一阵来自山野的清风,自然而舒适。

  这种独特的气味,与她右眼皮上那枚小小的、桃心状的淡色胎记一起,构成了她在哥大校园里极具辨识度的个人标志。

  许多外国同学或许一时叫不出她的全名“xiaoyi Liu”,但往往会这样描述她:“oh, you mean that girl with the little heart-shaped mark near her eye? She always smells so fresh and clean, like sunshine and fruits!”

  (哦,你是说那个眼角有爱心状胎记的女孩?她闻起来总是那么清新干净,像阳光和水果!)或者更简单地称为“the girl with the heart”(那个有爱心胎记的女孩)。

  刘晓艺并没有刻意遮掩或为此感到困扰,反而坦然接受并将这独特的印记与自身干净清爽的气质融为一体。

  加上她待人接物时一贯的谦和、耐心与礼貌,使得她在语言班乃至更大的社交圈子里,都留下了非常正面的印象。

  人们记住的,不仅是她的胎记和味道,更是那份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沉静与友善。

  在努力融入校园生活、塑造个人形象的同时,刘晓艺作为传媒学子的专业触角,也敏锐地探寻着美国传媒行业的脉搏。

  她很快发现,这里的传媒生态,尤其是广播行业,其发展模式和市场渗透度与国内有着显着的不同。

  在美国,以资本和市场为导向的广播行业发展得极为成熟和迅速。

  哥大校园里,学生自发组织的电台就有好几个,不同频段播放着音乐、谈话节目、新闻评论乃至戏剧,活力四射。

  而走出校园,广播更是深深嵌入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

  当她乘坐纽约标志性的黄色出租车,或者穿行于城市的地下铁时,司机们通常都会开着收音机。

  里面传出的不再是单一的音乐,而是五花八门的节目:即时插播的突发新闻、深度的时事分析、热火朝天的体育赛事解说、针对最新经济数据和股市波动的专业评论、甚至还有 call-in 的听众互动环节。

  餐馆、咖啡馆、便利店……背景音也常常是某个新闻或谈话电台。广播,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更是美国人获取信息、参与公共讨论、甚至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渠道。

  电视媒体同样百花齐放,除了几大全国性电视网(如Abc, cbS, Nbc, Fox, cNN)之外,还有大量有线电视频道和新兴的流媒体平台,竞争异常激烈,内容覆盖了新闻、娱乐、体育、真人秀等方方面面。

  这种媒体环境的浸润是无处不在的。

  哥大校园里几个重要位置设置的大屏幕,也会定期转播一些被认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重大新闻:

  比如联邦政府新出台的关于学生贷款或签证的政策法规、纽约州乃至全国性的选举动态、重要的天气预警(如飓风、暴雪),以及发生在纽约市的重大事件报道。

  这种高度商业化、多元化且深度融入日常的传媒模式,给刘晓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思考。

  相较于国内更强调舆论导向和社会效益的媒体环境,美国的传媒产业更像一个巨大的、遵循市场规律的竞技场。

  资本的力量无处不在,决定着资源的流向和内容的形态;竞争催生了效率和创新,但也可能带来追求眼球经济而忽视深度、加剧社会分歧等问题。

  她如饥似渴地观察、记录、分析着这一切。在课堂上,她积极参与关于媒体伦理、传播效果、市场分析的讨论;

  在课余,她仔细聆听不同电台的节目风格,比较不同电视媒体的报道角度,思考着资本、受众、内容与影响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她知道,理解这种运行模式,剖析其优劣,吸收其精华,对于她这样一个来自不同传媒体系的学生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经历。

  这不仅能让她更深刻地理解美国社会,也能为她将来无论选择在哪里发展,都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和更为开阔的视野。

  刘晓艺在哥大的形象,因此而愈发清晰:她是一个带着独特个人印记、谦和努力的东方女孩;

  同时,她也是一个有着敏锐专业洞察力、正努力在截然不同的传媒土壤中汲取养分、快速成长的未来传媒人。

  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片新大陆上,留下属于她的足迹。

  语言分级考试的顺利通过,如同拿到了正式开启专业大门的钥匙。

  刘晓艺、黎画等一批交换生,终于结束了密集的语言适应期,根据各自的原专业和哥大的课程设置,被分流插班到相应年级的专业课堂。

  在哥大,负责协助国际学生事务的助教,正是当初接待他们入学的那位莎拉。

  她熟门熟路地带领着这群略显紧张又充满期待的新生,穿梭在传媒学院的办公楼里,将他们一一交到各自专业的班主任(Faculty Advisor)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