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之声”,作为北京广播学院专业对口度最高、资源最集中的实践平台,其运作模式完全超越了学生社团的范畴,更像一个微缩版的、高度专业化的广播电台实体。
而进入这里的第一个硬性门槛,并非人情世故,而是一纸证书——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证书。
对于北广播音系的学生而言,这并非优秀的标准,而是毕业的底线。每一位毕业生都必须手持一甲证书,方能申请毕业。
若有交流交换等项目,归国后也需立刻参加考核,若等级跌落,甚至可能面临延毕的风险。这是一条不容逾越的专业红线。
刘晓艺对此不敢有丝毫怠慢。早在期末复习最紧张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普通话训练的加练。
晨跑时的吐字归音,对着镜子无数遍的口部操,朗读报纸时对每一个声韵调的苛刻校对……这一切的努力,都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不久的普通话等级测试中得到了回报。
走进测试考场时,她深吸一口气,脑海中闪过洛锦川鼓励的眼神和自己无数个清晨苦练的身影。
当测试员清晰地报出“一级甲等”的成绩时,一股踏实而自豪的暖流涌上心头。这不仅是一张证书,更是她专业道路上第一块坚实基石,让她有足够的底气正式成为“校园之声”的一员。
手持一甲证书和年级第三的成绩单,刘晓艺办理了正式的入台手续。当她拿到那张印着她名字和照片的出入证时,感觉手心都有些发烫。
真正参与其中,她才明白这里的“专业”二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里的运作,完全是参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规制和流程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分工明确,严谨到近乎刻板。
导播间里坐镇的是导播专业的尖子生,他们神情专注,监控着多条线路的音频信号,手中操控着复杂的调音台,确保播出信号的绝对稳定和高质量,他们是安全播出的最后一道防线。
编导专业的学生则负责节目的整体策划、内容编排、稿件撰写和后期制作。
他们常常为了一个专题片的脚本争得面红耳赤,为了寻找最合适的背景音乐在音效库里泡上一整天。
而像刘晓艺这样,主修播音与主持艺术,同时又因为洛锦川的潜移默化和个人兴趣而兼具策划能力的学生,在这里被称为“万金油”。
她们需要既能理解编导的意图,精准地演绎稿件,又能站在策划的角度提出内容建议,甚至在某些时候需要临时顶上空缺,参与从构思到播出的全过程。
这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极高,但也意味着更多的锻炼机会。
广播台的节目内容之丰富、制作之精良,远超刘晓艺的想象。
新闻播报、时事评论、文学赏析、音乐推介、英语节目、甚至还有自制的声音剧场……各类节目应有尽有,覆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的节目无需担忧收听率,因为其权威性和专业性早已使其成为北广师生获取资讯、感受专业氛围的重要窗口。
但“校园之声”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像一个连接校园与业界的桥梁,一个高规格的学术与专业交流平台。
刘晓艺入台不久,就有幸参与了一次特别节目的录制准备。那是一次高端访谈,邀请到的嘉宾是新闻传播学界泰斗级别的教授。
她负责前期资料搜集和部分访谈提纲的拟定。看着那位平日里只能在学术期刊上看到名字的学者,就坐在直播间的对面,与主持人侃侃而谈,分享真知灼见,刘晓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种与顶尖大脑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是课堂学习无法赋予的。
她还听说,有时台里甚至会请到央视、央广的资深主持人、制作人前来开办讲座或进行内部指导。
更有甚者,校园之声会与校电视台联动,共同承担校内大型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晚会、甚至全国性的大学生艺术节或学术竞赛的现场直播\/转播任务。
那不再是简单的校园活动,而是一场需要调动全台资源、严格按照广电标准执行的大型媒体行动。
在这里,简单的“爱好”或“兴趣”已经不足以形容成员们的工作状态。这是一种近乎职业化的训练和体验。
每一次按下话筒开关,面对的不是校园的闲暇,而是代表着中国未来广播事业水准的责任感。每一次稿件的修改,每一次流程的核对,都是对“专业”二字的具象化理解和实践。
刘晓艺如同海绵吸水般,贪婪地吸收着这里的一切。她发现,自己过去所自豪的那些“策划”和“应变”能力,在这里仅仅是最基础的要求。
她需要学习更专业的设备操作,理解更复杂的音频处理软件,适应更严苛的播出时效压力。
她不再是那个仅仅在图书馆苦读的理论优等生,也不再是那个在舞蹈社释放青春的活泼学妹。
在“校园之声”的直播间里,她必须将自己打磨成一个声音稳定、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具备高度职业素养的准播音员。
她常常在没课的时候泡在台里,从最简单的报时、天气播报开始,熟悉设备,寻找话筒前的状态。
她会反复聆听自己的录音,苛刻地挑剔每一个细微的瑕疵。她会主动向编导专业的师兄师姐请教策划案的写作规范,向导播同学了解信号传输的基本原理。
一次,一档傍晚的音乐节目原定主播突发重感冒,导播在控制间急得团团转。当时正在旁边机房练习的刘晓艺被临时抓了“壮丁”。
只有不到半小时的准备时间,她快速浏览了节目流程和歌单,镇定地坐进了主播位。
耳机里传来导播的声音:“晓艺,别紧张,照着流程走就行,我会提示你。”
刘晓艺深吸一口气,对着话筒,露出了一个专业的微笑——即使听众看不见。当熟悉的片头音乐结束,信号灯变绿,她清澈、稳定而富有亲和力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遍了校园: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北广校园之声。在这个美妙的傍晚,原本该由小雅为大家带来‘光影留声’节目,但她今天身体欠佳,我是代班主播刘晓艺。虽然换了声音,但音乐带来的感动不会改变……”
那一次临危受命的代班,她完成得几乎滴水不漏,不仅顺利播完了全程,还在歌曲切换的间隙,即兴加入了几个自己对音乐的小感悟,自然而不突兀。
节目结束后,导播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刘晓艺,可以啊!心理素质和业务都不错!”
那一刻,刘晓艺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飞跃。
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人在背后推着走的小女孩,她正在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具象化的、高标准的行业预演场上,一步步站稳脚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北广的“校园之声”,对于她而言,不再只是一个社团,一个目标。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不足与进步;是一座熔炉,锻造着她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
更是一扇窗口,让她得以窥见中国广播传媒行业最真实、最前沿的景象,并渴望有一天,能真正投身其中,成为那股澎湃声浪里,一朵坚定而有力的浪花。
而进入这里的第一个硬性门槛,并非人情世故,而是一纸证书——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证书。
对于北广播音系的学生而言,这并非优秀的标准,而是毕业的底线。每一位毕业生都必须手持一甲证书,方能申请毕业。
若有交流交换等项目,归国后也需立刻参加考核,若等级跌落,甚至可能面临延毕的风险。这是一条不容逾越的专业红线。
刘晓艺对此不敢有丝毫怠慢。早在期末复习最紧张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普通话训练的加练。
晨跑时的吐字归音,对着镜子无数遍的口部操,朗读报纸时对每一个声韵调的苛刻校对……这一切的努力,都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不久的普通话等级测试中得到了回报。
走进测试考场时,她深吸一口气,脑海中闪过洛锦川鼓励的眼神和自己无数个清晨苦练的身影。
当测试员清晰地报出“一级甲等”的成绩时,一股踏实而自豪的暖流涌上心头。这不仅是一张证书,更是她专业道路上第一块坚实基石,让她有足够的底气正式成为“校园之声”的一员。
手持一甲证书和年级第三的成绩单,刘晓艺办理了正式的入台手续。当她拿到那张印着她名字和照片的出入证时,感觉手心都有些发烫。
真正参与其中,她才明白这里的“专业”二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里的运作,完全是参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规制和流程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分工明确,严谨到近乎刻板。
导播间里坐镇的是导播专业的尖子生,他们神情专注,监控着多条线路的音频信号,手中操控着复杂的调音台,确保播出信号的绝对稳定和高质量,他们是安全播出的最后一道防线。
编导专业的学生则负责节目的整体策划、内容编排、稿件撰写和后期制作。
他们常常为了一个专题片的脚本争得面红耳赤,为了寻找最合适的背景音乐在音效库里泡上一整天。
而像刘晓艺这样,主修播音与主持艺术,同时又因为洛锦川的潜移默化和个人兴趣而兼具策划能力的学生,在这里被称为“万金油”。
她们需要既能理解编导的意图,精准地演绎稿件,又能站在策划的角度提出内容建议,甚至在某些时候需要临时顶上空缺,参与从构思到播出的全过程。
这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极高,但也意味着更多的锻炼机会。
广播台的节目内容之丰富、制作之精良,远超刘晓艺的想象。
新闻播报、时事评论、文学赏析、音乐推介、英语节目、甚至还有自制的声音剧场……各类节目应有尽有,覆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的节目无需担忧收听率,因为其权威性和专业性早已使其成为北广师生获取资讯、感受专业氛围的重要窗口。
但“校园之声”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像一个连接校园与业界的桥梁,一个高规格的学术与专业交流平台。
刘晓艺入台不久,就有幸参与了一次特别节目的录制准备。那是一次高端访谈,邀请到的嘉宾是新闻传播学界泰斗级别的教授。
她负责前期资料搜集和部分访谈提纲的拟定。看着那位平日里只能在学术期刊上看到名字的学者,就坐在直播间的对面,与主持人侃侃而谈,分享真知灼见,刘晓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种与顶尖大脑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是课堂学习无法赋予的。
她还听说,有时台里甚至会请到央视、央广的资深主持人、制作人前来开办讲座或进行内部指导。
更有甚者,校园之声会与校电视台联动,共同承担校内大型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晚会、甚至全国性的大学生艺术节或学术竞赛的现场直播\/转播任务。
那不再是简单的校园活动,而是一场需要调动全台资源、严格按照广电标准执行的大型媒体行动。
在这里,简单的“爱好”或“兴趣”已经不足以形容成员们的工作状态。这是一种近乎职业化的训练和体验。
每一次按下话筒开关,面对的不是校园的闲暇,而是代表着中国未来广播事业水准的责任感。每一次稿件的修改,每一次流程的核对,都是对“专业”二字的具象化理解和实践。
刘晓艺如同海绵吸水般,贪婪地吸收着这里的一切。她发现,自己过去所自豪的那些“策划”和“应变”能力,在这里仅仅是最基础的要求。
她需要学习更专业的设备操作,理解更复杂的音频处理软件,适应更严苛的播出时效压力。
她不再是那个仅仅在图书馆苦读的理论优等生,也不再是那个在舞蹈社释放青春的活泼学妹。
在“校园之声”的直播间里,她必须将自己打磨成一个声音稳定、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具备高度职业素养的准播音员。
她常常在没课的时候泡在台里,从最简单的报时、天气播报开始,熟悉设备,寻找话筒前的状态。
她会反复聆听自己的录音,苛刻地挑剔每一个细微的瑕疵。她会主动向编导专业的师兄师姐请教策划案的写作规范,向导播同学了解信号传输的基本原理。
一次,一档傍晚的音乐节目原定主播突发重感冒,导播在控制间急得团团转。当时正在旁边机房练习的刘晓艺被临时抓了“壮丁”。
只有不到半小时的准备时间,她快速浏览了节目流程和歌单,镇定地坐进了主播位。
耳机里传来导播的声音:“晓艺,别紧张,照着流程走就行,我会提示你。”
刘晓艺深吸一口气,对着话筒,露出了一个专业的微笑——即使听众看不见。当熟悉的片头音乐结束,信号灯变绿,她清澈、稳定而富有亲和力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遍了校园: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北广校园之声。在这个美妙的傍晚,原本该由小雅为大家带来‘光影留声’节目,但她今天身体欠佳,我是代班主播刘晓艺。虽然换了声音,但音乐带来的感动不会改变……”
那一次临危受命的代班,她完成得几乎滴水不漏,不仅顺利播完了全程,还在歌曲切换的间隙,即兴加入了几个自己对音乐的小感悟,自然而不突兀。
节目结束后,导播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刘晓艺,可以啊!心理素质和业务都不错!”
那一刻,刘晓艺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飞跃。
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人在背后推着走的小女孩,她正在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具象化的、高标准的行业预演场上,一步步站稳脚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北广的“校园之声”,对于她而言,不再只是一个社团,一个目标。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不足与进步;是一座熔炉,锻造着她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
更是一扇窗口,让她得以窥见中国广播传媒行业最真实、最前沿的景象,并渴望有一天,能真正投身其中,成为那股澎湃声浪里,一朵坚定而有力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