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矩阵的成功运转,为夔州的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随之而来的能源瓶颈,如同一道无形的壁垒,清晰地横亘在凌岳面前,限制着他更宏大的蓝图。
核心问题在于那种特异的荧光水晶。它不仅是能量矩阵的关键转换介质,也是制造“能量弩箭”等新式武器的核心材料。目前发现的矿脉位于鹰嘴岩深处,储量有限,且开采极其困难。岩层坚硬,矿脉分布稀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爆破和挖掘,效率低下,事故频发。更棘手的是,初级的加工和符文铭刻工序复杂,成品率不高,进一步限制了可用数量。
凌岳站在巨大的能量矩阵控制中枢前,看着仪表(由山海界带来的简易版本)上显示的输出功率稳定在某个数值不再增长,眉头紧锁。这点能量,支撑现有工坊全速运转和部分防御设施已是勉强,若要进一步扩大钢铁产量、建立化工作坊、甚至尝试更耗能的项目(如电解、大型锻造),则远远不够。
“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或者找到替代这种水晶的材料!”凌岳对负责工程的克隆人工程师下令,“加大勘探队的人手,扩大搜索范围,就算把夔州周边的山翻过来,也要找到新的矿脉!同时,成立研究小组,分析这种水晶的能量传导原理,尝试寻找或合成替代品!”
勘探队被再次派了出去,深入更加偏僻险峻的山林。研究小组则日夜不休地对着寥寥几块样本和凌岳提供的有限资料进行着枯燥的测试和分析。进展缓慢,希望渺茫。
能源的紧张,直接影响了发展的速度,也间接影响到了人心。
基地和夔州城内的军民,最初对那“永不熄灭的灯光”和“不知疲倦的机器”感到惊奇和兴奋,将其视为凌将军“天授神权”的证明,士气高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发现这种“神力”似乎也有限度,并不能立刻让所有人都过上富足无忧的生活,甚至为了维持它还需要投入更多艰苦的劳动(如采矿)时,一些不同的声音开始悄然出现。
部分新吸纳的流民,原本期盼着立刻获得温饱安逸,却发现仍需辛苦工作,甚至要参与危险的采矿或严格的军事训练,开始产生怨言。
一些本地招募的工匠,虽然待遇优于以往,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图纸、新要求和高强度的生产任务,也感到压力巨大,私下里抱怨“这比给官府干活还累”。
甚至军队中,也有少数士兵在享受了新式装备带来的优势后,开始滋生轻敌情绪,认为蒙古人已不足为虑,对日常艰苦的训练有所懈怠。
一种微妙的浮躁和自满情绪,如同暗流,在看似蓬勃发展的夔州内部悄悄涌动。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得失,对未来的严峻挑战逐渐麻木。
凌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知道,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光靠高压和严令无法根本解决,必须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励。
这一日,他并没有待在总镇府或者鹰嘴岩基地,而是带着少数随从,来到了夔州城外的流民安置点和新建的屯田村庄。
他看到衣衫褴褛但眼神已不再绝望的流民在开垦荒地,看到士兵们帮助百姓修建水利设施,看到学堂里传出孩童朗朗的读书声,也听到了田间地头、工坊内外的一些抱怨和议论。
他召见了负责民政的冉琎和负责屯田、工坊管理的官员。
“民生多艰,我等皆知。”凌岳对众人道,“然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我等今日之辛苦,是为了明日不再受鞑虏铁蹄践踏,是为了子孙后代能永享太平!”
他下令:“从即日起,各级官吏,需定期深入基层,倾听民声,解释政令。对于合理的诉求,尽力解决;对于无理怨言,耐心疏导。军中亦需加强思想训导,让每一位将士都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同时,设立‘贡献榜’!无论是在工坊革新工艺、在田间提升产量、在战场立功、甚至是为发展建言献策被采纳者,皆按贡献大小,给予重奖!钱粮、土地、甚至…更好的职位和学习新知识的机会!”
“要让所有人看到,付出必有回报!努力的方向,与夔州的未来,与自身的未来,紧密相连!”
凌岳试图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将可能浮动的人心,重新凝聚到“生存”与“发展”这两个核心目标上来。
然而,他知道,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突破那能源的壁垒。只有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才能真正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彻底稳固人心。
他回到鹰嘴岩基地,再次将意识沉入“山海界”,近乎偏执地检索着一切可能与能源相关的信息和物品,试图找到破局的钥匙。
而与此同时,凌八从北方带回的最新情报显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已经爆发,双方主力正在漠南草原激战,无暇南顾。但忽必烈并未放松对南方的渗透,大量的细作和密使,正通过各种渠道潜入南宋境内,收集情报,散布谣言,甚至…试图收买官员将领。
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悄悄撒向南方,自然也笼罩了正在快速崛起的夔州。
核心问题在于那种特异的荧光水晶。它不仅是能量矩阵的关键转换介质,也是制造“能量弩箭”等新式武器的核心材料。目前发现的矿脉位于鹰嘴岩深处,储量有限,且开采极其困难。岩层坚硬,矿脉分布稀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爆破和挖掘,效率低下,事故频发。更棘手的是,初级的加工和符文铭刻工序复杂,成品率不高,进一步限制了可用数量。
凌岳站在巨大的能量矩阵控制中枢前,看着仪表(由山海界带来的简易版本)上显示的输出功率稳定在某个数值不再增长,眉头紧锁。这点能量,支撑现有工坊全速运转和部分防御设施已是勉强,若要进一步扩大钢铁产量、建立化工作坊、甚至尝试更耗能的项目(如电解、大型锻造),则远远不够。
“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或者找到替代这种水晶的材料!”凌岳对负责工程的克隆人工程师下令,“加大勘探队的人手,扩大搜索范围,就算把夔州周边的山翻过来,也要找到新的矿脉!同时,成立研究小组,分析这种水晶的能量传导原理,尝试寻找或合成替代品!”
勘探队被再次派了出去,深入更加偏僻险峻的山林。研究小组则日夜不休地对着寥寥几块样本和凌岳提供的有限资料进行着枯燥的测试和分析。进展缓慢,希望渺茫。
能源的紧张,直接影响了发展的速度,也间接影响到了人心。
基地和夔州城内的军民,最初对那“永不熄灭的灯光”和“不知疲倦的机器”感到惊奇和兴奋,将其视为凌将军“天授神权”的证明,士气高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发现这种“神力”似乎也有限度,并不能立刻让所有人都过上富足无忧的生活,甚至为了维持它还需要投入更多艰苦的劳动(如采矿)时,一些不同的声音开始悄然出现。
部分新吸纳的流民,原本期盼着立刻获得温饱安逸,却发现仍需辛苦工作,甚至要参与危险的采矿或严格的军事训练,开始产生怨言。
一些本地招募的工匠,虽然待遇优于以往,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图纸、新要求和高强度的生产任务,也感到压力巨大,私下里抱怨“这比给官府干活还累”。
甚至军队中,也有少数士兵在享受了新式装备带来的优势后,开始滋生轻敌情绪,认为蒙古人已不足为虑,对日常艰苦的训练有所懈怠。
一种微妙的浮躁和自满情绪,如同暗流,在看似蓬勃发展的夔州内部悄悄涌动。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得失,对未来的严峻挑战逐渐麻木。
凌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知道,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光靠高压和严令无法根本解决,必须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励。
这一日,他并没有待在总镇府或者鹰嘴岩基地,而是带着少数随从,来到了夔州城外的流民安置点和新建的屯田村庄。
他看到衣衫褴褛但眼神已不再绝望的流民在开垦荒地,看到士兵们帮助百姓修建水利设施,看到学堂里传出孩童朗朗的读书声,也听到了田间地头、工坊内外的一些抱怨和议论。
他召见了负责民政的冉琎和负责屯田、工坊管理的官员。
“民生多艰,我等皆知。”凌岳对众人道,“然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我等今日之辛苦,是为了明日不再受鞑虏铁蹄践踏,是为了子孙后代能永享太平!”
他下令:“从即日起,各级官吏,需定期深入基层,倾听民声,解释政令。对于合理的诉求,尽力解决;对于无理怨言,耐心疏导。军中亦需加强思想训导,让每一位将士都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同时,设立‘贡献榜’!无论是在工坊革新工艺、在田间提升产量、在战场立功、甚至是为发展建言献策被采纳者,皆按贡献大小,给予重奖!钱粮、土地、甚至…更好的职位和学习新知识的机会!”
“要让所有人看到,付出必有回报!努力的方向,与夔州的未来,与自身的未来,紧密相连!”
凌岳试图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将可能浮动的人心,重新凝聚到“生存”与“发展”这两个核心目标上来。
然而,他知道,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突破那能源的壁垒。只有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才能真正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彻底稳固人心。
他回到鹰嘴岩基地,再次将意识沉入“山海界”,近乎偏执地检索着一切可能与能源相关的信息和物品,试图找到破局的钥匙。
而与此同时,凌八从北方带回的最新情报显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已经爆发,双方主力正在漠南草原激战,无暇南顾。但忽必烈并未放松对南方的渗透,大量的细作和密使,正通过各种渠道潜入南宋境内,收集情报,散布谣言,甚至…试图收买官员将领。
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悄悄撒向南方,自然也笼罩了正在快速崛起的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