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粮帛动心,暗流再起-《时空霸主:从宋末开始打造全球帝》

  就在岳璃于险恶裂谷边艰难求生、寻找希望的同时,钓鱼城本部,凌岳面临的则是另一种形式的考验——人心的贪婪与政治的博弈。

  渝州忠义军裨将王立返回后,定然将钓鱼城的“虚弱”与“价值”添油加醋地汇报给了其主张钰。果然,没过几天,又一队打着“忠义军”旗号的人马来到了钓鱼城外。

  这一次,来的不再是几十人的探马,而是足足两百人的“劳军”队伍!由王立亲自带队,押运着二十辆大车,车上盖着苦布,看起来沉甸甸的。

  “凌将军!别来无恙啊!”王立这次的笑容显得真诚了许多,但眼底的精明算计却丝毫未减,“我家张大王听闻将军此处艰难,心中实在过意不去,特命在下送来粮米五百石,盐二十担,布帛百匹,以示慰劳!还请将军笑纳!”

  五百石粮食!二十担盐!百匹布!这对于正处于恢复期、物资匮乏的钓鱼城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营地的士兵和百姓听到这个消息,都忍不住骚动起来,眼中流露出渴望。

  凌岳心中冷笑。张钰倒是好大手笔,也打得好算盘!这分明是以“劳军”为名,行“贿赂”和“试探”之实。如果收了,就等于承了张钰的情,默认了他的“老大”地位,以后恐怕就要受其掣肘,甚至被慢慢渗透。如果不收,不仅会寒了下面渴望物资的人心,也可能立刻激怒张钰,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张珏和苏婉清都面露忧色,看向凌岳。这是一个阳谋。

  凌岳脸上却露出惊喜和感激的笑容:“张大王如此厚爱,凌某与全军将士,感激不尽!王将军一路辛苦,快请入营歇息!”他竟毫不犹豫地命令打开营门,接收了这批物资。

  王立见状,脸上笑容更盛,心中鄙夷:果然,一看到粮食就软了!看来之前不过是强装硬气罢了。

  物资入库,自然引发了军民的一片欢呼,对渝州“张大王”的印象也瞬间好了许多。凌岳则设下简单的宴席,招待王立及其手下军官。

  席间,王立几杯酒下肚,开始有意无意地透露:“凌将军,不瞒您说,如今这四川地面,乱得很呐。朝廷远在天边,旨意难通。蒙古鞑子虽退,但虎视眈眈。各地豪强并起,互相倾轧…若无强援,单凭一城一地,难啊!”

  他凑近一些,压低声音:“我家张大王,最是爱惜英雄。以将军之才,若能与我忠义军携手,共保川东。将来…呵呵,这四川是谁人的天下,还未可知呢!总比将军在此苦苦支撑,看朝廷脸色要强得多吧?”

  图穷匕见。这是赤裸裸的招揽和诱惑,许以共同割据的前景。

  凌岳故作沉吟,面露难色:“张大王美意,凌某心领。只是…我等毕竟是宋臣,守土抗虏乃本分。且军中将士来源不一,还需时间整饬…此事关乎重大,请容凌某细细思量,并与部下商议后再回复张大王,如何?”

  他再次采用了拖字诀,既不立刻答应,也不明确拒绝,给自己争取时间。

  王立似乎早料到如此,也不紧逼,笑道:“应当的,应当的!如此大事,自当慎重。那王某就在营中叨扰几日,等待将军佳音?”他这是要留下做人质兼监工,督促凌岳尽快做决定。

  凌岳心中暗骂,面上却笑道:“王将军尽管住下,让我等一尽地主之谊。”

  宴会散去,凌岳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主公,这张钰步步紧逼,如何是好?”苏婉清焦急道,“收了他的粮,若再不归附,恐其翻脸。且那王立留在营中,必会四处打探,迟早看出我们的虚实和…那些不一样的地方(指仿真人、管理制度等)。”

  张珏也皱眉道:“归附绝不可行!张鼠辈(他对张钰的蔑称)绝非成事之人,且其军纪败坏,与之同流,必失民心,自毁长城!”

  “我知道。”凌岳冷静道,“粮,收了就收了,正好解我们燃眉之急。至于归附…哼,他想得美。王立想留下探听虚实,那就让他看,不过,是让他看我想让他看的。”

  他立刻下达一系列命令:

  严密“保护”王立及其亲随,限制其活动范围,只能参观规定区域(如普通军营、部分修复工地),严禁其接近军工坊、核心仓库、以及仿真人军官经常活动的区域。

  安排人手,故意在王立可能听到的地方,“私下”议论军粮如何紧张、伤员如何众多、军械如何不足、对前途如何迷茫等话题,进一步强化“虚弱”的假象。

  加快与李家坳的物资转运和人员迁移,但要避开王立的耳目,或者伪装成普通的难民流动。

  催促岳璃那边,尽快有明确的结果。能源,是破局的关键!

  然而,外部压力暂时应对了过去,内部的暗流却因这批意外到来的“厚礼”而再次涌动起来。

  五百石粮食、二十担盐、百匹布帛!这笔巨大的财富,如何分配,成了考验凌岳和苏婉清管理能力和公正性的试金石。

  尽管苏婉清制定了极其详细的分配方案,力求绝对公平,按需分配(优先伤员、劳力、困难户),但人性之贪欲总是难以满足。

  一些原合州军的军官看到堆积如山的粮帛,想到之前吃的苦,难免觉得“这是咱们用命换来的,合该多分点”。

  而一些夔州军底层士兵则觉得“要不是我们来救,他们早完了,我们才该拿大头”。

  甚至有人开始暗中议论:“听说那渝州张大王兵马强壮,粮草充足…若是归附了他,是不是以后就再也不愁吃穿了?”“跟着凌将军虽然也不错,但毕竟前途未卜,还要受朝廷猜忌…”

  这种论调虽然微弱,却极具腐蚀性。张钰用最简单的粮帛,就在凌岳艰难的营地里,种下了分裂和诱惑的种子。

  凌岳察觉到了这种苗头,心中警铃大作。他深知,思想上的防线一旦被打开缺口,比军事上的失败更可怕。

  他再次秘密召见了凌一和负责军纪的仿真人军官。

  “加强舆论监控。对于那些散布投降言论、动摇军心、挑拨离间者,第一次警告,第二次…严惩不贷!”

  “同时,让各级军官、还有张将军,多与士卒沟通,阐明利害。我们要走的是一条自力更生、抗虏保民的长远之路,绝非寄人篱下、与匪类同流所能比拟!”

  内部的思想整顿,悄然变得更加严格。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粮食与布帛的阴影下,再次展开。

  凌岳站在了望台上,看着营地中因获得粮食而暂时焕发的生机,又感受到那潜藏其下的暗流,心情无比复杂。前路漫漫,内有隐忧,外有强敌,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他现在无比期盼岳璃能尽快带回好消息。只有实实在在的力量提升,才能粉碎所有的阴谋和幻想,真正凝聚人心,走出这片困局。他望向东南方,目光仿佛要穿透重重山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