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收拾行囊-《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期末考试的铃声即将响起,刘晓艺合上书本,目光沉静。

  她已万事俱备,只待最后一场考试的检验,然后,便可满怀信心地踏上通往哥大、通往洛锦川、也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旅程。

  这一次,她不再是被动等待命运安排的小女孩,而是手握选择权、主动规划人生的勇敢水手。

  期末考试的脚步日益临近,校园里弥漫着复习备考的紧张气息。但在这片忙碌之中,一股淡淡的离别愁绪也开始在301宿舍悄悄蔓延。

  刘晓艺出国的消息,最终还是到了要告诉最亲近的舍友们的时刻。

  在一个复习间隙的夜晚,她买了几瓶汽水和一堆零食,在宿舍里组织了一次小小的“坦白局”。

  “姐妹们,有件事……要跟大家说一下。”

  刘晓艺深吸一口气,看着眼前三位朝夕相处的伙伴,“下学期,我可能不能跟你们一起上课了。我申请了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交换生项目,为期两年。”

  话音刚落,宿舍里出现了几秒钟的寂静。文静刚塞进嘴里的薯片都忘了嚼,苏晴推了推眼镜,眼神里满是惊讶,连一向温柔的仙亚也睁大了眼睛。

  “什么?出国?哥大?”文静最先反应过来,一下子跳起来抱住刘晓艺,“哇塞!晓艺你也太牛了吧!闷声干大事啊!”

  苏晴也露出佩服的神色:“哥伦比亚大学……传媒圣地啊!晓艺,你这真是……一步登天了!”

  仙亚则拉着刘晓艺的手,关切地问:“要去两年那么久啊?什么时候走?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惊讶过后,涌上心头的是浓浓的不舍和祝福。大家七嘴八舌地问了很多问题,刘晓艺一一解答。

  最后,楚文静大手一挥:“不行!必须得给我们晓艺好好践行!这可是咱们301飞出去的凤凰!”

  接下来的几天,舍友们悄悄为她准备了一份特别的送别礼物。

  不是一个昂贵的物件,而是一个实用的“出国暖心包”:文静送了一个U型颈枕和一副高档耳塞,狡黠地说:“十几个小时飞机呢,必须睡得舒服!宿舍吵也能用!”

  苏晴送了一个多功能转换插头和一本她自己整理的《美式俚语及生存指南小册子》,实用又贴心。

  仙亚则送了一套分装瓶和几张她亲手写的、鼓励话语的书签,细腻又温暖。

  拿着这份沉甸甸的、充满友情的礼物,刘晓艺的眼眶有些湿润。

  她知道,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却承载着姐妹们最实在的关心。

  除了舍友,广播站和舞蹈社也是她必须好好道别的地方。

  在广播站的例会上,她向大家宣布了这个消息。师兄师姐们先是震惊,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真诚的祝贺。

  “好样的刘晓艺!给咱们北广长脸了!”

  “去了哥大,也得让世界听听咱们中国传媒学子的声音!”

  站长更是代表全站,送给她一个存满了各种经典英语新闻录音、音频剪辑软件教程以及一些适合练习的英文稿件素材的U盘:“晓艺,这些都是咱们站的宝贝,带着去,有空的时候练练手,别忘了老本行!”

  这份来自“娘家”的支持,让刘晓艺倍感温暖和力量。这里不仅是她专业实践的起点,更是她永远的后盾。

  来到舞蹈社,气氛则更加活泼一些。社员们大多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身边有人能出国留学,尤其是去哥大这样的名校,充满了好奇和羡慕。

  “晓艺,快说说,申请难不难?托福考了多少分?”

  “美国是不是真的像电影里那样?”

  “一个人去怕不怕呀?”

  大家围着她,问题一个接一个。刘晓艺耐心地回答着,也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些许忐忑。

  几位有过短暂出国旅行经历的社员,则热心地给她分享了一些文化差异、饮食习惯方面的小贴士,虽然琐碎,却十分受用。

  社长拍拍她的肩膀:“晓艺,勇敢!去了那边,也要继续跳舞哦!保持身材,保持快乐!”

  与身边人的好好道别,让刘晓艺的出国计划变得更加真实,也让她收获了满满的祝福和勇气。

  她深知,前方的路充满未知,但有了这些温暖的支持,她似乎也多了几分底气。

  期末考试在一种平静而专注的心态中顺利度过。

  交上最后一门课的试卷,刘晓艺知道,大学第一年的旅程正式画上了句号,而一段全新的冒险,即将开启。

  考完试,她没有立刻离校,而是开始慢慢收拾起自己的宿舍。

  虽然要离开两年,但大四还需要回来完成学业,这里依然是她的“根据地”。

  她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动,只是细心地用提前买好的塑料布,将书桌、床铺、衣柜等容易落灰的地方仔细遮盖起来,仿佛为这个小小的空间按下了一个暂停键,等待她两年后的归来。

  一些常用的洗漱用品和当季的衣物,她开始分批整理打包。根据之前了解到的流程,哥大的录取通知书和宿舍安排会在名单确认后通过邮件发送。

  她早已和洛妈妈商量好,选择了一种更为灵活的住宿方式——半走读(part-time boarding)。

  这种方式允许学生在正常学习日住在学校安排的宿舍,便于上课和参与校园活动,而在周末、假期及节假日则可以自由选择离开宿舍,比如回到寄宿家庭。

  这对于已经联系好可靠寄宿家庭的刘晓艺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既保证了在校学习的便利和融入感,又能在想家或需要家庭氛围时有个温暖的去处。

  当然,学校对选择半走读学生的校外住宿安全有明确的要求,康达斯太太家的情况完全符合标准。

  她将一些不急用、但又需要带过去的书籍、厚衣服、以及心爱的刺绣工具和材料,仔细打包,通过国际物流提前寄出,以减轻行李负担。

  做着这一切准备工作的时候,刘晓艺的心情是复杂而充满期待的。

  有对熟悉环境和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挑战未知领域的兴奋与憧憬。

  她知道自己将面对语言、学业、文化、生活自理等多方面的考验,但她已经不再是那个怯懦、不自信的行政小透明。

  亚运志愿者的经历锻炼了她的应变能力,独自准备出国的过程磨砺了她的意志,而身边人的支持更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她展望中的哥大生活,是忙碌而充实的:在顶尖的课堂里汲取知识,在图书馆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索,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同学交流碰撞,在纽约这座国际大都市中开阔眼界……

  当然,还有和洛锦川在同一个校园里,一起为梦想努力,互相扶持的美好画面。

  挑战固然存在,但她已做好了迎难而上的准备。

  她要用自己的努力,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收拾行囊的过程,也是整理心情、积蓄力量的过程。

  当最后一个箱子封好,宿舍恢复整洁却略显空荡时,刘晓艺知道,她准备好了。出发的号角,即将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