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收回目光,转向康熙,神色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凝重: “阿弥陀佛。陛下,老衲方才于定中,忽感皇城之内,除东宫劫气之外,另有一丝隐晦的阴煞之气游离不定。
虽不成气候,却如疥癣之疾,恐扰宫中清净,于殿下康复亦微有妨碍。”
“阴煞之气?”
康熙听得眉头紧锁,他虽然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但身居高位,对“气运”、“风水”之说并非全然不信,尤其是涉及到胤礽的安危。
老僧目光变得深邃起来,望向殿外,语气带上了一种玄奥的意味: “陛下明鉴。
东宫乃国本之所系,其气运与皇城乃至天下息息相关。
如今殿下遭此大劫,气运动荡,犹如明镜蒙尘,难免会吸引一些游荡的、不洁之物趁虚而入,依附于宫闱怨怼、焦躁不安之气而显化。”
他顿了顿,继续用那种空灵飘渺的语调解释,仿佛在阐述某种天地至理: “皇城虽为天子居所,有龙气镇压,百邪不侵。
然,世间之气,正邪相生,阴阳相克。
当至阳至盛之处出现虚弱缝隙时,一些不成气候、却善于钻营的阴煞之气,便会如同跗骨之蛆,悄然渗透。
此煞气虽因龙气镇压,尚未成气候,不足以立刻兴风作浪,侵扰陛下圣体,但若任其积聚盘踞,终究会侵蚀宫闱安宁。
如同暗室积尘,虽不碍起居,然日久则生晦暗,于宫中生灵之康健、尤其是体弱敏感之人……恐有潜移默化之不良影响。
且此等秽物,留之无益,唯有尽早驱除净化,方可保宫闱清宁,气运顺畅。”
康熙听得面色凝重。
他虽不完全明了这些玄学道理,但“于体弱敏感之人有不良影响”这句话,却狠狠戳中了他的心事。
他的保成不就是最体弱敏感的那个吗?
难道这劳什子阴煞之气,也是加重保成病情的原因之一?
他沉声问道: “大师之意是,如今这宫中有‘不干净’的东西?”
老僧轻轻摇头,语气淡然: “非是妖魔鬼怪那般具象之物。
乃是因东宫之劫引动的负面气息、积年怨怼、乃至人心鬼蜮所滋生的一种‘煞’。
无形无质,却如阴风暗流,能扰人心智,损人精气。
寻常人难以察觉,但于修行之人眼中,却如同暗夜中的萤火,无所遁形。”
康熙神色肃然:“竟有此事?那该如何是好?请大师指点!”
老僧沉吟片刻,道: “陛下不必过于忧心。此等微末阴煞,只需以天地正气或佛法祥和之力涤荡一番,便可消散。”
他语气平和,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
“陛下若信得过老衲,老衲可趁此间隙,寻那煞气源头,设法将其驱散净化。
此举虽不能根除殿下病源,但或可为其创造一个相对清净的养病环境,减少外邪干扰,于后续救治,亦算是一份助缘。
正所谓,浊气尽,清气生,方利于生机勃发。”
他看向康熙,眼神澄澈坦然: “不知陛下,可否允准老衲在宫中随意行走?”
康熙几乎没有任何犹豫。
此刻,任何可能对胤礽康复有利的事情,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准!” 康熙斩钉截铁道, “大师请自便!梁九功!”
“奴才在!” 梁九功连忙应声。
“你亲自陪着大师,大师想去何处,皆可通行,不得阻拦。所需一应之物,全力配合。”
“喳!奴才遵旨!” 梁九功躬身领命。
老僧微微颔首: “多谢陛下信任。老衲去去便回。”
说罢,他手持念珠,步履从容地走出了乾清宫,身影很快融入暮色之中。
*
待出了乾清宫,夜风微凉,一队精锐的御前侍卫和掌灯太监早已肃立等候,梁九功躬身在前引路,态度极为恭敬。
“大师,” 梁九功小心翼翼地开口, “您看需要准备些什么?是香烛纸马,还是法器净水?奴才这就让人去备办。”
他伺候康熙多年,也见过不少僧道做法事,惯例总是要有些仪轨的。
老僧闻言,却缓缓摇了摇头,目光平静地望向深邃的宫道,声音空灵: “阿弥陀佛。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驱邪净秽,在乎一心,而非外物。梁总管不必费心,随老衲走走即可。”
众人心中虽觉诧异——这位大师行事果然与众不同,但想到他之前的神异手段,无人敢有半分质疑,只是愈发敬畏,规规矩矩地簇拥着他,在寂静的宫苑中缓步而行。
一行人首先来到了毓庆宫外。此时的毓庆宫灯火阑珊,寂静无声,与往日的太子居所气象截然不同,透着一股令人心头发紧的冷清和压抑。
老僧在宫门外驻足,凝视着那紧闭的宫门,仿佛能穿透朱漆金钉,看到里面残留的气息。
他单手立掌,轻声吟诵,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洗涤人心的力量: “贪嗔痴慢疑,五毒蔽灵台。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皆是苦海业障。
此处劫气萦绕,痛楚凝结,如乌云盖顶,障人清明。”
随着他的话音,众人惊异地发现,老僧周身似乎开始散发出一种柔和而圣洁的莹莹白光,那光芒并不刺眼,却让人心生宁静。
隐约间,仿佛有若有若无的梵音禅唱在空气中回荡,庄严肃穆。
更令人骇然的是,在毓庆宫周围的阴影角落里,尤其是在宫门缝隙、窗棂之下,竟真的开始飘荡起一丝丝、一缕缕极其淡薄、肉眼几乎难以捕捉的黑色气流!
那黑气扭曲着,仿佛有着生命一般,散发出一种阴冷、悲伤、甚至是不甘的气息。
“那……那是什么?”
有胆小的太监忍不住低呼出声,声音发颤。
只见老僧周身的白光如同暖阳融雪般,缓缓照向那些黑气。
黑气一触碰到白光,便发出极其细微的、如同冰雪消融般的“滋滋”声,随即化作缕缕青烟,消散于无形。
整个过程无声无息,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净化之力。
不过片刻功夫,毓庆宫周围那种令人不适的阴冷压抑感,似乎真的减轻了不少,连空气都仿佛清新了些许。
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对老僧的敬畏之心达到了顶点。
虽不成气候,却如疥癣之疾,恐扰宫中清净,于殿下康复亦微有妨碍。”
“阴煞之气?”
康熙听得眉头紧锁,他虽然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但身居高位,对“气运”、“风水”之说并非全然不信,尤其是涉及到胤礽的安危。
老僧目光变得深邃起来,望向殿外,语气带上了一种玄奥的意味: “陛下明鉴。
东宫乃国本之所系,其气运与皇城乃至天下息息相关。
如今殿下遭此大劫,气运动荡,犹如明镜蒙尘,难免会吸引一些游荡的、不洁之物趁虚而入,依附于宫闱怨怼、焦躁不安之气而显化。”
他顿了顿,继续用那种空灵飘渺的语调解释,仿佛在阐述某种天地至理: “皇城虽为天子居所,有龙气镇压,百邪不侵。
然,世间之气,正邪相生,阴阳相克。
当至阳至盛之处出现虚弱缝隙时,一些不成气候、却善于钻营的阴煞之气,便会如同跗骨之蛆,悄然渗透。
此煞气虽因龙气镇压,尚未成气候,不足以立刻兴风作浪,侵扰陛下圣体,但若任其积聚盘踞,终究会侵蚀宫闱安宁。
如同暗室积尘,虽不碍起居,然日久则生晦暗,于宫中生灵之康健、尤其是体弱敏感之人……恐有潜移默化之不良影响。
且此等秽物,留之无益,唯有尽早驱除净化,方可保宫闱清宁,气运顺畅。”
康熙听得面色凝重。
他虽不完全明了这些玄学道理,但“于体弱敏感之人有不良影响”这句话,却狠狠戳中了他的心事。
他的保成不就是最体弱敏感的那个吗?
难道这劳什子阴煞之气,也是加重保成病情的原因之一?
他沉声问道: “大师之意是,如今这宫中有‘不干净’的东西?”
老僧轻轻摇头,语气淡然: “非是妖魔鬼怪那般具象之物。
乃是因东宫之劫引动的负面气息、积年怨怼、乃至人心鬼蜮所滋生的一种‘煞’。
无形无质,却如阴风暗流,能扰人心智,损人精气。
寻常人难以察觉,但于修行之人眼中,却如同暗夜中的萤火,无所遁形。”
康熙神色肃然:“竟有此事?那该如何是好?请大师指点!”
老僧沉吟片刻,道: “陛下不必过于忧心。此等微末阴煞,只需以天地正气或佛法祥和之力涤荡一番,便可消散。”
他语气平和,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
“陛下若信得过老衲,老衲可趁此间隙,寻那煞气源头,设法将其驱散净化。
此举虽不能根除殿下病源,但或可为其创造一个相对清净的养病环境,减少外邪干扰,于后续救治,亦算是一份助缘。
正所谓,浊气尽,清气生,方利于生机勃发。”
他看向康熙,眼神澄澈坦然: “不知陛下,可否允准老衲在宫中随意行走?”
康熙几乎没有任何犹豫。
此刻,任何可能对胤礽康复有利的事情,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准!” 康熙斩钉截铁道, “大师请自便!梁九功!”
“奴才在!” 梁九功连忙应声。
“你亲自陪着大师,大师想去何处,皆可通行,不得阻拦。所需一应之物,全力配合。”
“喳!奴才遵旨!” 梁九功躬身领命。
老僧微微颔首: “多谢陛下信任。老衲去去便回。”
说罢,他手持念珠,步履从容地走出了乾清宫,身影很快融入暮色之中。
*
待出了乾清宫,夜风微凉,一队精锐的御前侍卫和掌灯太监早已肃立等候,梁九功躬身在前引路,态度极为恭敬。
“大师,” 梁九功小心翼翼地开口, “您看需要准备些什么?是香烛纸马,还是法器净水?奴才这就让人去备办。”
他伺候康熙多年,也见过不少僧道做法事,惯例总是要有些仪轨的。
老僧闻言,却缓缓摇了摇头,目光平静地望向深邃的宫道,声音空灵: “阿弥陀佛。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驱邪净秽,在乎一心,而非外物。梁总管不必费心,随老衲走走即可。”
众人心中虽觉诧异——这位大师行事果然与众不同,但想到他之前的神异手段,无人敢有半分质疑,只是愈发敬畏,规规矩矩地簇拥着他,在寂静的宫苑中缓步而行。
一行人首先来到了毓庆宫外。此时的毓庆宫灯火阑珊,寂静无声,与往日的太子居所气象截然不同,透着一股令人心头发紧的冷清和压抑。
老僧在宫门外驻足,凝视着那紧闭的宫门,仿佛能穿透朱漆金钉,看到里面残留的气息。
他单手立掌,轻声吟诵,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洗涤人心的力量: “贪嗔痴慢疑,五毒蔽灵台。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皆是苦海业障。
此处劫气萦绕,痛楚凝结,如乌云盖顶,障人清明。”
随着他的话音,众人惊异地发现,老僧周身似乎开始散发出一种柔和而圣洁的莹莹白光,那光芒并不刺眼,却让人心生宁静。
隐约间,仿佛有若有若无的梵音禅唱在空气中回荡,庄严肃穆。
更令人骇然的是,在毓庆宫周围的阴影角落里,尤其是在宫门缝隙、窗棂之下,竟真的开始飘荡起一丝丝、一缕缕极其淡薄、肉眼几乎难以捕捉的黑色气流!
那黑气扭曲着,仿佛有着生命一般,散发出一种阴冷、悲伤、甚至是不甘的气息。
“那……那是什么?”
有胆小的太监忍不住低呼出声,声音发颤。
只见老僧周身的白光如同暖阳融雪般,缓缓照向那些黑气。
黑气一触碰到白光,便发出极其细微的、如同冰雪消融般的“滋滋”声,随即化作缕缕青烟,消散于无形。
整个过程无声无息,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净化之力。
不过片刻功夫,毓庆宫周围那种令人不适的阴冷压抑感,似乎真的减轻了不少,连空气都仿佛清新了些许。
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对老僧的敬畏之心达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