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美式追求-《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最后还是学生会会长杰克看出了洛锦川的窘迫,笑着打圆场:“丽莎宝贝,洛是我们今天的‘大脑’,可不能让你把他拐跑了。下次派对,下次再说,好吗?”

  诸如“情人节”、“白色情人节”这类西方表达爱意的节日,更是成了洛锦川的“受难日”。

  情人节那天,他的储物柜简直被礼物和卡片淹没了。

  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其他对他有好感的女生送的,但最大最显眼的那份,毫无疑问来自丽莎——一大束昂贵的、俗气的、用金色纸包裹的红玫瑰,上面插着一张卡片,写着“be my Valentine! - Your Lisa”。

  那束花在走廊里吸引了无数目光,洛锦川抱着它不是,扔了更不是(毕竟都是同学,直接扔掉显得太不尊重),最后只好硬着头皮抱回公寓,转送给了对门独居的、喜欢养花的老太太,谎称是学生会活动剩下的。

  这种无处不在、高调直接的追求,让习惯低调和保有私人空间的洛锦川不堪其扰。

  他的明确拒绝,无论是委婉的“Sorry, I'm busy”还是直接的“I have a girlfriend in china”,对丽莎来说都像耳旁风。

  她似乎坚信“女追男隔层纱”,只要她足够热情、足够坚持,就一定能融化这座“冰冷的中国冰山”。

  终于,在丽莎又一次试图在图书馆的公共区域对他进行“围堵”并想要给他一个“惊喜拥抱”时,洛锦川的耐心彻底告罄。

  他后退一步,巧妙地避开了她的肢体接触,脸色是前所未有的严肃和冰冷。

  “丽莎。”他的声音不大,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硬,让原本笑容灿烂的丽莎都愣了一下。

  “我们需要认真谈一谈。就现在,就在这里。”洛锦川环顾了一下四周投来的好奇目光,并没有选择避开。

  他觉得,或许正是自己之前为了顾全对方面子而选择的私下沟通,才让她产生了还有机会的误解。今天,他必须把话说清楚,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首先,我再次,也是最后一次明确地告诉你:我有女朋友,她在中国,我们感情非常稳定。我的人生规划里有她,非常具体且长远,不存在任何模糊地带。”

  洛锦川的目光锐利,直视着丽莎开始变得有些错愕的眼睛。

  “其次,我对你没有任何超越同学或普通朋友的情感,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绝不会有。

  你的行为和礼物已经对我造成了严重的困扰。我希望这一切到此为止。请不要继续在我身上浪费你的时间和感情,这不会有任何结果。”

  丽莎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脸上自信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当众严厉拒绝的难堪和不服气:“为什么?我不够漂亮吗?不够热情吗?

  你们东方男孩不都喜欢开朗的女孩吗?你那个远在中国的女朋友,她能像我这样陪在你身边吗?她能理解你在这里的生活吗?”

  洛锦川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地打断她:“这和她无关。这是我的选择。而我选择的,永远只会是她那样的女孩。”

  他顿了顿,决定把话说得更绝一点,杜绝她所有的幻想:“或许文化确实有差异。我欣赏的,从来不是大胆和外向。我喜欢的,是中国女孩特有的那种温柔、含蓄和坚韧。

  是会在你忙碌时默默递上一杯热茶的体贴,是明明很担心却还是选择支持你追逐梦想的懂事,是看似柔弱但内心拥有巨大能量的沉静。这些特质,”

  他看着丽莎,语气平淡却极具力量,“你身上没有,而我,也并不渴望从你或者任何其他外国女孩身上找到。

  我所爱的一切特点,都能在我女朋友身上看到,她对我而言,已经足够,且不可替代。”

  图书馆这一角安静得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听到了洛锦川这番清晰无比、甚至带着点文化偏好的拒绝。

  丽莎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她大概从未想过,自己引以为傲的热情、自信和美貌,在眼前这个中国男孩眼里,竟然成了被明确“不喜欢”和“不欣赏”的东西。

  这已经不仅仅是拒绝,几乎算得上是一种价值观的否定。

  她咬了咬嘴唇,眼眶有些发红,最终什么也没说,猛地转身跑开了。

  洛锦川看着她的背影,心中没有一丝轻松。他知道这番话或许有些伤人,但他别无选择。

  他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希望这番彻底又“政治不正确”的拒绝,能真正打消丽莎的念头。

  他转过身,对周围目瞪口呆的同学微微点头致意,然后面无表情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离开了图书馆。

  走在回公寓的路上,傍晚的风带着凉意。

  他拿出手机,点开置顶的那个对话框,看着聊天背景里那个笑得温婉的女孩照片,心中那点因刚才风波而产生的烦躁和无奈,才渐渐被抚平,转化为一种悠远而坚定的思念。

  他需要的,从来都不是炙热如火的玫瑰,而是清雅宜人、持久芬芳的茉莉。

  好在,他早已拥有,并且目标明确,从未偏离。

  图书馆那次当众的、毫不留情的拒绝,像一盆掺着冰碴的冷水,终于浇熄了丽莎·米勒大部分明目张胆的热情。

  那些每天准时出现在储物柜里的情书和手工饼干消失了,课堂上那束几乎要将他侧脸灼烧穿的炽热目光也收敛了许多,公开场合的大胆告白和围堵更是戛然而止。

  洛锦川因此得以喘息,专注于日益繁重的学业和哥大教授实验室的申请准备。他甚至乐观地以为,这场恼人的风波终于过去了。

  然而,他低估了一个被美式自信浇灌长大、且从未真正遭遇过挫折的女孩的执着。丽莎的追求只是从“地面强攻”转入了“地下潜伏”阶段。

  她不再亲自出现在洛锦川面前,却发展出了一个小小的“情报网络”。她通过请客喝咖啡、分享化妆品小样,轻松收买了几位和洛锦川同班或同在学生会工作的同学。

  “嘿,麦克,洛锦川今天在政治传播学课上那个发言太精彩了,教授怎么说的来着?”

  “安娜,你们外联部下次活动是什么时候?Luo还会负责那个企业对接环节吗?他上次做的真棒!”

  “本,听说洛在申请哥大的项目?以他的成绩肯定没问题吧?他真是太厉害了!”

  这些看似随口的打听和赞美,巧妙地编织成一张细密的网,将洛锦川的行程、成绩、甚至一些细微的动向,都源源不断地传递到丽莎那里。

  她像个虔诚的朝圣者,收集着关于他的一切信息,越是了解,那份迷恋就越发深入骨髓。

  当她从某个被咖啡“贿赂”的同学口中得知洛锦川不仅在斯塔夫成绩斐然,更是雄心勃勃地计划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顶尖研究团队时,丽莎碧蓝的眼睛里几乎迸发出崇拜的光芒。

  “他怎么能……这么完美?”丽莎对她的闺蜜团感叹,手指无意识地搅动着杯中的吸管;

  “聪明,英俊,人情练达,还有着远超同龄人的野心和规划。和那些只知道泡吧、玩兄弟会的傻男孩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丽莎出身美国富裕中产家庭,父母是成功的牙医和律师,她的人生轨迹早已被铺设得平坦而舒适——上一所不错的大学,结交体面的朋友,毕业后找一份光鲜又不太累的工作,嫁给门当户对的丈夫。

  她从未遇到过需要拼命争取的东西,也从未见过像洛锦川这样,明明拥有令人心动的外表,却偏偏依靠惊人的头脑和自律在异国他乡奋力向上攀登的人。

  这种她生活中稀缺的“奋斗感”和“精英感”,让她深深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