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传承-《星骸继承者》

  “漫游者号”如同静默的银梭,航行于星辰之间。外部,是永恒的黑绒幕布上点缀着的钻石尘埃;内部,时间仿佛拥有了另一种流速。成功从帝国侦察舰眼皮底下“窃取”了前哨站数据并安全撤离后,舰船上洋溢着一种轻松而满足的氛围。然而,凌烨的心境,却在这次有惊无险的遭遇后,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站在观测窗前,望着无垠宇宙。那只帝国“影鸦”的出现,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探索带来的纯粹愉悦。它提醒着他,尽管达成了脆弱的协议,建立了所谓的“共同体”,但竞争、猜疑与潜在的冲突从未远去。他所守护的,不仅仅是沉眠的遗迹和冰冷的知识,更是某种极易被权力和贪婪所玷污的、关于文明未来的可能性。

  武力可以击退敌人,权势可以暂时压制异见,但如何确保他们所珍视的理念——理解而非征服,守护而非占有——能够超越他们这一代人,真正延续下去?

  他的目光落在正在忙碌的年轻队员们身上。莉瑞娅对着刚解密的前哨站数据如痴如醉,指尖在光屏上飞舞,试图解读那些最基础的古代灵源编码原理。托维克则和“哨兵”机器人一起,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夜骸”机甲,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对待一件无价的艺术品。这些年轻人,充满热情,天赋出众,他们是未来。

  一个念头在凌烨心中逐渐清晰:他最强的武器,或许不是“夜骸”的锋芒,也不是他日益精进的“弦歌共鸣”之力,而是他所经历的一切所淬炼出的认知与信念。这些,需要传承。

  当晚,在舰船的小型休息室里,凌烨召集了所有队员,包括阿尔法的虚拟影像。

  “我们这次行动很成功,”凌烨开口,声音平和,“但我们不能每次都指望运气,或者依靠我和苏博士、巴图的经验去应对所有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只是古代科技,更是复杂的人心和深不可测的宇宙。”

  他目光扫过莉瑞娅、托维克,以及其他几位表现出色的年轻队员:“‘弦歌共鸣’并非我独有之力。它更像是一种与灵源深层沟通的天赋,一种需要引导和训练的理解力。我认为,你们当中有人具备这样的潜力。”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尤其是莉瑞娅和托维克,眼中瞬间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彩。能够学习凌烨那神乎其技的能力,这是何等的机遇!

  “但这并非易事,”凌烨语气严肃起来,“它不仅仅是力量的提升,更是一种心性的磨砺和责任的重负。它要求你们学会倾听,而非强行控制;要求你们理解能量的‘旋律’,而非粗暴地驾驭。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感知潜在的危险,与遗迹进行无害化沟通,乃至…辨别哪些知识应该被谨慎对待,哪些可以造福于人。”

  从第二天起,“漫游者号”的日常多了一项固定内容——凌烨的“共鸣”训练课。他没有固定的教材,训练场就是整艘飞船,甚至利用航行中遇到的微弱灵源扰动作为实践对象。

  有时,他让莉瑞娅闭上眼睛,完全放开精神防御,去感受飞船引擎能量流的细微脉动,去分辨其中和谐与杂乱的“音符”,训练她对能量本质的敏感度。“不要试图命令它,”凌烨的声音如同引导,“去感受它的‘情绪’,它的‘意愿’…能量并非死物,它有自己的流动规律,尊重它,才能理解它。”

  有时,他让托维克将手按在“夜骸”的装甲上,不是去驾驶,而是去感受机甲核心那沉睡的、浩瀚的意识。“它不是工具,托维克,”凌烨站在他身边,“它是伙伴。你的意志需要通过共鸣去请求协作,而非通过神经链接去强行指令。感受它的‘呼吸’,它的‘节奏’…”

  这个过程远比想象中困难。莉瑞娅起初常常被杂乱的能量信息冲击得头晕目眩;托维克则难以摆脱工程师固有的控制思维,总下意识地想“调试”而非“沟通”。失败、烦躁、自我怀疑是家常便饭。

  凌烨极富耐心。他分享着自己最初在灰烬星遗迹中的懵懂感知,分享着与前哨站光粒融合时的痛苦与升华,分享着在“同契之环”意识空间中与司徒隐对抗的惊险瞬间。他将抽象的“共鸣”理念,融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切身的体会中。

  “力量越大,越需敬畏。”这是他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话,“‘守护者’的悲剧在于,他们掌握了过于强大的力量,却一度忘记了为何而守护。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

  苏玥也加入了进来。她从科学角度,用数据模型和神经语言学理论,解释“弦歌共鸣”可能的生理与物理基础,为这种看似玄妙的能力提供理性的注脚,帮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身的变化。

  巴图虽然无法学习共鸣,却成了最好的“陪练”。他模拟各种突发攻击和干扰,训练学员们在压力下保持专注和冷静。“战场上敌人可不会等你慢慢感受!”他吼叫着,能量模拟弹擦着学员们的身体飞过,逼迫他们将初步的感知力转化为本能的应对。

  变化在悄然发生。莉瑞娅逐渐能提前几分钟感知到飞船即将穿越的小型能量湍流,并提出优化航线建议。托维克在一次日常维护中,竟通过细微的共鸣感应,提前发现了一处“夜骸”内部灵源回路即将产生的疲劳断裂,避免了潜在故障。

  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氛围在团队中弥漫开来。年轻队员们看待古代遗迹和未知技术的目光,多了几分敬畏与探究,少了几分盲目狂热或恐惧。他们开始像凌烨一样,首先思考的不是“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力量”,而是“我们该如何理解它,又如何确保它被善用”。

  一天训练结束后,莉瑞娅鼓起勇气问凌烨:“领袖,您为什么愿意把这些…秘诀教给我们?很多组织都把这种核心能力严格保密。”

  凌烨看着眼前这群朝气蓬勃又略显稚嫩的年轻人,温和地笑了笑:“因为知识和力量若只垄断于少数人之手,无论初衷多么美好,终将走向僵化或歧途。真正的守护,需要更多的眼睛去观察,更多的头脑去思考,更多的心灵去共鸣。我们今日点燃的这点星火,或许在未来某个黑暗时刻,能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

  他望向舷窗外永恒的星河,轻声道:“我不是在传授技能,我是在播种。希望有一天,即使我们不在了,你们,或者你们的学生,也能继续走下去,走得比我们更远,更稳。”

  “漫游者号”继续着它的航程,探索着新的线索。但它的使命,已悄然多了一层更深的含义。它不仅是一艘探索船,更成了一座移动的学院,一个传承着理想与责任的火种。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个体生命如流星般短暂,但精神的传承,却能跨越时空,照亮文明前行的漫漫长路。凌烨正在做的,便是小心翼翼地点亮并传递着手中的光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