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战后喘息与科技整合-《时空霸主:从宋末开始打造全球帝》

  达州解围,刘整暂时退兵,四川同盟再次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然而,无论是凌岳还是王坚,都深知这平静只是暴风雨前的间歇。阿术麾下的蒙古主力,如同蛰伏的巨兽,随时可能发出雷霆一击。

  战后,同盟内部弥漫着一种既庆幸又焦虑的复杂情绪。庆幸的是再次挫败了敌人的进攻,焦虑的是未来那场注定更加惨烈的决战。

  凌岳立刻着手进行战后总结和整顿。

  首先是对功勋将士的褒奖和抚恤。岳璃及“疾风”营将士得到重赏,阵亡者厚恤其家,伤者精心救治。此举再次明确了有功必赏的规矩,稳定了军心。

  其次是军事调整。岳璃部撤回夔州休整补充,但达州等前沿地区的防务并未放松,反而趁机加固城防,增修堡垒,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要将边境变成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再次是内部整合。借着胜利的威望,凌岳进一步强化了对同盟各州的控制,将之前一些阳奉阴违的官员或调离或撤换,确保了政令军令的畅通。同时加大肃反力度,又揪出了一批与蒙古暗中勾结的蛀虫,毫不留情地公开处置,以儆效尤。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科技和生产的恢复。达州之战暴露出的问题依然存在:精锐部队装备尚可,但普通部队的武器供应、尤其是箭矢消耗巨大;后勤补给线漫长而脆弱;核心军工产能因能源和原料问题依旧低下。

  尼古拉的出现,虽然带来了一些新思路,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凌岳意识到,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科技整合”。

  他召集了以克隆人工程师为核心,包括尼古拉和本土优秀工匠在内的技术团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抛开不切实际的幻想,立足于现有条件,整合中西技术,设计制造一批“简单、可靠、易量产、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装备和工具。

  于是,一系列“土洋结合”的产品开始涌现:

  基于尼古拉提供的扭力弹簧理念和本地材料,设计出了更省力、射程更远的重型脚踏弩,用于城防。

  改进了火药配方,在威力、安定性和原料获取难度之间寻找平衡,推出了新的“标准军用火药”。

  利用简易机床和手工打磨,集中生产“元勋”步枪的核心部件——枪机和膛线管,而将木托、护圈等非关键部件下放给普通工匠制作,提高了效率。

  甚至参考尼古拉带来的欧洲板甲草图,结合本地锻造技术,尝试制作简化版的胸甲和头盔,优先装备精锐突击队。

  凌岳还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小范围、有控制地推广一些最简单的农业和医疗技术,如新式犁具、堆肥方法、伤口清创消毒流程等,以求实实在在提高粮食产量和士兵的生存率,巩固统治基础。

  这些措施谈不上惊天动地,却扎扎实实地一点点提升着夔州及其同盟的综合实力。这是一种在困境中的务实进化,是为了应对最终决战而进行的艰苦积累。

  与此同时,凌岳并未放松对那来自星海的威胁的警惕。能源矩阵的废墟被严格封锁,所有关于“探针”和异常信号的研究都在绝密状态下进行。那台柴油发电机依旧在深山中低声轰鸣,支撑着最核心的研发和医疗,但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无线电技术成为了重点发展对象。凌岳希望能在决战到来前,实现与主要前沿要塞、甚至与王坚之间更稳定、更远程的通讯。这或许是他们在技术上唯一能对蒙古保持绝对优势的领域。

  战后喘息的时间总是短暂。就在凌岳忙于内政科技整合之时,凌八再次带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阿术的主力大军已经结束休整,开始向西移动,大量的船只正在汉水集结。而来自北方的侦察也显示,关中的蒙古军活动频繁。

  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再次笼罩四川。所有人都明白,决定命运的一战,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