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汗蒙哥决意三路南下的战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引发的涟漪和暗流迅速向南扩散。
最先感受到巨大压力的是荆襄地区。东路蒙古军以汉军万户史天泽、张柔为主力,辅以部分探马赤军,开始大举向襄阳、樊城一线增兵。无数的营寨如同雨后蘑菇般在汉水北岸冒出,旌旗遮天蔽日,攻城器械的部件被源源不断地运抵前线,战争的阴云彻底笼罩了这座南宋的北疆重镇。
襄阳守将吕文焕(吕文德之弟)一日内连发三道告急文书,快马直送临安。文书中文辞恳切甚至带着恐慌,详述蒙军势大,襄阳、樊城虽经多年经营,城坚池深,但兵力不足,粮草消耗巨大,恳请朝廷速发援兵,急运粮饷,否则二城恐难久守。
几乎与此同时,四川制置司也收到了类似的情报,但吕文德的反应却颇为微妙。他一方面将情报转呈临安,另一方面却并未立刻向压力最大的合州、夔州方向增派一兵一卒,反而以“巩固成都防务,防备蒙军偏师绕道”为由,将部分精锐调往成都周边,其麾下大将刘整的东进行动也变得更加明显。
凌岳通过凌八的侦骑和王坚方面共享的信息,对东线的危急形势有了清晰的认识。他深知襄阳、樊城的重要性,一旦有失,蒙古骑兵便可沿汉水长驱直入,横扫江汉平原,届时整个长江防线都将岌岌可危。
“荆襄危矣!”冉琎看着简陋地图上标注的蒙军动向,忧心忡忡,“吕文焕虽非庸才,但兵力悬殊,若无人外援,孤城难守。只是…朝廷如今…”
凌岳沉默不语。他同样担忧荆襄,但他更清楚临安朝廷现在的状态。皇帝宋理宗赵昀年老昏聩,沉迷享乐;权相贾似道把持朝政,排斥异己,专权误国;整个朝廷党争不断,效率低下,贪腐成风。指望这样的朝廷迅速做出正确决策并有效支援荆襄,无异于痴人说梦。
果然,荆襄的告急文书送到临安后,并未立刻引起应有的重视。文书先被送入枢密院,经办官员互相推诿,争论是该先调两淮兵还是京湖兵,粮饷又从何处支出。争论数日未有结果,文书才被呈送到贾似道的案头。
而此时,贾似道正忙于在葛岭的半闲堂中举办诗会,与一众门客清客吟风弄月,欣赏搜罗来的奇珍异宝。对于荆襄的战报,他只是粗略一看,便不耐烦地扔到一边。
“又是吕文焕在夸大敌情,想要钱粮兵员罢了。”贾似道对心腹门客嗤笑道,“襄阳城高池深,岂是那么容易攻破的?休要扰了本相的雅兴。告诉枢密院,让他们按旧例处理便是。”
所谓“旧例”,无非就是下发一道空洞的嘉奖勉励文书,拨付些许杯水车薪的钱粮,然后督促地方自行筹措守御。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几乎注定了荆襄前线将陷入苦战。
然而,临安朝堂上也并非全是贾似道一手遮天。一些有识之士,如御史台的几位言官、部分不得志的将领,以及通过特殊渠道(如王坚的密奏)了解到部分实情的官员,对荆襄的危局和贾似道的敷衍感到极度焦虑和愤怒。
于是,临安城内暗流涌动。一方面,贾似道依旧醉生梦死,压制着任何不利于他“太平宰相”形象的消息;另一方面,关于蒙古大军压境、荆襄危急、甚至四川吕文德可能按兵不动的各种小道消息,开始在官员圈子乃至民间悄悄流传,引发了不少的恐慌和议论。
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气息,开始弥漫在西湖的暖风与歌舞升平之中。
凌岳虽远在夔州,但通过安插在临安的眼线(主要是安插在商队中的暗卫,利用商贸往来传递信息),也隐约捕捉到了临安的这种诡异气氛。这让他更加确信,不能对朝廷抱有任何幻想。
“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凌岳对麾下众人说道,“荆襄若失,四川便是下一个目标,而我夔州首当其冲。朝廷指望不上,吕文德心怀鬼胎,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还有…合州的王坚将军。”
他再次加强了对北方的侦察,同时命令加快鹰嘴岩基地的建设和军工生产。能源矩阵的核心部件已经完成,正在进行紧张的组装和调试,一旦成功,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将是革命性的。
与此同时,前往合州的商队,历经波折(途中曾遭遇小股水匪,被护卫的暗卫轻松解决),终于安全抵达了钓鱼城,并成功见到了王坚和张珏。
最先感受到巨大压力的是荆襄地区。东路蒙古军以汉军万户史天泽、张柔为主力,辅以部分探马赤军,开始大举向襄阳、樊城一线增兵。无数的营寨如同雨后蘑菇般在汉水北岸冒出,旌旗遮天蔽日,攻城器械的部件被源源不断地运抵前线,战争的阴云彻底笼罩了这座南宋的北疆重镇。
襄阳守将吕文焕(吕文德之弟)一日内连发三道告急文书,快马直送临安。文书中文辞恳切甚至带着恐慌,详述蒙军势大,襄阳、樊城虽经多年经营,城坚池深,但兵力不足,粮草消耗巨大,恳请朝廷速发援兵,急运粮饷,否则二城恐难久守。
几乎与此同时,四川制置司也收到了类似的情报,但吕文德的反应却颇为微妙。他一方面将情报转呈临安,另一方面却并未立刻向压力最大的合州、夔州方向增派一兵一卒,反而以“巩固成都防务,防备蒙军偏师绕道”为由,将部分精锐调往成都周边,其麾下大将刘整的东进行动也变得更加明显。
凌岳通过凌八的侦骑和王坚方面共享的信息,对东线的危急形势有了清晰的认识。他深知襄阳、樊城的重要性,一旦有失,蒙古骑兵便可沿汉水长驱直入,横扫江汉平原,届时整个长江防线都将岌岌可危。
“荆襄危矣!”冉琎看着简陋地图上标注的蒙军动向,忧心忡忡,“吕文焕虽非庸才,但兵力悬殊,若无人外援,孤城难守。只是…朝廷如今…”
凌岳沉默不语。他同样担忧荆襄,但他更清楚临安朝廷现在的状态。皇帝宋理宗赵昀年老昏聩,沉迷享乐;权相贾似道把持朝政,排斥异己,专权误国;整个朝廷党争不断,效率低下,贪腐成风。指望这样的朝廷迅速做出正确决策并有效支援荆襄,无异于痴人说梦。
果然,荆襄的告急文书送到临安后,并未立刻引起应有的重视。文书先被送入枢密院,经办官员互相推诿,争论是该先调两淮兵还是京湖兵,粮饷又从何处支出。争论数日未有结果,文书才被呈送到贾似道的案头。
而此时,贾似道正忙于在葛岭的半闲堂中举办诗会,与一众门客清客吟风弄月,欣赏搜罗来的奇珍异宝。对于荆襄的战报,他只是粗略一看,便不耐烦地扔到一边。
“又是吕文焕在夸大敌情,想要钱粮兵员罢了。”贾似道对心腹门客嗤笑道,“襄阳城高池深,岂是那么容易攻破的?休要扰了本相的雅兴。告诉枢密院,让他们按旧例处理便是。”
所谓“旧例”,无非就是下发一道空洞的嘉奖勉励文书,拨付些许杯水车薪的钱粮,然后督促地方自行筹措守御。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几乎注定了荆襄前线将陷入苦战。
然而,临安朝堂上也并非全是贾似道一手遮天。一些有识之士,如御史台的几位言官、部分不得志的将领,以及通过特殊渠道(如王坚的密奏)了解到部分实情的官员,对荆襄的危局和贾似道的敷衍感到极度焦虑和愤怒。
于是,临安城内暗流涌动。一方面,贾似道依旧醉生梦死,压制着任何不利于他“太平宰相”形象的消息;另一方面,关于蒙古大军压境、荆襄危急、甚至四川吕文德可能按兵不动的各种小道消息,开始在官员圈子乃至民间悄悄流传,引发了不少的恐慌和议论。
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气息,开始弥漫在西湖的暖风与歌舞升平之中。
凌岳虽远在夔州,但通过安插在临安的眼线(主要是安插在商队中的暗卫,利用商贸往来传递信息),也隐约捕捉到了临安的这种诡异气氛。这让他更加确信,不能对朝廷抱有任何幻想。
“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凌岳对麾下众人说道,“荆襄若失,四川便是下一个目标,而我夔州首当其冲。朝廷指望不上,吕文德心怀鬼胎,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还有…合州的王坚将军。”
他再次加强了对北方的侦察,同时命令加快鹰嘴岩基地的建设和军工生产。能源矩阵的核心部件已经完成,正在进行紧张的组装和调试,一旦成功,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将是革命性的。
与此同时,前往合州的商队,历经波折(途中曾遭遇小股水匪,被护卫的暗卫轻松解决),终于安全抵达了钓鱼城,并成功见到了王坚和张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