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琎乘坐的小舟沿江西下,两岸群山层峦叠嶂,猿啼凄厉,江风凛冽刺骨。他虽是一介文士,但久在凌岳麾下处理繁杂事务,跋涉奔波早已习惯,眉宇间虽带疲惫,眼神却始终保持着冷静与警惕。怀中那份沉甸甸的奏章和证据,以及凌岳面授机宜的话语,是他此行的全部依仗。
数日后,小舟抵达归州地界。江面上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巡逻的宋军艨艟战舰明显增多,盘查也变得异常严厉。冉琎亮明身份,自称是川东宣慰使司参军(凌岳临时给他的头衔),奉凌岳将军之命,有要事求见荆湖制置使吕文德大人。
经过层层通报和近乎羞辱性的搜身检查,冉琎终于被带到了停泊在归州码头、作为吕文德行辕的巨大楼船之上。
楼船大厅内,甲胄鲜明的卫士持戈肃立,气氛压抑。吕文德端坐主位,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史嵩之则坐在左下首,看到冉琎进来,眼中立刻射出怨毒而得意的光芒,仿佛在看一个自投罗网的死人。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史嵩之下手,还坐着一位身穿深色长袍、金发碧眼、面容隐藏在兜帽阴影下的男子,他气息内敛,却给人一种极不舒服的压迫感。冉琎心中凛然,此人想必就是西方势力的代表了。
“下官冉琎,参见制置使大人!”冉琎不卑不亢地行礼。
“冉琎?”吕文德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几分威严,“凌岳派你来,所为何事?若是乞降,尚可斟酌;若是狡辩,休怪本官军法无情!”
史嵩之立刻尖声道:“大人!此乃凌岳心腹幕僚,巧舌如簧,最善颠倒是非!切不可听其胡言!”
那黑袍西方人也发出低沉的笑声,用生硬的汉语道:“失败者,总喜欢,用言语,拖延时间。”
冉琎并未理会二人的挑衅,只是对吕文德道:“大人明鉴。下官此来,非为乞降,更非狡辩,实为大人清誉、为荆湖安危、更为大宋江山社稷,冒死前来陈说利害!并呈上我主凌将军奏章及部分证据,请大人御览!”
说着,他取出精心准备的文书,由亲兵转呈给吕文德。
吕文德狐疑地接过,慢慢翻阅。奏章中,凌岳以极其恳切又不失刚硬的语气,详细陈述了自赴任以来的抗蒙经过,强调了巴州作为川东门户的重要性,痛陈史嵩之夔州临阵脱逃、弃城失地、构陷同僚之罪,并附上了一些军中将校的证词(部分)以及史嵩之仓皇逃离时丢弃的部分印信物品为证。同时,奏章也委婉地指出,朝廷听信一面之词便兴兵讨伐,实乃亲者痛仇者快之举,若川东有失,蒙古铁骑顺江东下,荆湖亦难保全!最后,奏章暗示,川蜀将士一心抗蒙,若被逼太甚,恐生不忍言之变。
吕文德看着看着,眉头越皱越紧。凌岳的奏章写得有理有据有节,尤其是关于史嵩之脱逃和蒙古威胁的部分,与他了解到的一些情况隐隐吻合。他不由得瞥了史嵩之一眼。
史嵩之被看得有些发毛,急忙叫道:“大人!此乃凌岳污蔑之词!他杀我属官,夺我州府,自然能伪造证据!您切不可信啊!”
那黑袍西方人忽然阴恻恻地开口:“吕大人,东方有句谚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汗(合丹)的军队,或许很乐意,看到宋人,内斗不休。”这话看似劝告,实为威胁和挑拨。
冉琎立刻抓住机会,朗声道:“这位…番邦先生所言极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然则,当前之大害,非我主凌将军,乃北方蒙古也!我主与刘整将军合兵数万,据巴州险要,上下用命,更有…天雷相助(他故意顿了顿),方能暂阻合丹兵锋。大人此时若挥师相逼,岂非自毁长城,将巴州乃至川东拱手让于蒙古?届时,大人即便擒杀我主,又如何向朝廷、向天下解释这丧师失地之罪?!贾相爷恐怕也担不起这千古骂名吧?”
他话锋一转,指向那黑袍人:“反倒是某些来历不明、包藏祸心之徒,蛊惑史嵩之这等败类,潜入大人军中,妄图搅乱我大宋内部,其心可诛!大人乃朝廷重臣,荆湖支柱,岂可被此等宵小利用,行那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这番话掷地有声,既点明了利害关系,又将矛头直指西方势力和史嵩之。厅内众将闻言,不少人都露出思索之色,看向史嵩之和那黑袍人的目光也带上了疑虑。
吕文德脸色变幻不定。冉琎的话句句戳在他的顾虑上——怕损失兵力,怕丢失疆土担责任,怕被贾似道怪罪,也隐隐对史嵩之和这些西方人心存警惕。
史嵩之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冉琎大骂:“血口喷人!你这凌岳走狗!大人,快将他拿下!”
黑袍人也冷哼一声,身上散发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冰冷气息。
冉琎毫无惧色,昂首道:“下官所言,是真是假,大人明察秋毫,自有公断!我主一片赤诚,只为抗蒙保境!若大人一意孤行,非要自相残杀,那我巴州数万军民,也唯有玉石俱焚,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只是不知,等到合丹铁骑踏破荆湖之时,今日在座诸位,又有几人能逃脱干系?!”
说完,他深深一揖,不再多言。
大厅内一片死寂,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吕文德身上。
吕文德额角渗出细汗,内心挣扎无比。打,损失惨重,还可能让蒙古得利;不打,无法向朝廷和贾似道交代,而且史嵩之和西方人提供的“帮助”也确实诱人…
良久,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声音干涩地道:“冉参军,一路辛苦。你所言之事,关系重大,本官需…需仔细斟酌。你暂且下去休息,没有本官命令,不得离开舱室半步!”
这软禁,但也意味着吕文德确实动摇了,需要时间权衡。
冉琎心中稍稍一松,知道第一步目的已经达到,拱手道:“下官遵命。”
他被带下去后,史嵩之立刻跳起来:“大人!岂可听信…”
“够了!”吕文德烦躁地打断他,“本官自有主张!你们都退下!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准打扰!”
史嵩之和黑袍人对视一眼,只得悻悻退下。
吕文德独自一人留在厅内,对着凌岳的奏章和冉琎的话语,陷入了长久的沉思。楼船随着江水轻轻摇晃,仿佛他此刻摇摆不定的心。
而就在吕文德犹豫不决之时,巴州方向的凌岳,却接到了来自合丹大营的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消息。
一名合丹的信使,手持白旗,竟然来到了巴州城下,要求面见凌岳!
凌岳闻报,心中惊疑不定。合丹想干什么?劝降?缓兵之计?还是…别的什么?
他下令放信使入城。
信使带来了一封合丹的亲笔信(由通译翻译)。信中的内容,让凌岳和所有听闻的将领都大吃一惊!
合丹在信中并未提及劝降,反而以一种近乎平等的语气,对凌岳之前的战斗表示了一定的“敬意”(蒙古人尊重强者)。然后,他话锋一转,提到了一个惊人的提议:他愿意与凌岳暂时休战,甚至可以考虑让出米仓道部分区域,条件是,凌岳必须放开东路,允许他的一支“偏师”(约万人)借道巴州地界,“追剿一股流窜的叛匪”!
这借口拙劣得可笑!谁都知道,巴州以东是吕文德的大军!合丹这分明是想祸水东引,或者坐山观虎斗!
“狂妄!”、“荒谬!”、“鞑子没安好心!”众将纷纷怒斥。
凌岳却盯着那封信,陷入了沉思。合丹这个提议,看似荒唐,却透露出几个信息:其一,他确实被刘整和岳璃打疼了,短期内不愿再强攻巴州;其二,他对吕文德的大军也有所忌惮,甚至可能乐见宋军内讧;其三,他可能也想试探凌岳的态度。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是一个…或许可以利用的机会?
凌岳没有立刻回复合丹的信使,而是让他先在驿馆住下。
夜幕降临,巴山夜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棂。凌岳独自站在地图前,目光在代表合丹、吕文德和自己的三股力量之间来回逡巡。
前有狼,后有虎。
而此刻,狼似乎想和虎先打一架?
这混乱的局势,如同一盘死棋,却又在绝境中,透出了一丝诡异而危险的活络。
下一步,该怎么走?
数日后,小舟抵达归州地界。江面上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巡逻的宋军艨艟战舰明显增多,盘查也变得异常严厉。冉琎亮明身份,自称是川东宣慰使司参军(凌岳临时给他的头衔),奉凌岳将军之命,有要事求见荆湖制置使吕文德大人。
经过层层通报和近乎羞辱性的搜身检查,冉琎终于被带到了停泊在归州码头、作为吕文德行辕的巨大楼船之上。
楼船大厅内,甲胄鲜明的卫士持戈肃立,气氛压抑。吕文德端坐主位,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史嵩之则坐在左下首,看到冉琎进来,眼中立刻射出怨毒而得意的光芒,仿佛在看一个自投罗网的死人。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史嵩之下手,还坐着一位身穿深色长袍、金发碧眼、面容隐藏在兜帽阴影下的男子,他气息内敛,却给人一种极不舒服的压迫感。冉琎心中凛然,此人想必就是西方势力的代表了。
“下官冉琎,参见制置使大人!”冉琎不卑不亢地行礼。
“冉琎?”吕文德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几分威严,“凌岳派你来,所为何事?若是乞降,尚可斟酌;若是狡辩,休怪本官军法无情!”
史嵩之立刻尖声道:“大人!此乃凌岳心腹幕僚,巧舌如簧,最善颠倒是非!切不可听其胡言!”
那黑袍西方人也发出低沉的笑声,用生硬的汉语道:“失败者,总喜欢,用言语,拖延时间。”
冉琎并未理会二人的挑衅,只是对吕文德道:“大人明鉴。下官此来,非为乞降,更非狡辩,实为大人清誉、为荆湖安危、更为大宋江山社稷,冒死前来陈说利害!并呈上我主凌将军奏章及部分证据,请大人御览!”
说着,他取出精心准备的文书,由亲兵转呈给吕文德。
吕文德狐疑地接过,慢慢翻阅。奏章中,凌岳以极其恳切又不失刚硬的语气,详细陈述了自赴任以来的抗蒙经过,强调了巴州作为川东门户的重要性,痛陈史嵩之夔州临阵脱逃、弃城失地、构陷同僚之罪,并附上了一些军中将校的证词(部分)以及史嵩之仓皇逃离时丢弃的部分印信物品为证。同时,奏章也委婉地指出,朝廷听信一面之词便兴兵讨伐,实乃亲者痛仇者快之举,若川东有失,蒙古铁骑顺江东下,荆湖亦难保全!最后,奏章暗示,川蜀将士一心抗蒙,若被逼太甚,恐生不忍言之变。
吕文德看着看着,眉头越皱越紧。凌岳的奏章写得有理有据有节,尤其是关于史嵩之脱逃和蒙古威胁的部分,与他了解到的一些情况隐隐吻合。他不由得瞥了史嵩之一眼。
史嵩之被看得有些发毛,急忙叫道:“大人!此乃凌岳污蔑之词!他杀我属官,夺我州府,自然能伪造证据!您切不可信啊!”
那黑袍西方人忽然阴恻恻地开口:“吕大人,东方有句谚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汗(合丹)的军队,或许很乐意,看到宋人,内斗不休。”这话看似劝告,实为威胁和挑拨。
冉琎立刻抓住机会,朗声道:“这位…番邦先生所言极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然则,当前之大害,非我主凌将军,乃北方蒙古也!我主与刘整将军合兵数万,据巴州险要,上下用命,更有…天雷相助(他故意顿了顿),方能暂阻合丹兵锋。大人此时若挥师相逼,岂非自毁长城,将巴州乃至川东拱手让于蒙古?届时,大人即便擒杀我主,又如何向朝廷、向天下解释这丧师失地之罪?!贾相爷恐怕也担不起这千古骂名吧?”
他话锋一转,指向那黑袍人:“反倒是某些来历不明、包藏祸心之徒,蛊惑史嵩之这等败类,潜入大人军中,妄图搅乱我大宋内部,其心可诛!大人乃朝廷重臣,荆湖支柱,岂可被此等宵小利用,行那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这番话掷地有声,既点明了利害关系,又将矛头直指西方势力和史嵩之。厅内众将闻言,不少人都露出思索之色,看向史嵩之和那黑袍人的目光也带上了疑虑。
吕文德脸色变幻不定。冉琎的话句句戳在他的顾虑上——怕损失兵力,怕丢失疆土担责任,怕被贾似道怪罪,也隐隐对史嵩之和这些西方人心存警惕。
史嵩之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冉琎大骂:“血口喷人!你这凌岳走狗!大人,快将他拿下!”
黑袍人也冷哼一声,身上散发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冰冷气息。
冉琎毫无惧色,昂首道:“下官所言,是真是假,大人明察秋毫,自有公断!我主一片赤诚,只为抗蒙保境!若大人一意孤行,非要自相残杀,那我巴州数万军民,也唯有玉石俱焚,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只是不知,等到合丹铁骑踏破荆湖之时,今日在座诸位,又有几人能逃脱干系?!”
说完,他深深一揖,不再多言。
大厅内一片死寂,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吕文德身上。
吕文德额角渗出细汗,内心挣扎无比。打,损失惨重,还可能让蒙古得利;不打,无法向朝廷和贾似道交代,而且史嵩之和西方人提供的“帮助”也确实诱人…
良久,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声音干涩地道:“冉参军,一路辛苦。你所言之事,关系重大,本官需…需仔细斟酌。你暂且下去休息,没有本官命令,不得离开舱室半步!”
这软禁,但也意味着吕文德确实动摇了,需要时间权衡。
冉琎心中稍稍一松,知道第一步目的已经达到,拱手道:“下官遵命。”
他被带下去后,史嵩之立刻跳起来:“大人!岂可听信…”
“够了!”吕文德烦躁地打断他,“本官自有主张!你们都退下!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准打扰!”
史嵩之和黑袍人对视一眼,只得悻悻退下。
吕文德独自一人留在厅内,对着凌岳的奏章和冉琎的话语,陷入了长久的沉思。楼船随着江水轻轻摇晃,仿佛他此刻摇摆不定的心。
而就在吕文德犹豫不决之时,巴州方向的凌岳,却接到了来自合丹大营的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消息。
一名合丹的信使,手持白旗,竟然来到了巴州城下,要求面见凌岳!
凌岳闻报,心中惊疑不定。合丹想干什么?劝降?缓兵之计?还是…别的什么?
他下令放信使入城。
信使带来了一封合丹的亲笔信(由通译翻译)。信中的内容,让凌岳和所有听闻的将领都大吃一惊!
合丹在信中并未提及劝降,反而以一种近乎平等的语气,对凌岳之前的战斗表示了一定的“敬意”(蒙古人尊重强者)。然后,他话锋一转,提到了一个惊人的提议:他愿意与凌岳暂时休战,甚至可以考虑让出米仓道部分区域,条件是,凌岳必须放开东路,允许他的一支“偏师”(约万人)借道巴州地界,“追剿一股流窜的叛匪”!
这借口拙劣得可笑!谁都知道,巴州以东是吕文德的大军!合丹这分明是想祸水东引,或者坐山观虎斗!
“狂妄!”、“荒谬!”、“鞑子没安好心!”众将纷纷怒斥。
凌岳却盯着那封信,陷入了沉思。合丹这个提议,看似荒唐,却透露出几个信息:其一,他确实被刘整和岳璃打疼了,短期内不愿再强攻巴州;其二,他对吕文德的大军也有所忌惮,甚至可能乐见宋军内讧;其三,他可能也想试探凌岳的态度。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是一个…或许可以利用的机会?
凌岳没有立刻回复合丹的信使,而是让他先在驿馆住下。
夜幕降临,巴山夜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棂。凌岳独自站在地图前,目光在代表合丹、吕文德和自己的三股力量之间来回逡巡。
前有狼,后有虎。
而此刻,狼似乎想和虎先打一架?
这混乱的局势,如同一盘死棋,却又在绝境中,透出了一丝诡异而危险的活络。
下一步,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