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使者几乎同时抵达合州与夔州,显示出这位蒙古大汗对四川局势的精准把握和志在必得的决心。
前往合州的使者阵容庞大,携带了忽必烈亲自签署的诏书和厚礼,态度也相对客气。使者盛赞王坚的军事才能和忠勇,表示忽必烈大汗求贤若渴,若王坚愿“顺应天命,归附大元”,必以王爵相待,合州军民皆可享高官厚禄,永镇川中。使者甚至暗示,若王坚应允,忽必烈可默许其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而派往夔州的使者,则显得更加低调和神秘。使者并非蒙古高官,而是一位汉人儒生打扮的中年文士,名叫郝经,此人乃是忽必烈帐下重要的汉人谋士之一,以能言善辩、熟知汉地情况着称。他并未携带大量财物,只带了忽必烈的一封亲笔信。
凌岳在总镇府接见了郝经。郝经举止从容,言辞恳切,与想象中凶神恶煞的蒙古使者截然不同。
“凌将军少年英雄,以雷霆之势扫平内乱,屡挫我大元兵锋,大汗闻之,亦深为叹服。”郝经开门见山,并未回避之前的冲突,“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宋室昏聩,贾似道专权,忠良遭忌,气数已尽。我大汗忽必烈,天命所归,雄才大略,仰慕中华文化,欲混一四海,再造太平。将军乃当世豪杰,岂愿明珠暗投,为这垂死之朝殉葬?”
他呈上忽必烈的亲笔信。信中,忽必烈同样许以高官厚禄(许以四川行省平章政事之职,相当于一方诸侯),并承诺:“若将军来归,夔州一切照旧,卿所部兵马器械,皆由卿自辖,朕绝不干涉。但使川蜀安宁,共御…南方之乱(指南宋其他势力)即可。”
条件不可谓不优厚,几乎等于承认了凌岳在四川的既得利益和独立地位,只要求他名义上归顺,并调转枪口。
凌岳看完信,面色平静,心中却波澜起伏。忽必烈的手段确实高明,软硬兼施,极富诱惑力。若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乱世军阀,或许真的会心动。
但他不是。他来自未来,深知历史的走向,也更清楚忽必烈和蒙古帝国统治的本质。一时的妥协换不来长治久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何况他身负山海界之秘,志在打造一个全新的全球帝国,岂能屈居人下?
然而,直接拒绝,必然招致忽必烈的全力报复。如今蒙古帝国统一,实力远胜从前,一旦大军压境,刚刚有所起色的夔州和脆弱的抗虏同盟,能否抵挡得住?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不仅关乎他个人的生死,更关乎整个势力的存亡,乃至华夏文明的命运。
“郝先生所言,似有道理。”凌岳缓缓开口,并未立刻表态,“然岳乃宋人,食宋禄,忠宋事。且我麾下将士,多为抗虏而聚,若骤然易帜,恐人心不服。大汗美意,岳心领了。然此事关乎重大,需与麾下及同盟诸公细细商议,非一日可决。”
他采用了拖字诀,既未答应,也未明确拒绝,为自己争取思考和时间。
郝经似乎料到如此,也不强逼,微笑道:“如此大事,自当慎重。在下可在夔州盘桓数日,静候将军佳音。只是大汗耐心有限,望将军早做决断,莫要自误。”
送走郝经,凌岳立刻召集所有核心成员,并派人火速请王坚派心腹前来(以免引人注目),共同商议这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
总镇府内,气氛空前凝重。每个人都清楚,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是战?是和?何去何从?
前往合州的使者阵容庞大,携带了忽必烈亲自签署的诏书和厚礼,态度也相对客气。使者盛赞王坚的军事才能和忠勇,表示忽必烈大汗求贤若渴,若王坚愿“顺应天命,归附大元”,必以王爵相待,合州军民皆可享高官厚禄,永镇川中。使者甚至暗示,若王坚应允,忽必烈可默许其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而派往夔州的使者,则显得更加低调和神秘。使者并非蒙古高官,而是一位汉人儒生打扮的中年文士,名叫郝经,此人乃是忽必烈帐下重要的汉人谋士之一,以能言善辩、熟知汉地情况着称。他并未携带大量财物,只带了忽必烈的一封亲笔信。
凌岳在总镇府接见了郝经。郝经举止从容,言辞恳切,与想象中凶神恶煞的蒙古使者截然不同。
“凌将军少年英雄,以雷霆之势扫平内乱,屡挫我大元兵锋,大汗闻之,亦深为叹服。”郝经开门见山,并未回避之前的冲突,“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宋室昏聩,贾似道专权,忠良遭忌,气数已尽。我大汗忽必烈,天命所归,雄才大略,仰慕中华文化,欲混一四海,再造太平。将军乃当世豪杰,岂愿明珠暗投,为这垂死之朝殉葬?”
他呈上忽必烈的亲笔信。信中,忽必烈同样许以高官厚禄(许以四川行省平章政事之职,相当于一方诸侯),并承诺:“若将军来归,夔州一切照旧,卿所部兵马器械,皆由卿自辖,朕绝不干涉。但使川蜀安宁,共御…南方之乱(指南宋其他势力)即可。”
条件不可谓不优厚,几乎等于承认了凌岳在四川的既得利益和独立地位,只要求他名义上归顺,并调转枪口。
凌岳看完信,面色平静,心中却波澜起伏。忽必烈的手段确实高明,软硬兼施,极富诱惑力。若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乱世军阀,或许真的会心动。
但他不是。他来自未来,深知历史的走向,也更清楚忽必烈和蒙古帝国统治的本质。一时的妥协换不来长治久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何况他身负山海界之秘,志在打造一个全新的全球帝国,岂能屈居人下?
然而,直接拒绝,必然招致忽必烈的全力报复。如今蒙古帝国统一,实力远胜从前,一旦大军压境,刚刚有所起色的夔州和脆弱的抗虏同盟,能否抵挡得住?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不仅关乎他个人的生死,更关乎整个势力的存亡,乃至华夏文明的命运。
“郝先生所言,似有道理。”凌岳缓缓开口,并未立刻表态,“然岳乃宋人,食宋禄,忠宋事。且我麾下将士,多为抗虏而聚,若骤然易帜,恐人心不服。大汗美意,岳心领了。然此事关乎重大,需与麾下及同盟诸公细细商议,非一日可决。”
他采用了拖字诀,既未答应,也未明确拒绝,为自己争取思考和时间。
郝经似乎料到如此,也不强逼,微笑道:“如此大事,自当慎重。在下可在夔州盘桓数日,静候将军佳音。只是大汗耐心有限,望将军早做决断,莫要自误。”
送走郝经,凌岳立刻召集所有核心成员,并派人火速请王坚派心腹前来(以免引人注目),共同商议这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
总镇府内,气氛空前凝重。每个人都清楚,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是战?是和?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