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八麾下的暗卫和侦察力量被全部动员起来,如同无数只无形的触手,迅速伸向北方。通过重金收买往来商旅、胁迫俘虏的低级军官、甚至冒险派遣精干人员伪装深入敌占区,零碎的信息开始如同溪流般汇拢。
数日后,一份相对清晰的情报分析报告摆在了凌岳的案头。
报告证实了之前的猜测:兀良合台的突然北撤,确实源于蒙古帝国最高权力的剧烈震荡——大汗忽必烈遇到了大麻烦!
其弟阿里不哥并未如历史上那般迅速败亡,反而在漠北和林得到了部分宗王和传统蒙古贵族的强力支持,实力大增。就在兀良合台猛攻夔州的关键时刻,阿里不哥突然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击,兵锋直指忽必烈经营多年的开平府(上都)一带,甚至一度威胁到大都(北京)的安全!
消息传来,忽必烈震怒且惊慌。开平和大都是他的统治核心,绝不容有失。南方的战事虽然重要,但相比于争夺汗位的内部战争,显然优先级要靠后。于是,一道道十万火急的命令被发出,要求兀必烈麾下最能打的几支精锐部队,包括兀良合台部、张柔部等,立刻停止南征,火速北返勤王!
兀良合台接到命令时,正值攻打夔州受挫,伤亡惨重却迟迟无法破城,本就焦头烂额。这道北返令对他而言,无异于一道赦令,但也让他极度不甘。可他深知忽必烈的性格和当前局势的严重性,不敢有丝毫耽搁,只能忍痛放弃即将到手的夔州,甚至来不及收拾营寨,便急匆匆地率主力北返。只留下了少量部队断后和收拢溃兵。
“原来如此…阿里不哥…真是天助我也!”凌岳看完报告,长舒一口气,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稍稍放松。这场突如其来的蒙古内乱,无疑给了他最宝贵的喘息之机。
但凌岳并未被喜悦冲昏头脑。他立刻召集核心人员,通报了这一重大情报。
“此乃天赐良机!”冉琎激动得手指发颤,“主公,我军正可趁此良机,全力休养生息,巩固根基!”
“不错。”凌岳点头,“但这机会不会太久。忽必烈雄才大略,阿里不哥恐非其对手。一旦其内部稳定,必然再次南顾。我们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变得比以往更强大!”
会议的基调就此定下:抓住战略窗口期,全力进行内部建设。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夔州血战击退兀良合台主力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周边区域,自然也传到了四川制置使吕文德的耳中。
一开始,吕文德是绝不相信的。兀良合台十万大军(实际兵力有所夸大),攻势正盛,怎么可能被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山神军”击退?他认定这是凌岳为了稳定军心放出的谣言,甚至可能是兀良合台的诱敌之计。
但随后,越来越多的细节和逃难的百姓证实了这一消息。尤其是当他派出的探马回报,确认蒙军大营已空,只留下满地狼藉和废弃的攻城器时,吕文德才不得不相信这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震惊之后,便是狂喜和深深的忌惮。
狂喜的是,困扰四川多年的北面威胁暂时解除,他吕文德甚至可以上书朝廷,将这份“功绩”大大渲染一番,算在自己头上(毕竟凌岳名义上还是“夔州路安抚使”,算是他的“下属”)。
忌惮的是,凌岳的实力远超他的想象!不仅能全歼赵汝暨,更能硬撼兀良合台主力并将其击退!这已是一股足以威胁到他吕文德在川蜀地位的力量!
“不能再放任其坐大了!”吕文德在成都的府邸中来回踱步,眼中闪烁着贪婪和警惕的光芒,“此子鹰视狼顾,绝非久居人下之辈!如今其新遭重创,正是最虚弱的时候!若不趁此时机加以钳制,日后必成心腹大患!”
他立刻召来心腹幕僚和刘参议等人,密议对策。
“制置使明鉴!”一名幕僚进言,“凌岳虽胜,然必是惨胜,兵力钱粮定然匮乏。我军可趁其元气未复,以‘协防’、‘犒军’为名,派遣大军进入夔州地界,逐步接管城防,架空凌岳,徐徐图之!”
刘参议却有些犹豫:“大人,此举恐有不妥。凌岳刚立大功,于川蜀有屏藩之功,我军若强行进入,恐失人心,且其部下皆虎狼之辈,若激起兵变…”
“哼!什么虎狼之辈!不过是凭坚城利器和一时血勇!”吕文德不屑道,“如今其城破兵疲,有何可惧?难道要等他养好伤,羽翼丰满,再来反噬我等吗?”
最终,吕文德下定决心,要以势压人,巧取豪夺这份“胜利果实”。
他一方面草拟奏章,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临安,极力渲染四川军民在自己(吕文德)的英明领导下(顺便提了一句凌岳的“微末之功”),浴血奋战,终于击退蒙古大军,保全川蜀!为自己请功的同时,也试探朝廷对凌岳的态度。
另一方面,他则以四川制置使的名义,正式向夔州发出公文。公文先是盛赞凌岳“忠勇可嘉,力挫强敌”,然后笔锋一转,表示“恐鞑虏去而复返,为保万全,本制置使特遣雄锐军一万人,由都统制王夔率领,不日即将开赴夔州,协助布防,并犒劳三军”,并要求凌岳“做好迎接准备,一应粮草军需,皆需提前备妥”。
这分明是假借协防之名,行李代桃僵之实!一万“雄锐军”进入夔州,凌岳那点残兵如何能抗衡?届时谁是主,谁是客,就难说了。
公文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夔州总镇府。
凌岳看罢,只是冷冷一笑,将公文传示众人。
冉琎气得脸色发白:“无耻之尤!我等浴血奋战时,他在成都作壁上观!如今强敌暂退,他倒想来摘桃子!天下岂有这等道理!”
苏婉清也蹙眉道:“这一万大军前来,粮草军需却要我们负担,分明是想拖垮我们本就匮乏的储备!”
就连一向沉稳的凌一也分析道:“根据情报,吕文德所谓的‘雄锐军’,实为其麾下最能战的一部,派此军前来,其心叵测。”
凌岳手指敲着桌面,眼中寒光闪烁:“吕文德这是欺我新败,无力反抗啊。可惜,他打错了算盘。”
他确实兵力空虚,物资匮乏。但他有的东西,吕文德绝对想不到。
“回复吕制置使。”凌岳淡淡道,“就说夔州新遭兵燹,城垣残破,粮草奇缺,实无力接待上万天兵。且鞑虏虽退,小股游骑犹在,恐生变故。请制置使体谅下情,雄锐军暂驻川东为宜。若蒙不弃,我军愿提供部分‘缴获’之蒙古兵甲,以资川蜀防务。”
这回复,软中带硬,既点明了自己的困难,也暗示了“并非毫无还手之力”(能提供缴获兵甲),更以安全为由拒绝了对方大军入境。
同时,凌岳对凌八下令:“加强边境巡查,尤其是通往四川的各条要道。严密监控王夔所部的动向。他若敢强行入境…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一场来自“盟友”的危机,悄然降临。
数日后,一份相对清晰的情报分析报告摆在了凌岳的案头。
报告证实了之前的猜测:兀良合台的突然北撤,确实源于蒙古帝国最高权力的剧烈震荡——大汗忽必烈遇到了大麻烦!
其弟阿里不哥并未如历史上那般迅速败亡,反而在漠北和林得到了部分宗王和传统蒙古贵族的强力支持,实力大增。就在兀良合台猛攻夔州的关键时刻,阿里不哥突然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击,兵锋直指忽必烈经营多年的开平府(上都)一带,甚至一度威胁到大都(北京)的安全!
消息传来,忽必烈震怒且惊慌。开平和大都是他的统治核心,绝不容有失。南方的战事虽然重要,但相比于争夺汗位的内部战争,显然优先级要靠后。于是,一道道十万火急的命令被发出,要求兀必烈麾下最能打的几支精锐部队,包括兀良合台部、张柔部等,立刻停止南征,火速北返勤王!
兀良合台接到命令时,正值攻打夔州受挫,伤亡惨重却迟迟无法破城,本就焦头烂额。这道北返令对他而言,无异于一道赦令,但也让他极度不甘。可他深知忽必烈的性格和当前局势的严重性,不敢有丝毫耽搁,只能忍痛放弃即将到手的夔州,甚至来不及收拾营寨,便急匆匆地率主力北返。只留下了少量部队断后和收拢溃兵。
“原来如此…阿里不哥…真是天助我也!”凌岳看完报告,长舒一口气,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稍稍放松。这场突如其来的蒙古内乱,无疑给了他最宝贵的喘息之机。
但凌岳并未被喜悦冲昏头脑。他立刻召集核心人员,通报了这一重大情报。
“此乃天赐良机!”冉琎激动得手指发颤,“主公,我军正可趁此良机,全力休养生息,巩固根基!”
“不错。”凌岳点头,“但这机会不会太久。忽必烈雄才大略,阿里不哥恐非其对手。一旦其内部稳定,必然再次南顾。我们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变得比以往更强大!”
会议的基调就此定下:抓住战略窗口期,全力进行内部建设。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夔州血战击退兀良合台主力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周边区域,自然也传到了四川制置使吕文德的耳中。
一开始,吕文德是绝不相信的。兀良合台十万大军(实际兵力有所夸大),攻势正盛,怎么可能被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山神军”击退?他认定这是凌岳为了稳定军心放出的谣言,甚至可能是兀良合台的诱敌之计。
但随后,越来越多的细节和逃难的百姓证实了这一消息。尤其是当他派出的探马回报,确认蒙军大营已空,只留下满地狼藉和废弃的攻城器时,吕文德才不得不相信这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震惊之后,便是狂喜和深深的忌惮。
狂喜的是,困扰四川多年的北面威胁暂时解除,他吕文德甚至可以上书朝廷,将这份“功绩”大大渲染一番,算在自己头上(毕竟凌岳名义上还是“夔州路安抚使”,算是他的“下属”)。
忌惮的是,凌岳的实力远超他的想象!不仅能全歼赵汝暨,更能硬撼兀良合台主力并将其击退!这已是一股足以威胁到他吕文德在川蜀地位的力量!
“不能再放任其坐大了!”吕文德在成都的府邸中来回踱步,眼中闪烁着贪婪和警惕的光芒,“此子鹰视狼顾,绝非久居人下之辈!如今其新遭重创,正是最虚弱的时候!若不趁此时机加以钳制,日后必成心腹大患!”
他立刻召来心腹幕僚和刘参议等人,密议对策。
“制置使明鉴!”一名幕僚进言,“凌岳虽胜,然必是惨胜,兵力钱粮定然匮乏。我军可趁其元气未复,以‘协防’、‘犒军’为名,派遣大军进入夔州地界,逐步接管城防,架空凌岳,徐徐图之!”
刘参议却有些犹豫:“大人,此举恐有不妥。凌岳刚立大功,于川蜀有屏藩之功,我军若强行进入,恐失人心,且其部下皆虎狼之辈,若激起兵变…”
“哼!什么虎狼之辈!不过是凭坚城利器和一时血勇!”吕文德不屑道,“如今其城破兵疲,有何可惧?难道要等他养好伤,羽翼丰满,再来反噬我等吗?”
最终,吕文德下定决心,要以势压人,巧取豪夺这份“胜利果实”。
他一方面草拟奏章,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临安,极力渲染四川军民在自己(吕文德)的英明领导下(顺便提了一句凌岳的“微末之功”),浴血奋战,终于击退蒙古大军,保全川蜀!为自己请功的同时,也试探朝廷对凌岳的态度。
另一方面,他则以四川制置使的名义,正式向夔州发出公文。公文先是盛赞凌岳“忠勇可嘉,力挫强敌”,然后笔锋一转,表示“恐鞑虏去而复返,为保万全,本制置使特遣雄锐军一万人,由都统制王夔率领,不日即将开赴夔州,协助布防,并犒劳三军”,并要求凌岳“做好迎接准备,一应粮草军需,皆需提前备妥”。
这分明是假借协防之名,行李代桃僵之实!一万“雄锐军”进入夔州,凌岳那点残兵如何能抗衡?届时谁是主,谁是客,就难说了。
公文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夔州总镇府。
凌岳看罢,只是冷冷一笑,将公文传示众人。
冉琎气得脸色发白:“无耻之尤!我等浴血奋战时,他在成都作壁上观!如今强敌暂退,他倒想来摘桃子!天下岂有这等道理!”
苏婉清也蹙眉道:“这一万大军前来,粮草军需却要我们负担,分明是想拖垮我们本就匮乏的储备!”
就连一向沉稳的凌一也分析道:“根据情报,吕文德所谓的‘雄锐军’,实为其麾下最能战的一部,派此军前来,其心叵测。”
凌岳手指敲着桌面,眼中寒光闪烁:“吕文德这是欺我新败,无力反抗啊。可惜,他打错了算盘。”
他确实兵力空虚,物资匮乏。但他有的东西,吕文德绝对想不到。
“回复吕制置使。”凌岳淡淡道,“就说夔州新遭兵燹,城垣残破,粮草奇缺,实无力接待上万天兵。且鞑虏虽退,小股游骑犹在,恐生变故。请制置使体谅下情,雄锐军暂驻川东为宜。若蒙不弃,我军愿提供部分‘缴获’之蒙古兵甲,以资川蜀防务。”
这回复,软中带硬,既点明了自己的困难,也暗示了“并非毫无还手之力”(能提供缴获兵甲),更以安全为由拒绝了对方大军入境。
同时,凌岳对凌八下令:“加强边境巡查,尤其是通往四川的各条要道。严密监控王夔所部的动向。他若敢强行入境…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一场来自“盟友”的危机,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