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的初夏,北京城尚未完全从春日的慵懒中苏醒,却已被一场即将到来的体育盛事点燃了热情——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筹备工作进入了全面冲刺阶段。
这股亚运热潮,如同六月的骄阳,迅速席卷了京城各大高校,北广校园自然也置身于这场全民动员的热浪之中。
校园公告栏前,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一张崭新的海报:“北京亚运会志愿者招募”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细看之下,招募岗位琳琅满目:语言服务、媒体运行、场馆引导、礼宾接待…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青年志愿者投入。
“听说志愿者还能加学分呢!”仙亚踮着脚尖往前挤,兴奋地回头对刘晓艺说。
楚文静推推眼镜,仔细阅读着要求:“不止呢,表现优秀的还能获得组委会颁发的证书,这可是将来找工作时的金字招牌。”
苏晴已经拿出小本子在记:“媒体运行岗位要求英语六级以上,还得通过面试…”
刘晓艺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这对于传媒学子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实践机会。能够亲临国际赛事一线,参与新闻转播和媒体服务工作,比任何课堂学习都来得珍贵。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亚运会成了校园里最热门的话题。食堂里、教室外、宿舍楼下,随处可见学生们聚在一起讨论志愿者招募的事。
学校也高度重视,特地组织了多场宣讲会,邀请组委会工作人员来校讲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和要求。
“同学们,亚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副校长在动员大会上慷慨陈词,“我们传媒大学的学生,更要发挥专业特长,为赛事的顺利举办贡献青春力量!”
媒体中心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作为赛事报道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负责校内宣传,还要协助培训志愿者们的媒体素养。
“校园之声”广播台和电视台联合推出了“迎亚运”特别节目,每天滚动播放赛事筹备进展和志愿者培训动态。
连诗晴主动请缨,担任了《时尚亚运》板块的主持人,专门介绍各国代表团的风土人情和礼仪规范:“中东国家的运动员忌讳左手递物,东南亚代表团喜欢明亮的颜色…这些细节都要注意。”
刘晓艺和室友们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申请外语服务类的岗位。
根据招募条件,她们需要先通过英语水平测试,再参加面试选拔。
考试那天,考场外排起了长龙。来自京城各大高校的学生们个个神采奕奕,用流利的英语交流着,空气中弥漫着青春自信的气息。
刘晓艺注意到,不少人的英语口语水平相当出色,可见大家都做足了准备。
“紧张吗?”楚文静小声问。
刘晓艺深吸一口气:“有点,但更多的是兴奋。”
她回想起为备考四级和雅思苦读的日日夜夜,想起在电台磨练出的口语能力,内心渐渐安定下来。
当轮到她走进考场时,脸上已经带着从容的微笑。
面试官中有位外籍专家,用英语问道:“如果你遇到一位运动员因为比赛失利而情绪低落,你会如何用英语安慰他?”
刘晓艺略加思索,流利作答:“首先我会表示理解和共情,然后告诉他体育精神重在参与,最后可以建议他去尝尝北京烤鸭散散心…”
幽默而不失体贴的回答让考官们频频点头。
经过层层选拔,好消息终于传来:刘晓艺成功入选外语指引志愿者,被分配在运动员村接待中心;楚文静凭借出色的写作能力进入了媒体运行团队;苏晴和仙亚也分别成为了场馆引导和礼宾接待志愿者。
志愿者培训紧接着展开。第一个周末,所有入选者齐聚北外礼堂,接受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
组委会有置了详细的培训计划:从亚洲各国文化习俗到外交礼仪,从应急处理到媒体应对,内容全面而实用。
外语服务组的培训尤其严格。来自北外的教授专门编写了《亚运英语100句》,涵盖了从接机引导到餐饮住宿的各个场景。“这不是课堂英语,”
培训老师强调,“而是要用地道的表达帮助外国友人解决实际问题。”
刘晓艺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在实战环境中得到了飞速提升。特别是那些日常生活用语和体育专业术语,都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
她认真记着笔记:“‘奖牌榜’要说medal tally,‘训练场地’是training venue…”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培训中她结识了来自京城各高校的优秀学生。
有北外的高材生能够流利地说多国语言,有北体大的学生精通各项体育规则,还有清华的学子擅长应急处置。
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学校,却因为亚运这个共同的目标很快打成一片。
“我是北外阿拉伯语系的,”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这次特地学习了体育术语的阿语表达,希望能在亚运村里帮到阿拉伯国家的运动员。”
“我是首师大的,”另一个男生接话,“我们学校几乎所有英语专业的同学都报名了,最后只选了三十人。”
随着亚运会开幕日益临近,北京城的氛围也越来越热烈。
大街小巷挂满了“欢迎来到北京”的横幅,出租车司机都在学习简单英语问候语,连超市收银员都能说上几句“hello”和“thank you”。
全民学英语、迎亚运的热潮,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国际气息。
开幕式前一周,志愿者们正式上岗。第一天走进运动员村,刘晓艺就被宏大的规模和完善的设施震撼了。
现代化的公寓楼、设备齐全的训练馆、宽敞明亮的餐饮中心…一切都彰显着中国举办国际赛事的实力和决心。
她的岗位在村内的信息咨询台,负责为各国运动员提供指引和帮助。
工作中,她遇到过找不到训练场的日本乒乓球运动员,帮助过丢失证件的印度羽毛球选手,还为韩国代表团协调过交通安排。每一次用英语解决问题后,对方感激的笑容都让她倍感自豪。
一天,一位来自沙特阿拉伯的田径运动员焦急地前来求助,他的训练包在转运过程中丢失了。
二天,刘晓艺沉着地用英语安抚他,随后联系行李查询处,又协调志愿者在各个场馆寻找,最终在篮球馆找到了被错拿的包裹。运动员激动地说:“chinese volunteers are the best!”
傍晚,志愿者们聚在一起分享当天的经历时,刘晓艺发现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楚文静在新闻中心协助外国记者采访中国运动员,苏晴帮助马来西亚代表团解决了住宿调整的问题,仙亚甚至用自学的日语为日本体操选手指路。
夜幕降临,运动员村的灯火次第亮起。
刘晓艺站在咨询台前,望着来自亚洲各国的运动员们来往穿梭,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
这一刻,她不再是单纯的大学生,而是中国青年的一张名片,向亚洲乃至世界展示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面貌。
回到学校后,她在日记中写道:“亚运志愿者工作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传媒人的责任——用专业和热情,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这一夜,北京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也在期待着一个星期后那场举世瞩目的亚洲体育盛会的到来。
而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成千上万像刘晓艺一样的青年志愿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项盛会增添着青春的光彩。
这股亚运热潮,如同六月的骄阳,迅速席卷了京城各大高校,北广校园自然也置身于这场全民动员的热浪之中。
校园公告栏前,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一张崭新的海报:“北京亚运会志愿者招募”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细看之下,招募岗位琳琅满目:语言服务、媒体运行、场馆引导、礼宾接待…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青年志愿者投入。
“听说志愿者还能加学分呢!”仙亚踮着脚尖往前挤,兴奋地回头对刘晓艺说。
楚文静推推眼镜,仔细阅读着要求:“不止呢,表现优秀的还能获得组委会颁发的证书,这可是将来找工作时的金字招牌。”
苏晴已经拿出小本子在记:“媒体运行岗位要求英语六级以上,还得通过面试…”
刘晓艺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这对于传媒学子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实践机会。能够亲临国际赛事一线,参与新闻转播和媒体服务工作,比任何课堂学习都来得珍贵。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亚运会成了校园里最热门的话题。食堂里、教室外、宿舍楼下,随处可见学生们聚在一起讨论志愿者招募的事。
学校也高度重视,特地组织了多场宣讲会,邀请组委会工作人员来校讲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和要求。
“同学们,亚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副校长在动员大会上慷慨陈词,“我们传媒大学的学生,更要发挥专业特长,为赛事的顺利举办贡献青春力量!”
媒体中心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作为赛事报道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负责校内宣传,还要协助培训志愿者们的媒体素养。
“校园之声”广播台和电视台联合推出了“迎亚运”特别节目,每天滚动播放赛事筹备进展和志愿者培训动态。
连诗晴主动请缨,担任了《时尚亚运》板块的主持人,专门介绍各国代表团的风土人情和礼仪规范:“中东国家的运动员忌讳左手递物,东南亚代表团喜欢明亮的颜色…这些细节都要注意。”
刘晓艺和室友们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申请外语服务类的岗位。
根据招募条件,她们需要先通过英语水平测试,再参加面试选拔。
考试那天,考场外排起了长龙。来自京城各大高校的学生们个个神采奕奕,用流利的英语交流着,空气中弥漫着青春自信的气息。
刘晓艺注意到,不少人的英语口语水平相当出色,可见大家都做足了准备。
“紧张吗?”楚文静小声问。
刘晓艺深吸一口气:“有点,但更多的是兴奋。”
她回想起为备考四级和雅思苦读的日日夜夜,想起在电台磨练出的口语能力,内心渐渐安定下来。
当轮到她走进考场时,脸上已经带着从容的微笑。
面试官中有位外籍专家,用英语问道:“如果你遇到一位运动员因为比赛失利而情绪低落,你会如何用英语安慰他?”
刘晓艺略加思索,流利作答:“首先我会表示理解和共情,然后告诉他体育精神重在参与,最后可以建议他去尝尝北京烤鸭散散心…”
幽默而不失体贴的回答让考官们频频点头。
经过层层选拔,好消息终于传来:刘晓艺成功入选外语指引志愿者,被分配在运动员村接待中心;楚文静凭借出色的写作能力进入了媒体运行团队;苏晴和仙亚也分别成为了场馆引导和礼宾接待志愿者。
志愿者培训紧接着展开。第一个周末,所有入选者齐聚北外礼堂,接受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
组委会有置了详细的培训计划:从亚洲各国文化习俗到外交礼仪,从应急处理到媒体应对,内容全面而实用。
外语服务组的培训尤其严格。来自北外的教授专门编写了《亚运英语100句》,涵盖了从接机引导到餐饮住宿的各个场景。“这不是课堂英语,”
培训老师强调,“而是要用地道的表达帮助外国友人解决实际问题。”
刘晓艺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在实战环境中得到了飞速提升。特别是那些日常生活用语和体育专业术语,都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
她认真记着笔记:“‘奖牌榜’要说medal tally,‘训练场地’是training venue…”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培训中她结识了来自京城各高校的优秀学生。
有北外的高材生能够流利地说多国语言,有北体大的学生精通各项体育规则,还有清华的学子擅长应急处置。
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学校,却因为亚运这个共同的目标很快打成一片。
“我是北外阿拉伯语系的,”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这次特地学习了体育术语的阿语表达,希望能在亚运村里帮到阿拉伯国家的运动员。”
“我是首师大的,”另一个男生接话,“我们学校几乎所有英语专业的同学都报名了,最后只选了三十人。”
随着亚运会开幕日益临近,北京城的氛围也越来越热烈。
大街小巷挂满了“欢迎来到北京”的横幅,出租车司机都在学习简单英语问候语,连超市收银员都能说上几句“hello”和“thank you”。
全民学英语、迎亚运的热潮,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国际气息。
开幕式前一周,志愿者们正式上岗。第一天走进运动员村,刘晓艺就被宏大的规模和完善的设施震撼了。
现代化的公寓楼、设备齐全的训练馆、宽敞明亮的餐饮中心…一切都彰显着中国举办国际赛事的实力和决心。
她的岗位在村内的信息咨询台,负责为各国运动员提供指引和帮助。
工作中,她遇到过找不到训练场的日本乒乓球运动员,帮助过丢失证件的印度羽毛球选手,还为韩国代表团协调过交通安排。每一次用英语解决问题后,对方感激的笑容都让她倍感自豪。
一天,一位来自沙特阿拉伯的田径运动员焦急地前来求助,他的训练包在转运过程中丢失了。
二天,刘晓艺沉着地用英语安抚他,随后联系行李查询处,又协调志愿者在各个场馆寻找,最终在篮球馆找到了被错拿的包裹。运动员激动地说:“chinese volunteers are the best!”
傍晚,志愿者们聚在一起分享当天的经历时,刘晓艺发现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楚文静在新闻中心协助外国记者采访中国运动员,苏晴帮助马来西亚代表团解决了住宿调整的问题,仙亚甚至用自学的日语为日本体操选手指路。
夜幕降临,运动员村的灯火次第亮起。
刘晓艺站在咨询台前,望着来自亚洲各国的运动员们来往穿梭,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
这一刻,她不再是单纯的大学生,而是中国青年的一张名片,向亚洲乃至世界展示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面貌。
回到学校后,她在日记中写道:“亚运志愿者工作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传媒人的责任——用专业和热情,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这一夜,北京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也在期待着一个星期后那场举世瞩目的亚洲体育盛会的到来。
而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成千上万像刘晓艺一样的青年志愿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项盛会增添着青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