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打卡京大-《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下课铃响,同学们纷纷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赵卫国拍了拍手:“大家记得明天早上七点,播音室实操训练,不要迟到!”

  傍晚时分,刘晓艺和室友们提着澡篮前往澡堂。北方的公共澡堂对南方来的学生来说是个需要适应的事物。

  最初几次,刘晓艺总是手忙脚乱,如今已能从容应对。

  “周末去商业街吗?”楚文静一边擦头发一边问,“我发现一家特别好吃的小摊,羊肉串绝了。”

  苏晴摇头:“我得去电话局给家里打电话,约好了周六晚上。”

  刘晓艺想起自己也该给父母和闺蜜打电话了,还有远在海外交流的男友洛锦川。想到洛锦川,她不禁微微一笑。

  那个曾经只会埋头学习的“学霸”,如今正在美利坚进修学习,每次通话都能给她讲许多新鲜见闻。

  周六早晨,刘晓艺早早起床,先去图书馆占了座位,复习一周的功课。下午,她和室友们一起来到校外商业街。这里各式小吃摊林立,香气四溢,让人难以选择。

  “我都想尝一遍,”楚文静看着琳琅满目的小吃,眼睛发亮,“可是生活费有限啊。”

  最终,每人选择了一样小吃分享。刘晓艺举着羊肉串,忽然想起前世在纺织厂打工时,常常羡慕那些能在大学校园里漫步的学生。如今梦想成真,她格外珍惜每一刻。

  傍晚,电话局排起了长队。刘晓艺先给父母打了电话,听着母亲絮絮叨叨的家常,父亲偶尔插几句话问学习情况,心里暖暖的。接着她拨通了闺蜜周漾的电话,那头立刻传来兴奋的声音。

  “大学生活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帅气的男生?”

  刘晓艺笑了:“学习都忙不过来呢。你呢?警校顺利吗?训练累吗?”

  最后,她拨通了国际长途。

  信号有些延迟,但洛锦川的声音依然清晰:“晓艺,这里的学习方式很不一样,强调实践和创新......我收集了一些哥大广播媒体的资料,回去给你看。”

  “好啊,我也有很多北广的资料可以和你分享。”刘晓艺笑着说,“你的信什么时候回来?”

  “下个月底。给你选了礼物。”洛锦川的声音带着笑意,“对了,我在这里的媒体中心实习了一周,学到了不少东西......”

  通话时间有限,但挂上电话后,刘晓艺心里满满的都是动力。她感激重生给予她的这次机会,能够与所爱之人共同成长。

  周日晚上,班级开了第一次班会。班主任李老师宣布了本学期的主要安排和活动,最后强调:“我们不多设干部职位,是希望大家把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大学四年是你们提升自我的黄金时期,要抓住每一分每一秒。”

  散会后,同学们三三两两离开教室。丽娜和几个女生讨论着即将到来的迎新晚会节目,赵卫国则在整理会议记录。刘晓艺与室友们慢慢走回宿舍,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

  “你们将来想做什么样的节目?”楚文静突然问道。

  苏晴先回答:“我想做音乐节目,介绍国内外的好音乐。”

  “我想做新闻节目,”刘晓艺轻声说,“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让普通人的声音被听见。”

  回到宿舍,刘晓艺在日记本上写道:“1997年10月12日,周六。这周学习了形体站姿和舞台妆技巧。公开课上,老主持人说‘内容为王,真诚为本’,我深以为然。与洛锦川通电话,他在新加坡收获很多。我也要更加努力,不负这重生之旅。”

  合上日记本,她望向窗外。北广的夜景很美,远处教学楼的灯光如同指引前路的明星。

  她知道,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宝贵的,每一步都在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月光洒在书桌上,照亮了一个小小的相框,里面是她与父母、周漾以及洛锦川的合影。这些人支撑着她走过前世的坎坷,也陪伴着她今世的奋斗。

  有了他们,这座陌生的北方城市也变得温暖起来。

  刘晓艺深吸一口气,拿起明天的课表。

  每周两个下午的形体训练,三次播音实操,还有无数的理论课程和自习任务。大学生活远比想象中忙碌,但也更加充实。

  她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洒落,在京大着名的林荫道上投下斑驳光影。

  刘晓艺提着舞蹈鞋和演出服,跟着舞蹈社的师姐们穿梭在这所全国最高文科学府的校园里,眼中满是惊叹。

  “哇,这就是京大啊!”身旁大一舞蹈系的孟小雨忍不住低呼,“比咱们学校气派多了!”

  社长秦雨薇回头笑道:“那当然,这可是全国文科生的梦想学府。咱们今天能来参加他们的迎新晚会,是沾了他们学校毛老师的光呢。”

  刘晓艺点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被校园里的景致吸引。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建筑,路边长椅上专注阅读的学生,还有那空气中若有若无的书卷气息,都让她心生向往。

  若不是高考时数学拖了后腿,或许她也能成为这里的一员。

  “快看!那就是未央湖!”一个师姐指着前方喊道。

  刘晓艺顺着方向望去,一片碧波荡漾的湖泊映入眼帘,湖畔垂柳依依,几对学子沿着湖岸漫步交谈。

  她想起最近电视上热播的青春剧中,就有未央湖的场景,那位当红小生坐在湖边读书的画面,不知让多少少女心动。

  “听说北大食堂也因为那部剧火了,”林小雨凑到刘晓艺身边,“好多外校人都跑来打卡呢。”

  刘晓艺笑着从背包里取出相机:“那我们也多拍些照片留念吧。”

  “哇!晓艺你又带了这个宝贝!”几个社员围了上来,好奇地打量着刘晓艺手中的相机。

  这是洛锦川上月托母亲从香港带回来的最新款数码相机,当时全校都没几个人见过不需要胶卷的相机。

  刘晓艺还记得他寄给自己时在视频里面那副看似随意实则期待表扬的表情:“听说像素还不错,你拿去用吧。”

  “听说这是男朋友送的吧?”林小雨眨眨眼,“他对你可真好。”

  刘晓艺脸微热,没接话,只是举起相机:“谁来第一张?”

  顿时,少女们的注意力被转移,纷纷在未央湖畔摆起姿势。刘晓艺调整焦距,透过镜头捕捉着同学们青春洋溢的笑脸。

  数码相机的便利让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拍摄,不必担心胶卷费用——这又是洛锦川的细心之处,知道她会舍不得多拍。

  拍完一轮,刘晓艺查看相册时不经意翻到了前些天存下的照片:舞蹈社排练时,洛锦川突然出现在教室窗外,斜倚着门框看她旋转。

  她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偷拍的,直到昨晚把相机连接到电脑上才发现。

  “晓艺,发什么呆呢?给我们和京大图书馆合个影吧!”秦雨薇招呼道。

  刘晓艺赶忙收回思绪,跟着队伍继续在京大校园里边走边拍。

  她们走过着名的“一塔湖图”,在百年讲堂前驻足,最后真的去了因电视剧而爆红的学一食堂,虽然不能进去用餐,但在门口拍照留念已是让这群艺术院校的女生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