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赵雄:孤坟伏酒,梅落人亡
常山深处的密林像一块吸尽了光的墨,连盛夏正午的日头都穿不透层层叠叠的古木枝桠,只漏下几点零碎的光斑,在厚厚的落叶上晃荡,像濒死之人最后的喘息。一条被踩实的小径隐在落叶下,尽头立着一座孤坟,坟茔用黄土反复夯过,光溜得没有一丝裂纹——显然每日都有人细细打理。坟前没有石人石兽,只有十几只陶酒坛歪歪扭扭地卧着,有的坛口裂了缝,有的空得能塞进拳头,坛身上沾着的酒渍早已发黑,混着林间的腐叶味,酿出一股苍凉的酸气。
坟前的青石墓碑是赵雄亲手打磨的,青石灰岩取自寒梅谷的溪底,带着水的凉意。碑高六尺,宽三尺,厚五寸,碑顶刻着圈简单的云纹,是他按先父赵安传下的样式刻的——当年先父葬在隐落山祖茔时,墓碑也是这般朴素。碑身正面,“吾之爱妻李雪梅之墓”八个大字刻得深而有力,笔锋却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尤其是“雪梅”二字,刻痕边缘被指尖磨得发亮,显然是日日摩挲的结果;右侧刻着“夫赵雄立”,下方一行小字“不为之罪者,唯负卿耳”,字极小,像怕惊扰了亡人,藏着化不开的愧疚。碑的左侧,赵雄雕了株半枯的朱砂梅:枝干虬曲如铁,几朵花瓣垂落,刻痕浅得几乎要看不见——那是李雪梅最爱的品种,当年在松溪镇分离时,她还说“等回了寒梅谷,要折几枝插在你剑鞘上”。
一个身影伏在墓碑上,背脊佝偻得像被抽去了筋骨,正是赵雄。他身上的素黑丧服本是李雪梅为他缝的,针脚细密,领口还绣着朵极小的白梅,如今却被尘土、酒渍染成了灰褐色,袖口磨破了边,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里衣——那补丁是他自己缝的,歪歪扭扭,远不及雪梅的手艺。膝盖处的布料磨得透亮,沾着新鲜的黄土,是今早打理坟茔时跪出来的。
他的头发用根断了半截的布带胡乱束着,几缕花白的发丝垂在脸旁,遮住了凹陷的眼窝。胡茬多日未刮,又密又硬,像荒草般覆盖了下巴和嘴角,只有偶尔抬手擦泪时,才能看见那张曾经棱角分明的脸,如今却爬满了憔悴,颧骨高耸,眼下的乌青深得像化不开的墨。最让人揪心的是他的眼睛——昔日里那双眼盛满了护民的坚定,练剑时亮得像寒星,如今却空洞得像寒潭,连林间偶尔掠过的莺啼,在他耳中都变成了黑山军的喊杀声,刺耳又绝望。
“雪梅,今日我带了青梅酒……是按你教的法子酿的,加了点梨花瓣,你尝尝,是不是和去年在松溪镇喝的一个味?”他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几乎听不清字句,手里握着个未空的陶酒坛,坛口用布塞着,布上绣着朵小小的梅花,是雪梅生前缝的酒坛塞子。他拔开塞子,将酒缓缓倒在墓碑前的石碗里——那碗是雪梅的梳妆碗,边缘缺了个口,如今成了他给亡妻递酒的器皿。酒液顺着碗沿淌下,浸湿了碑前的黄土,散发出淡淡的梅香,与林间的腐叶味混在一起,格外凄清。
赵雄伸出手,用布满老茧的指尖轻轻擦拭碑上的“雪梅”二字,指甲缝里还嵌着打理坟茔时沾的青苔,与光滑的碑面形成刺眼的对比。“你总说我毛躁,擦剑都擦不干净,如今我擦你的碑,擦得够仔细了吧?”他笑了笑,笑声却比哭还难听,“昨天我去了趟赵家坳,你种的那棵梨树还活着,就是被黑山军砍了个口子,我用泥巴糊上了,明年应该还能开花……”
风穿过密林,吹动他的发丝,也吹动了坟旁那株枯梅——是他从寒梅谷移栽来的,雪梅生前最
常山深处的密林像一块吸尽了光的墨,连盛夏正午的日头都穿不透层层叠叠的古木枝桠,只漏下几点零碎的光斑,在厚厚的落叶上晃荡,像濒死之人最后的喘息。一条被踩实的小径隐在落叶下,尽头立着一座孤坟,坟茔用黄土反复夯过,光溜得没有一丝裂纹——显然每日都有人细细打理。坟前没有石人石兽,只有十几只陶酒坛歪歪扭扭地卧着,有的坛口裂了缝,有的空得能塞进拳头,坛身上沾着的酒渍早已发黑,混着林间的腐叶味,酿出一股苍凉的酸气。
坟前的青石墓碑是赵雄亲手打磨的,青石灰岩取自寒梅谷的溪底,带着水的凉意。碑高六尺,宽三尺,厚五寸,碑顶刻着圈简单的云纹,是他按先父赵安传下的样式刻的——当年先父葬在隐落山祖茔时,墓碑也是这般朴素。碑身正面,“吾之爱妻李雪梅之墓”八个大字刻得深而有力,笔锋却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尤其是“雪梅”二字,刻痕边缘被指尖磨得发亮,显然是日日摩挲的结果;右侧刻着“夫赵雄立”,下方一行小字“不为之罪者,唯负卿耳”,字极小,像怕惊扰了亡人,藏着化不开的愧疚。碑的左侧,赵雄雕了株半枯的朱砂梅:枝干虬曲如铁,几朵花瓣垂落,刻痕浅得几乎要看不见——那是李雪梅最爱的品种,当年在松溪镇分离时,她还说“等回了寒梅谷,要折几枝插在你剑鞘上”。
一个身影伏在墓碑上,背脊佝偻得像被抽去了筋骨,正是赵雄。他身上的素黑丧服本是李雪梅为他缝的,针脚细密,领口还绣着朵极小的白梅,如今却被尘土、酒渍染成了灰褐色,袖口磨破了边,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里衣——那补丁是他自己缝的,歪歪扭扭,远不及雪梅的手艺。膝盖处的布料磨得透亮,沾着新鲜的黄土,是今早打理坟茔时跪出来的。
他的头发用根断了半截的布带胡乱束着,几缕花白的发丝垂在脸旁,遮住了凹陷的眼窝。胡茬多日未刮,又密又硬,像荒草般覆盖了下巴和嘴角,只有偶尔抬手擦泪时,才能看见那张曾经棱角分明的脸,如今却爬满了憔悴,颧骨高耸,眼下的乌青深得像化不开的墨。最让人揪心的是他的眼睛——昔日里那双眼盛满了护民的坚定,练剑时亮得像寒星,如今却空洞得像寒潭,连林间偶尔掠过的莺啼,在他耳中都变成了黑山军的喊杀声,刺耳又绝望。
“雪梅,今日我带了青梅酒……是按你教的法子酿的,加了点梨花瓣,你尝尝,是不是和去年在松溪镇喝的一个味?”他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几乎听不清字句,手里握着个未空的陶酒坛,坛口用布塞着,布上绣着朵小小的梅花,是雪梅生前缝的酒坛塞子。他拔开塞子,将酒缓缓倒在墓碑前的石碗里——那碗是雪梅的梳妆碗,边缘缺了个口,如今成了他给亡妻递酒的器皿。酒液顺着碗沿淌下,浸湿了碑前的黄土,散发出淡淡的梅香,与林间的腐叶味混在一起,格外凄清。
赵雄伸出手,用布满老茧的指尖轻轻擦拭碑上的“雪梅”二字,指甲缝里还嵌着打理坟茔时沾的青苔,与光滑的碑面形成刺眼的对比。“你总说我毛躁,擦剑都擦不干净,如今我擦你的碑,擦得够仔细了吧?”他笑了笑,笑声却比哭还难听,“昨天我去了趟赵家坳,你种的那棵梨树还活着,就是被黑山军砍了个口子,我用泥巴糊上了,明年应该还能开花……”
风穿过密林,吹动他的发丝,也吹动了坟旁那株枯梅——是他从寒梅谷移栽来的,雪梅生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