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子戎携佩请徐庶 莫言辞周寻凤雏-《梦动三国》

  (旁白):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春,汝南的尘土还沾着败兵的血,襄阳的春风却带着同宗的暖意。刘备的双股剑刚收起汝南战败的颓势,就迎来了刘表的礼遇;吕子戎的影匿剑刚挡下蔡瑁的暗刃,又揣着故人的玉佩去寻贤才;江东的落英枪还映着周瑜的挽留,吕莫言的身影已奔向隐居的庞统。乱世里的“寄人篱下”,不是终点,而是刘备求贤兴汉的新起点;而江左的一抹残影,则藏着未说出口的牵挂。

  一、汝南败逃:玄德溃兵投荆州 途逢流民显仁心

  汝南的荒野上,春风卷着黄沙,刮得人睁不开眼。刘备骑着马,身后跟着残兵不足千人,个个衣衫褴褛、面带饥色——几天前,他们在汝南与曹操大将蔡阳交战,寡不敌众,不仅没守住汝南,还折损了大半兵力,只能往荆州方向逃去。

  “大哥,我们还能去哪?”张飞握着丈八蛇矛,声音带着疲惫,他的铠甲上还沾着血,是掩护刘备突围时留下的。

  刘备勒住马,看着身后的残兵和沿途的流民——流民们提着破筐,牵着孩子,往荆州逃,嘴里喊着“曹兵来了,快逃”。他叹了口气,翻身下马,将自己的干粮分给一个饿得哭的孩子:“我们去投刘表。他是汉室宗亲,若他肯收留,我们还有机会。”

  关羽拍了拍刘备的肩,声音沉稳:“大哥放心,有我和三弟、子戎在,定护你平安抵达荆州。”

  吕子戎牵着马,走在队伍外侧,眼神警惕地扫视四周——曹操的追兵可能随时到来。他从怀里掏出半块干饼,递给身边的士兵:“先垫垫肚子,到了荆州,就有吃的了。”士兵们感激地接过,眼中重新燃起希望。

  行至荆州边界时,果然遇到刘表的斥候。斥候见是刘备,不敢怠慢,连忙回襄阳禀报。三日后,刘备的队伍抵达襄阳城外,远远就看到刘表带着文武百官,站在城门迎接——刘表穿着青色官服,手持玉圭,身后跟着蒯越、蔡瑁等谋士,排场十足。

  “贤弟!一路辛苦!”刘表快步上前,握住刘备的手,笑容温和,“我已在府中备下宴席,为你接风洗尘。”

  刘备躬身行礼,声音带着谦逊:“兄长不弃,收留备这败兵之将,备感激不尽。”

  两人并肩往城内走,刘表悄悄在刘备耳边道:“贤弟勿怪,我虽礼遇你,却也有私心——一则你我同宗,拒你便是绝天下英雄之心;二则你熟悉曹操底细,可帮我牵制曹兵;三则你麾下有关羽、张飞、子戎等猛将,能壮我荆州声势。这‘一举三得’,还望贤弟莫怪。”

  刘备心中了然,笑着道:“兄长坦诚,备怎会怪你?能为兄长效力,为荆州守门户,备心甘情愿。”

  二、襄阳夜刺:蔡瑁忌才遣刺客 子戎护主降凶徒

  当晚,刘表在刺史府设宴,款待刘备一行人。宴席上,蔡瑁频频举杯,眼神却时不时瞟向刘备,带着几分猜忌——他是刘表的妻弟,怕刘备夺权,早就想除掉这个“隐患”。

  “贤弟,”刘表举起酒杯,“我已决定,将新野交给你驻守。那里是荆州的北大门,有劳贤弟帮我守住。”

  刘备起身谢恩:“兄长放心,备定守住新野,不让曹兵踏入荆州一步。”

  宴席散后,刘备回到刘表安排的驿馆,刚坐下,就听到窗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刺客!

  “谁?”吕子戎猛地起身,影匿剑出鞘,剑刃泛着冷光,“出来!”

  窗外的黑影不再躲藏,提着一柄短匕,如狸猫般窜进来——刺客穿着夜行衣,面罩遮脸,身手敏捷,短匕直刺刘备的胸口!

  “小心!”吕子戎挥剑格挡,“铛”的一声,短匕与剑刃相撞,火星四溅。刺客见一击未中,转身想逃,吕子戎却早有防备,“影匿瑬心舞·缠”使出,剑影如丝,缠住刺客的手腕,再轻轻一挑,短匕“当啷”落地。

  刺客还想反抗,吕子戎已将剑架在他的脖子上:“说!是谁派你来的?”

  刺客浑身发抖,却不肯开口。刘备走过来,看着刺客,语气温和:“你也是奉命行事,若肯说出主使,我便放你走。”

  刺客犹豫了片刻,终于摘下面罩,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眼中满是恐惧:“是……是蔡瑁将军派我来的,他说……说您是荆州的隐患,让我杀了您……”

  张飞闻言,怒目圆睁:“蔡瑁这小人!我去斩了他!”

  “三弟,住手!”刘备拦住他,对着刺客道,“你也是被逼无奈,我不怪你。你走吧,回去告诉蔡瑁,我刘备只想守新野,无意争夺荆州。”

  刺客愣住了,他没想到刘备会放他走。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对着刘备磕了三个头:“刘将军仁义,小人铭记在心!日后若有机会,定当报答!”说罢,起身快步离去。

  吕子戎看着刺客的背影,皱起眉头:“将军,放虎归山,恐有后患。”

  刘备摇头:“子戎,蔡瑁虽猜忌我,却也是刘表的亲信。若杀了这刺客,只会激化矛盾,对我们在荆州立足不利。放他走,既显我们的仁义,也能让蔡瑁知道,我们并无恶意。”

  三、新野寻贤:子戎携佩访单福 旧物牵情忆故人

  几日后,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吕子戎,还有残兵,前往新野驻守。新野虽小,却民风淳朴,百姓们见刘备的军队秋毫无犯,纷纷打开家门,欢迎他们。

  刘备刚安顿好,吕子戎就找到他:“将军,我听闻新野附近有个隐士,名叫单福,是李寒山先生的关门弟子。李寒山先生是我故友赵雄的恩师,单福也算赵雄的师弟。此人武艺高强,还懂兵法,若能请他相助,对我们守新野大有裨益。”

  刘备眼前一亮:“哦?竟有这样的贤才?子戎,你快去请他来!”

  吕子戎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是赵雄生前送他的,玉佩上刻着“常山李门”四字,是李寒山师门的信物。他骑着马,往单福隐居的卧龙岗方向而去。

  卧龙岗的山脚下,有一间破草屋,屋前种着几棵竹子,单福正坐在竹下看书,穿着粗布长衫,面容清瘦,眼神却透着锐利。

  “可是单福先生?”吕子戎翻身下马,躬身行礼。

  单福抬头,看着吕子戎,眼神带着警惕:“你是谁?找我何事?”

  “我叫吕子戎,是赵雄的好友。”吕子戎掏出玉佩,递到单福面前,“这是赵雄生前送我的,他说这是李寒山先生赐给他的师门信物。我听闻先生是李寒山先生的关门弟子,特来求见,想请先生出山,辅佐刘备刘将军。”

  单福看到玉佩,眼神骤变,伸手接过,指尖抚过上面的刻痕,声音带着哽咽:“这是师兄的玉佩……师兄他……”

  “赵雄兄在常山时,因拒曹兵,被典韦焚山,壮烈牺牲。”吕子戎的声音低沉,“他临终前,还说要护百姓、扶汉室。刘将军是汉室皇叔,仁厚爱民,与赵雄兄的志向一致。如今曹操势大,新野危急,还望先生出山,助刘将军一臂之力,也算完成赵雄兄的心愿。”

  单福沉默了片刻,将玉佩还给吕子戎,眼神变得坚定:“师兄的志向,我记在心里。刘将军仁义,我早有耳闻。今日你携师兄的玉佩来请,我若再推辞,便是对不起师兄,也对不起天下百姓。我随你去新野!”

  吕子戎大喜,连忙道:“多谢先生!刘将军定会重用先生!”

  两人策马返回新野,刘备听闻单福肯出山,亲自出城迎接:“先生肯来,备如虎添翼!以后新野的军务,还要多劳先生费心。”

  单福躬身行礼:“将军客气。我本是罪臣(单福原名徐庶,因杀人更名),蒙将军不弃,定当效死!”

  四、江左求贤:莫言辞周寻凤雏 公瑾挽留惜良将

  同一时间,江东的庐江城里,吕莫言正站在周瑜的府邸前,手里握着一封辞信——他近日听闻江东有个隐士,名叫庞统,号“凤雏”,有经天纬地之才,隐居在柴桑(今江西九江)的山中,便想前往求拜,为江东招揽贤才。

  “莫言,你真要去?”周瑜拿着辞信,眉头微蹙,“庞统虽有‘凤雏’之名,却性情孤傲,未必肯出山。而且庐江的防务刚稳定,你走了,我怕曹操会趁机来犯。”

  吕莫言躬身道:“公瑾,庐江的防务我已安排妥当,副将能暂代我的职务。庞统是难得的贤才,若能请他出山,对江东的大业大有裨益。我去柴桑,最多一月便回,定不会耽误庐江的防务。”

  周瑜看着吕莫言坚定的眼神,知道拦不住他,只能叹了口气:“好吧。你路上务必小心,若庞统不肯出山,早些回来,别让我担心。”

  “多谢公瑾。”吕莫言接过辞信,转身往府外走。

  刚走到府门口,就看到大乔站在廊下,手里捧着一束腊梅——是孙策生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