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忽必烈的目光与川蜀新局-《时空霸主:从宋末开始打造全球帝》

  来自未知领域的信号如同一段短暂插曲,其深远影响尚未来得及显现,现实的危机已步步紧逼。凌八的情报网络再次传来确凿消息:忽必烈已在和林彻底击败阿里不哥,完成了蒙古帝国内部的整合,正式成为蒙古帝国唯一的大汗。如今,他的目光已毫无保留地投向了南方。

  不同于蒙哥的强攻策略,忽必烈展现出更为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战略耐心。他一方面继续派遣使臣与南宋朝廷虚与委蛇,假意议和,麻痹临安;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对南宋内部的分化瓦解力度。

  而四川,作为攻宋的战略要地,自然成为了忽必烈重点关注的方向。吕文德的失败和孤立,显然让忽必烈非常不满。据密报,忽必烈已派出新的、更高级别的密使,携带着更丰厚的条件和更严厉的警告,秘密入川,直接绕开了声名狼藉的吕文德,试图接触四川其他实权人物,如王坚,甚至…凌岳本人!

  与此同时,忽必烈也在积极进行军事准备。大量粮草军械开始向邓州、襄阳前线集结,新任的东路军统帅阿术(兀良合台之子,骁勇善战)已赴任,加紧操练军队,打造战船,显然在为下一次大规模南侵做准备。中路,虽然暂时没有大规模用兵的迹象,但驻守关中的蒙古军也加强了巡逻和侦察,压力与日俱增。

  山雨欲来风满楼。整个南宋边境,都能感受到那巨大的、正在酝酿中的风暴压力。

  四川内部,形势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吕文德因为军事失败和通敌嫌疑传播,威望扫地,对各地的控制力大大下降,几乎被困在成都城内,政令难出。而凌岳和王坚的联盟关系则日益巩固。

  在王坚的默许甚至协助下,夔州的影响力开始向周边地区辐射。一些原本观望的州县长官,见吕文德失势,而凌岳不仅抗虏有功、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优质的盐铁、新式农具、甚至有限的医疗援助),开始主动与夔州接触,寻求合作或庇护。

  凌岳审时度势,采取了稳健的扩张策略。他并未急于吞并地盘,而是通过经济渗透、技术输出和军事保护(协助清剿小股土匪和蒙古游骑)的方式,逐步将这些地区纳入夔州的影响范围,形成一个以夔州为核心、合州为犄角的“抗虏共同体”。

  这一日,一位特殊的客人秘密到访夔州——来自成都的姚因参军。此次前来,他不再是代表某些士绅,而是带来了四川制置司内部一批中级官员的共同意愿。

  “凌将军,”姚因神色郑重,“吕文德倒行逆施,天怒人怨,已不堪为四川表率。如今虏酋忽必烈虎视眈眈,川蜀危如累卵,亟需一位雄才大略、众望所归之人主持大局!我等愿奉将军为首,共抗胡虏,保境安民!”

  这几乎是公然邀请凌岳取吕文德而代之!

  厅内众人,如冉琎、苏婉清等,闻言皆面露喜色。

  然而,凌岳却并未立刻答应。他沉吟片刻,道:“姚参军及诸位同僚心意,岳感佩于心。然岳乃宋臣,岂可行僭越之事?吕制置使纵有千般不是,亦需朝廷明令处置。当下之急,乃整合川力,共御外侮。岳愿与诸位及王坚将军一道,暂组‘川蜀御虏同盟’,协调军事,互通有无,以待朝廷明断。”

  凌岳的选择,显示出了成熟的政治智慧。直接取代吕文德,名不正言不顺,且容易授人以柄,被指责为谋反。而组建一个“御虏同盟”,则占据了道义制高点,既能实际整合力量,又给临安朝廷留下了面子,进退自如。

  姚因略感意外,随即眼中露出敬佩之色:“将军深谋远虑,顾全大局,姚某佩服!如此甚好,我即刻返回成都,联络同僚,促成此事!”

  送走姚因,冉琎抚须笑道:“主公此举大善!如此,川蜀大势定矣!”

  凌岳却摇摇头:“大势初定,然根基未稳。忽必烈绝不会坐视我们整合四川。更大的考验,马上就要来了。”

  他望向北方,目光仿佛穿透千山万水,看到了那位雄才大略的蒙古大汗,正将冰冷的视线投向巴山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