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京华暗潮涌,蜀道锦书来-《时空霸主:从宋末开始打造全球帝》

  就在岳璃于江南深山探寻古道之时,临安城的政治暗流,也因为巴州方面撒下的火种而开始涌动起来。

  陈默等三人被临安府衙扣押,起初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如凌岳所料,贾似道第一时间下令严密封锁消息,并派亲信严加审讯,试图挖出背后的“主使”。

  然而,陈默等人牢记凌岳的指示,一口咬定自己是出于义愤,为川中浴血抗蒙的军民鸣不平,才冒死携带证据来临安告状,并无他人指使。审讯官员用尽手段,也未能撬开他们的嘴。

  与此同时,冉琎安排的后续手段开始发酵。“川中义士被扣押”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临安士林和民间传开,版本越发离奇,甚至有人说看到了血书,听到了义士在狱中的慷慨陈词。御史台几位素来以刚直闻名的言官,果然被惊动,开始上书质询此事,要求朝廷给出说法。

  更让贾似道头疼的是,王坚联络的那些蜀籍官员和清流的联名奏章,也适时地递到了枢密院和皇帝的案头。奏章中虽未直接指责贾似道,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史嵩之叛逃误国、勾结外番的愤怒,以及对吕文德大军逡巡不前、坐视川东危急的质疑,要求朝廷明正典刑,另选贤能,以安蜀中军民之心。

  这几股力量合流,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政治压力。贾似道虽然权倾朝野,但也并非一手遮天,他需要顾忌舆论,尤其是来自清流和蜀籍官员群体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史嵩之的行为如果真如奏章所说,那确实是一桩巨大的丑闻,一旦坐实,连他这位举荐者和庇护者也会脸上无光,甚至被政敌攻击。

  相府书房内,贾似道看着案头堆积的奏章和密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面前站着战战兢兢的史嵩之心腹(史嵩之本人还在荆州),以及几位幕僚。

  “蠢货!废物!”贾似道猛地将一份奏章摔在地上,“看看你们干的好事!临阵脱逃也就罢了,竟还留下如此多的把柄!如今闹得满城风雨,让本相如何收场?!”

  那心腹吓得噗通跪地:“相爷息怒!史大人他…他也是一时糊涂…都是那凌岳勾结刘整,以下犯上…”

  “闭嘴!”贾似道厉声打断,“现在说这些还有何用?那些西方番人又是怎么回事?还有鞑子那边…史嵩之到底瞒着本相做了多少好事?!”

  幕僚中一人小心翼翼道:“相爷,如今看来,史大人之事恐难回护。为今之计,当断则断。不如…顺势而为,严查史嵩之之罪,以示相爷公正无私。至于吕元帅那边,可令其暂缓进军,观望局势,或可将功折罪…”

  另一人补充道:“还有狱中那几人,久押不成,亦恐生变。不若稍作惩戒,逐出临安了事。如此,既可平息物议,亦可敲打史嵩之,更可…看看那巴州凌岳,究竟是真忠臣,还是假义士。”

  贾似道眯着眼睛,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幕僚的话说到了他心坎里。牺牲一个史嵩之,保住自己的清誉和权位,无疑是目前最划算的选择。至于凌岳…若他真能挡住鞑子,或许…暂时留着这颗棋子,也未尝不可。

  “也罢。”贾似道终于开口,语气冰冷,“拟旨:着有司严查史嵩之临阵脱逃、贪渎枉法一案,查明后即刻锁拿进京问罪!另,谕令吕文德,巴东之事,暂以稳守为上,未有明令,不得擅起刀兵!”

  他顿了顿,又道:“狱中那几人…哼,煽风点火,扰乱视听,杖责二十,逐出临安,永不允其再入!”

  这道命令很快被执行。史嵩之被正式立案调查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开。虽然调查过程可能漫长,但其政治生命已然终结。吕文德接到命令,虽然不满,却也松了口气,正好借坡下驴,将大军进一步后撤休整,彻底停下了西进的脚步。

  陈默等人挨了二十杀威棒,被打得皮开肉绽,然后被扔出了临安城。虽受了皮肉之苦,但终究保住了性命,完成了任务。

  消息通过秘密渠道传回巴州时,凌岳正在校场观摩新兵操练。虽然身体依旧虚弱,但他坚持每日出来走动,提振士气。

  冉琎快步走来,抑制不住脸上的喜色,低声禀报了临安的变故。

  凌岳听完,脸上并未露出过多喜色,只是微微颔首:“贾似道果然做了最符合他利益的选择。史嵩之倒了,吕文德退了,东线之危,暂解。”

  他抬头望向北方,合丹大营的方向:“如今,只剩下这位蒙古王爷了。”

  压力骤减,但凌岳并未感到轻松。合丹才是心腹大患,而且其与圣殿骑士团的勾结,让他始终心存警惕。那个被俘的萨满学徒所说的“等待新的圣石”,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

  “主公,是否要趁势…”冉琎做了个主动出击的手势。

  凌岳摇摇头:“我军新挫,元气未复,固守为上。合丹不动,我不动。继续加固城防,加快新兵训练和军械生产。尤其是火药和‘雷火’的改进,不能松懈。”

  “另外,”他沉吟道,“派人密切关注合丹大营的一切动向,尤其是是否有西方面孔出现,或者有特殊物资运抵。我要知道,他们所谓的‘新圣石’,到底什么时候到。”

  “是!”冉琎领命而去。

  凌岳又在校场上站了一会儿,看着那些虽然稚嫩却练得满头大汗的新兵,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这些都是未来的种子,巴州的希望。他必须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时间。

  回到帅府,他再次拿出岳璃从江南送回的、关于墨家峪和所需灵材的信件和图样,仔细研读起来。首阳山铜精、雷击木心、千年寒玉髓、源石…每一样都虚无缥缈。

  但他并未放弃。他下令让冉琎动用一切可能的情报网和商业渠道,在全国范围内秘密打探这些灵材的消息,悬以重赏。同时,他也开始思考,能否利用“山海界”或者现有的技术,找到一些替代品,或者至少先尝试理解、复原部分墨家峪带回的机关图谱。

  日子在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下一天天过去。巴州城如同一个巨大的工坊和兵营,在沉默中积蓄着力量。城外的合丹大营也异常安静,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直到半个月后,一匹来自重庆府的快马,再次带来了王坚的密信。

  信中的内容,让凌岳的眉头再次紧锁。

  王坚在信中说,他安排在蒙古境内的细作冒死传回消息:有一支规模不小的驼队,约半月前从西域方向进入了河西走廊,正在向东而来。驼队护卫极其严密,疑似有西方人参与,其运送的物品被严密包裹,但有传言称,其中可能有合丹急需的“重要货物”…

  王坚判断,这很可能就是合丹等待的“新圣石”!预计其最快一个多月后,便能抵达合丹大营!

  与此同时,派往合丹大营方向的“夜不收”也回报:蒙古军近日活动加剧,似乎在加固营垒,储备攻城器械,有种蠢蠢欲动的迹象。而且,营中那些受伤的萨满,似乎也开始重新活动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

  新的圣石即将到位,合丹显然在准备发动新一轮的、可能更可怕的进攻!

  凌岳放下信件,走到窗边,望向北方。天空阴沉,仿佛有无形的压力正在汇聚。

  “终于…要来了吗?”他低声自语,手指缓缓握紧。

  这一次,没有了邪术初现时的猝不及防,但压力却更加巨大。巴州,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