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年味伴着想念-《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刘晓艺家更是早早地就忙碌起来。爷爷奶奶指挥着,刘爸爸踩着凳子,把春联贴得端端正正。不仅正门贴了,进屋的屋门、厨房门、甚至连灶洞旁都贴上了小小的“福”字。

  “灶王爷也要过年嘛!”奶奶认真地说,“贴上个福字,保佑来年灶火兴旺,饭菜香甜。”

  贴完春联,最重要的环节来了——放鞭炮。刘晓艺和父亲一起,将一卷足有1000响的大红鞭炮慢慢展开,从门前一米处一直铺到进屋的门槛前。

  “晓艺,去检查一下四周,把柴火和纸屑都清干净。”刘爸爸吩咐道。

  刘晓艺仔细地把院子里的易燃物都清理到角落,确保安全。

  一切准备就绪,父女俩相视一笑,同时高喊:“放鞭炮啦——大家注意啦!”

  这是村里的老规矩,放鞭炮前要提醒左邻右舍,特别是要照看好孩子和牲畜。

  刘爸爸划燃火柴,小心地点燃引线。火星顺着引线迅速蔓延,发出“嘶嘶”的声响。

  “快跑!”父亲拉着女儿的手,快步躲到隔壁叶家门前。

  就在这时,鞭炮炸响了!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震耳欲聋的声响瞬间充斥了整个院子,红纸屑四处飞溅,硝烟味弥漫在空气中。1000响的鞭炮足足响了半分多钟,仿佛在用力地驱赶一切邪祟,迎接新年的到来。

  叶家正在院子里做炸货,看到这热闹场景,也都笑着围过来。叶婶婶端着一盘刚出锅的炸肉丸,热情地招呼:“明达,晓艺,快来尝尝刚炸的丸子!”

  两家人站在一处,互相道着“新年好”,脸上都是喜气洋洋。

  鞭炮声渐渐停歇,院门前铺了厚厚一层红纸屑,像是铺了一条红地毯。

  浓厚的火药味和各家飘来的饭菜香味混合在一起,在村子上空旋,构成了一种独特而令人怀念的年味。

  刘晓艺站在红纸屑上,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心中充满感动。这就是她记忆中的年味,这就是扎根在血脉里的乡土情怀。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见过多少世面,这种熟悉的年味永远是她最温暖的牵挂。

  远处,又一家人的鞭炮炸响了,紧接着是另一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在整个村子里回荡,仿佛在比赛谁家的鞭炮更响更长。

  孩子们捂着耳朵又怕又爱地围观,大人们笑着互相拜早年,老人们则满意地看着这一切,眼中满是欣慰。

  刘晓艺深吸一口气,让这熟悉的年味充满肺腑。

  她知道,无论未来走得多远,这份浓浓的年味和乡情,永远都是她最珍贵的财富。

  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在这浓浓的年味里,热气腾腾地开始了。

  丰盛的年夜饭后电话那端,洛锦川的声音带着些许鼻音,却掩不住话语中的认真与期待。

  刘晓艺握着手机,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冷的机身,仿佛这样就能触碰到远在彼岸的他。

  “晓艺,我不是在逼你,”洛锦川的声音轻柔却坚定,“只是有时候会想,如果我们的关系能更公开一些,或许我会更有安全感。毕竟...我们隔得这么远。”

  刘晓艺的心微微揪紧。她完全理解他的担忧——一段相隔重洋的恋情,除了洛家父母、周漾、齐明扬等寥寥数人知晓外,在其他人眼中或许还是迷雾重重。

  这种不确定性,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洛锦川来说,确实会带来不安。

  “我明白,”她柔声回应,语气中带着安抚,“等过年这几天合适的时候,我会好好跟爸妈说的。其实他们早就察觉到了,只是等我主动开口呢。”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如释重负的轻叹:“真的吗?那就好...我只是希望,我们的关系能够更踏实一些。”他的声音忽然带上几分笑意,“毕竟,我可是很认真地在为我们的未来努力呢。”

  话题渐渐转向令人期待的交换生活。刘晓艺兴奋地描述着正在准备的托福考试,以及北广交流生项目的申请进度。

  洛锦川则分享着他在斯坦福的学习近况,语气中透着自信与从容。

  “再坚持一年半,等我读完本科,时间上就会宽松很多。”洛锦川计算着,“到时候我可以抽空回国,研究生阶段也可以有更灵活的安排。而且...”

  他顿了顿,声音中带着欣慰,“稳定的留学生活和成绩单,让我的回国签证顺利了不少。教授还特意为我写了推荐信,说像我这样表现良好的国际学生,签证官都会给面子的。”

  刘晓艺被他的话语感染,眼前仿佛已经浮现出他学成归国的场景。

  但她很快回过神来,语气转为关切:“这些都是后话,现在最重要的是你的感冒要好好养。药按时吃了吗?今天量体温了没有?”

  电话那端传来窸窣的动静,似乎是洛锦川在翻找体温计:“刚量过,37度2,已经好多了。就是鼻子还不太通气...”他的声音忽然软了下来,“不过被你这样关心着,我觉得病都好了一大半。”

  刘晓艺忍不住笑了:“就你会说话。记得多喝水,好好休息,别仗着年轻就不把身体当回事。”

  “知道啦,小管家婆。”他调皮地回应,随即两人都笑了起来。

  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这一刻,温暖的情感通过电波在两人之间流淌。他们聊着各自的生活,分享着琐碎的日常,仿佛对方就在身边。

  “对了,”洛锦川忽然想起什么,“哥大那位阿尔伯特教授又联系我了。他对我的研究计划很感兴趣,邀请我下个月去纽约参加一个小型学术研讨会。

  如果表现好的话,可能会让我参与他正在做的中外进店传媒政策比较研究。”

  刘晓艺惊喜地说:“太好了!这不是你一直想做的方向吗?”

  “是啊,”洛锦川的声音中难掩兴奋,“所以这段时间要更努力了。不仅要完成哈佛的课业,还要准备研讨会的内容。有时候会觉得累,但一想到这是在为我们的未来打基础,就又充满干劲了。”

  刘晓艺静静地听着,心中既为他骄傲,又有些心疼。她知道洛锦川从来都是追求完美的人,在学业上更是如此。如今既要应对哈佛繁重的课业,又要争取哥大的机会,压力可想而知。

  “别太拼命了,”她轻声叮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放心,我有分寸。”洛锦川笑道,“倒是你,交换生申请准备得怎么样了?需要我帮你看看个人陈述吗?”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学业上的事,直到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提醒着刘晓艺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

  “阿川,新年快乐。”她看着窗外绽放的烟花,轻声说道。

  电话那端沉默了片刻,随后传来温柔的回答:“新年快乐,晓艺。虽然我这里还是除夕上午,而且...”

  他的声音带着些许无奈,“除了唐人街和一些华人家庭,几乎没有人庆祝春节。我待会还要去上课,晚上还有个课题小组会议。”

  刘晓艺这才想起时差和文化差异。甚至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生活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过中国年,没有鞭炮,没有春联,更没有阖家团圆的年夜饭。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冬日周五。

  “那你...”她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没关系,”洛锦川似乎猜到了她的心思,“我已经习惯了。而且...”他的声音重新明亮起来,“哥大教授的赏识就是最好的新年礼物。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就是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