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出名片,在上面写下一个私人邮箱和助理的电话:“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你需要在大三结束时,保持极高的GpA,最好能有至少一篇高质量的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如果能达到一定的引用或引起学界讨论最好。
同时,GRE和托福成绩必须达到顶尖水平。我会让我的助理给你发送一些相关的阅读文献和申请需要注意的细节文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在研究上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邮件我。”
这无疑是巨大的成功!洛锦川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双手接过名片,郑重道谢:“非常感谢您,阿尔伯特教授!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返回加州费城的航班上,洛锦川看着窗外翻涌的云海,心中已然绘制出了一幅新的、更宏伟的蓝图。原本的计划是在斯坦福完成五年本硕连读后归国。
但现在,哥大和阿尔伯特教授的出现,意味着他需要延长至少两年的在美时间——一年申请准备,加上至少两年的硕士学习。
这意味着更长的异国恋,更久的分别。
晓艺……她会同意吗?洛锦川第一次感到了一丝不确定。他知道刘晓艺一直在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奔跑,期待着他归国的日子。
延长学业,打乱原有的计划,她会支持吗?还是会……有意见?
他揉了揉眉心,将这份突如其来的牵挂暂时压下。无论如何,眼前的路愈发清晰。
他需要更加努力,不仅是为了兑现对阿尔伯特教授的承诺,更是为了给自己,也给他们的未来,博取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好的教授与坏的教授,犹如云泥之别。他庆幸自己及时醒悟,并有能力挣脱泥沼,去追寻那真正能照亮学术道路的明灯。
接下来的日子,他将在完成斯坦福本就繁重的课业之余,全力投入到哥大硕士申请的漫长备战之中。
这是一场新的战役,而他,志在必得。
学术圈看似壁垒森严,实则消息流传的速度快得惊人,尤其是在留学生群体和关注顶尖学者动态的小圈子里。
洛锦川频繁往返于加州费城和纽约,出现在哥大阿尔伯特教授的课堂和讲座上,这件事本身并非什么需要严格保守的秘密。
真正的核心——他们交流的具体内容、阿尔伯特教授对洛锦川的赏识程度以及那份私下的承诺——外人自然无从得知,也鲜少有人会刻意去打探得如此深入。
然而,仅仅是“洛锦川与哥大荣誉教授理查德·阿尔伯特相谈甚欢,多次深入交流”这一模糊的信号,就已经足够产生强大的威慑力。
阿尔伯特教授在文化传媒学界的地位和声誉,远非布什教授可比。
那是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能做主旨演讲、在顶尖期刊编辑部拥有话语权、一言一行都能引起关注的真正的大牛。
与这样的人物建立联系,哪怕只是看似初步的良好关系,也意味着洛锦川背后可能存在的能量和资源,已经超出了布什教授能够随意拿捏的范畴。
布什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号。他感到一阵后怕和庆幸——庆幸自己之前对洛锦川的刁难仅仅停留在冷处理和低空给过的层面,没有真正实施更过分的、难以挽回的手段。
那个中国学生,远比他想象的更加难缠和深不可测。他不仅成绩过硬,竟然还能绕过自己,直接搭上了阿尔伯特教授的线。
这股无形的压力,让布什教授悄然收敛了他的爪牙。他不再敢对洛锦川以及课堂上其他的中国留学生有任何明显的小动作。
甚至面对那个被他坑害、挂掉了科目的日本学生佐藤由纪,他也变得谨慎了许多。
佐藤由纪的挂科已成定局,无法更改。
但之后的其他课程作业和表现,布什教授没敢再继续设绊子。这其中或许有怕“狗急跳墙”的因素——毕竟学术不端是极其严重的指控,即使佐藤缺乏直接证据,一旦闹大,对布什教授的名声也是毁灭性的打击。
但更让他感到脊背发凉的,是佐藤由纪挂科后的反应。
这个日本学生没有哭闹,没有申诉,甚至没有再多说一句话。他只是变得极其沉默,像一道灰色的影子。
他开始以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出现在布什教授的周围:当布什教授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一抬头,可能会发现佐藤不知何时坐在了斜对面的桌子,正无声地看着他;
当布什教授下课走出教室,佐藤可能就安静地靠在走廊的墙边,目光低垂,却让人无法忽视;
甚至有一次,布什教授深夜离开办公室,在空无一人的走廊尽头,猛地回头,发现佐藤就悄无声息地站在他身后几步远的地方,昏暗的灯光下,眼神空洞。
这种无声的、持续的、带着冰冷恨意的凝视,形成了一种诡异的精神攻击。布什教授好几次被吓得心脏骤停,冷汗直流。
他听说过一些关于日本人极端报复心理的传闻,这种沉默的、伺机而动的姿态,比直接的争吵和威胁更让人恐惧。
布什教授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只抢了一篇论文的着作权和挂了一次期末成绩,但结下的可能是一个不死不休的梁子。
他后悔了,不是出于道德愧疚,而是出于对潜在麻烦和风险的厌恶。他只想赶紧让这个危险的日本学生顺利毕业,离开自己的视线。
事实上,布什教授的这种欺软怕硬、看人下菜碟的行径并非第一次。
据一些高年级的留学生私下透露,前两年,他就用类似的手段坑害过一位印度籍的学生。
那位学生家境普通,性格相对懦弱,被布什教授强行霸占了研究成果并挂了科,最终申诉无门。
愤怒屈辱之下,那位老兄做出了极端却颇具“创意”的报复——他先后三次,在深夜,于布什教授的宿舍门口和办公室门口,留下了新鲜的“粑粑”作为抗议…
这件事在当时成了一个小范围流传的笑话,但也让布什教授恶心难受了好久,却因为缺乏证据,最终不了了之。
那位印度学生,则只能吞下不及格的苦果,靠着多选修其他课程、拼命参加其他研究项目来弥补学分,艰难毕业。
布什教授多年来屡试不爽的故技重施,这一次,却踢到了洛锦川这块坚不可摧的铁板。
洛锦川甚至不需要主动去做什么。他的存在本身,就像一面最坚固的盾牌。
他的绝对实力让布什教授的学术打压无处下手;他与阿尔伯特教授建立的联系,则形成了一种高阶的威慑,让布什教授投鼠忌器,不敢再用那些上不了台面的盘外招。
他无形中为自己,也为身边同样可能受到威胁的中国同学们,树立起了一道安全的屏障。
坏教授遇到了他无法撼动的硬茬,只能悻悻然地缩回他的触手。
而那个被牺牲的佐藤由纪,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他的沉默反击,似乎也意外地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至少避免了后续的进一步迫害。
这一切,洛锦川都冷眼旁观,心中有数。
他没有丝毫的得意,反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在这个体系下生存的规则:实力是最好的铠甲,更高的声望和人际关系则是强力的护身符。
布什教授的行径固然可恶,但也从反面给他上了一课——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卓越,更要善于利用和构建自己的学术网络,保护自己,也保护该保护的人。
他依旧每天步履匆匆,穿梭于课堂、图书馆和实验室之间,专注于自己的课业和哥大的申请准备。
他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布什教授之流,不过是他前进道路上一块令人不快的绊脚石,已被他远远抛在身后。
真正的星辰大海,在纽约,在哥大,在阿尔伯特教授所代表的那片更广阔、更严谨的学术天空。
而他所积累的每一次努力,获得的每一点实力,都让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无可阻挡。
同时,GRE和托福成绩必须达到顶尖水平。我会让我的助理给你发送一些相关的阅读文献和申请需要注意的细节文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在研究上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邮件我。”
这无疑是巨大的成功!洛锦川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双手接过名片,郑重道谢:“非常感谢您,阿尔伯特教授!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返回加州费城的航班上,洛锦川看着窗外翻涌的云海,心中已然绘制出了一幅新的、更宏伟的蓝图。原本的计划是在斯坦福完成五年本硕连读后归国。
但现在,哥大和阿尔伯特教授的出现,意味着他需要延长至少两年的在美时间——一年申请准备,加上至少两年的硕士学习。
这意味着更长的异国恋,更久的分别。
晓艺……她会同意吗?洛锦川第一次感到了一丝不确定。他知道刘晓艺一直在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奔跑,期待着他归国的日子。
延长学业,打乱原有的计划,她会支持吗?还是会……有意见?
他揉了揉眉心,将这份突如其来的牵挂暂时压下。无论如何,眼前的路愈发清晰。
他需要更加努力,不仅是为了兑现对阿尔伯特教授的承诺,更是为了给自己,也给他们的未来,博取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好的教授与坏的教授,犹如云泥之别。他庆幸自己及时醒悟,并有能力挣脱泥沼,去追寻那真正能照亮学术道路的明灯。
接下来的日子,他将在完成斯坦福本就繁重的课业之余,全力投入到哥大硕士申请的漫长备战之中。
这是一场新的战役,而他,志在必得。
学术圈看似壁垒森严,实则消息流传的速度快得惊人,尤其是在留学生群体和关注顶尖学者动态的小圈子里。
洛锦川频繁往返于加州费城和纽约,出现在哥大阿尔伯特教授的课堂和讲座上,这件事本身并非什么需要严格保守的秘密。
真正的核心——他们交流的具体内容、阿尔伯特教授对洛锦川的赏识程度以及那份私下的承诺——外人自然无从得知,也鲜少有人会刻意去打探得如此深入。
然而,仅仅是“洛锦川与哥大荣誉教授理查德·阿尔伯特相谈甚欢,多次深入交流”这一模糊的信号,就已经足够产生强大的威慑力。
阿尔伯特教授在文化传媒学界的地位和声誉,远非布什教授可比。
那是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能做主旨演讲、在顶尖期刊编辑部拥有话语权、一言一行都能引起关注的真正的大牛。
与这样的人物建立联系,哪怕只是看似初步的良好关系,也意味着洛锦川背后可能存在的能量和资源,已经超出了布什教授能够随意拿捏的范畴。
布什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号。他感到一阵后怕和庆幸——庆幸自己之前对洛锦川的刁难仅仅停留在冷处理和低空给过的层面,没有真正实施更过分的、难以挽回的手段。
那个中国学生,远比他想象的更加难缠和深不可测。他不仅成绩过硬,竟然还能绕过自己,直接搭上了阿尔伯特教授的线。
这股无形的压力,让布什教授悄然收敛了他的爪牙。他不再敢对洛锦川以及课堂上其他的中国留学生有任何明显的小动作。
甚至面对那个被他坑害、挂掉了科目的日本学生佐藤由纪,他也变得谨慎了许多。
佐藤由纪的挂科已成定局,无法更改。
但之后的其他课程作业和表现,布什教授没敢再继续设绊子。这其中或许有怕“狗急跳墙”的因素——毕竟学术不端是极其严重的指控,即使佐藤缺乏直接证据,一旦闹大,对布什教授的名声也是毁灭性的打击。
但更让他感到脊背发凉的,是佐藤由纪挂科后的反应。
这个日本学生没有哭闹,没有申诉,甚至没有再多说一句话。他只是变得极其沉默,像一道灰色的影子。
他开始以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出现在布什教授的周围:当布什教授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一抬头,可能会发现佐藤不知何时坐在了斜对面的桌子,正无声地看着他;
当布什教授下课走出教室,佐藤可能就安静地靠在走廊的墙边,目光低垂,却让人无法忽视;
甚至有一次,布什教授深夜离开办公室,在空无一人的走廊尽头,猛地回头,发现佐藤就悄无声息地站在他身后几步远的地方,昏暗的灯光下,眼神空洞。
这种无声的、持续的、带着冰冷恨意的凝视,形成了一种诡异的精神攻击。布什教授好几次被吓得心脏骤停,冷汗直流。
他听说过一些关于日本人极端报复心理的传闻,这种沉默的、伺机而动的姿态,比直接的争吵和威胁更让人恐惧。
布什教授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只抢了一篇论文的着作权和挂了一次期末成绩,但结下的可能是一个不死不休的梁子。
他后悔了,不是出于道德愧疚,而是出于对潜在麻烦和风险的厌恶。他只想赶紧让这个危险的日本学生顺利毕业,离开自己的视线。
事实上,布什教授的这种欺软怕硬、看人下菜碟的行径并非第一次。
据一些高年级的留学生私下透露,前两年,他就用类似的手段坑害过一位印度籍的学生。
那位学生家境普通,性格相对懦弱,被布什教授强行霸占了研究成果并挂了科,最终申诉无门。
愤怒屈辱之下,那位老兄做出了极端却颇具“创意”的报复——他先后三次,在深夜,于布什教授的宿舍门口和办公室门口,留下了新鲜的“粑粑”作为抗议…
这件事在当时成了一个小范围流传的笑话,但也让布什教授恶心难受了好久,却因为缺乏证据,最终不了了之。
那位印度学生,则只能吞下不及格的苦果,靠着多选修其他课程、拼命参加其他研究项目来弥补学分,艰难毕业。
布什教授多年来屡试不爽的故技重施,这一次,却踢到了洛锦川这块坚不可摧的铁板。
洛锦川甚至不需要主动去做什么。他的存在本身,就像一面最坚固的盾牌。
他的绝对实力让布什教授的学术打压无处下手;他与阿尔伯特教授建立的联系,则形成了一种高阶的威慑,让布什教授投鼠忌器,不敢再用那些上不了台面的盘外招。
他无形中为自己,也为身边同样可能受到威胁的中国同学们,树立起了一道安全的屏障。
坏教授遇到了他无法撼动的硬茬,只能悻悻然地缩回他的触手。
而那个被牺牲的佐藤由纪,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他的沉默反击,似乎也意外地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至少避免了后续的进一步迫害。
这一切,洛锦川都冷眼旁观,心中有数。
他没有丝毫的得意,反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在这个体系下生存的规则:实力是最好的铠甲,更高的声望和人际关系则是强力的护身符。
布什教授的行径固然可恶,但也从反面给他上了一课——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卓越,更要善于利用和构建自己的学术网络,保护自己,也保护该保护的人。
他依旧每天步履匆匆,穿梭于课堂、图书馆和实验室之间,专注于自己的课业和哥大的申请准备。
他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布什教授之流,不过是他前进道路上一块令人不快的绊脚石,已被他远远抛在身后。
真正的星辰大海,在纽约,在哥大,在阿尔伯特教授所代表的那片更广阔、更严谨的学术天空。
而他所积累的每一次努力,获得的每一点实力,都让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无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