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里忽然变得安静,谢真低着头,半晌缓缓道:“既然陛下决定了,臣自当全力操办,只是此事宜谨慎行事。皇子们为争储位,势必会各施手段,朝堂上下亦会因之动荡。”
景帝深吸一口气,声音缓了下来:“是该有点动静了,我自二十二岁登基,二十多年我从未睡过一天好觉,有人说皇帝风光,可是谁又知道皇帝是个孤家寡人呢?大臣都不愿意与我说真话,他们猜测我,我也在猜测他们,就如这次黄河水患,总共波及两个郡,这才没几天功夫就收到三十二份奏折,我只看了其中几份,就看不动了。
宁州太守程知青的奏折,说黄河决堤淹没良田百万余垧,十五万户受灾百姓,须要朝廷放赈。
这是向我要钱的……”景帝随手将一本奏折甩在一边,又拿起另外一本奏折翻开:“鹿鸣郡太守李延年递来奏折,弹劾宁州郡程知青,详详细细给程知青列了二十条罪状。
这是告状的……
工部的孙正道,上书说户部到现在还没把去年修堤的款项拨给他们。这是推卸责任的。
户部的曾深,弹劾工部的孙正道贪赃枉法,欺上瞒下渎职之罪。
这是反咬一口的……
兵部张实固,说有大量的北晋流民窜入我国,与灾民一同掀起事端,被他一一镇压。
这是向我邀功的……
可笑的是礼部的高子贺,也上了一份折子说,孝仁皇太后的祖坟在宁州郡被淹,也他么让我拿钱去修。
还有这刑部的赵万源,在这个当口上说刑部大牢里死了人,要引咎辞官……”
“啪!”的一声,景帝重重的把几份奏折摔在桌案上。然后咆哮道:“十五万户受灾,真当我是小孩子么,每户就按三口人算,那就是四十五万人,宁州总共才六十万人,难道整个郡都特么让水冲了吗?不就是想向朝廷要钱么?要钱他也要走走脑子。
还有这李延年,鹿鸣郡也受了水灾,可是他的奏折里关于鹿鸣郡的灾情只字未提,倒是给程知青列了二十几条罪状,他连自己地盘的事情都没搞明白,就知道告状,他这是想给自己拉个垫背的吗?
工部的孙正道,年年修河堤,修了特么的十多年,现在还没修好么?十年……七千多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花进去,再造两条河堤都富富有余,还好意思伸手要钱,滑天下之大稽。
户部的曾深,说别人贪赃枉法!我这里弹劾他的奏折不下一百份,要不是看在他爹的份上,杀他十次都够了。
兵部的张实固,镇压流民!他妈的,他的脑袋是怎么长的,亏他想得出来,难道北晋的百姓就不是人?他是要拿人血来染他的官服吗?
还有礼部的高子贺,偏偏这个时候跳出来捣乱……活人都顾不过来,还修祖坟。
这赵万源,一副臭驴脾气,大牢里死了人,我又没有怪罪于他,他却想给我撂挑子不干,……
这哪里是奏折?全特么是阴谋诡计,都以为我看不出来么……咳,咳。”
谢真低着头,听着景帝的咆哮,大气都不敢出。
景帝平复了一下情绪,缓缓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宫墙,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无奈。“我每天面对这些奏折,看着臣子为了自己的利益勾心斗角,却无人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心里难受……”
谢真抬起头看着景帝,他知道这是景帝的心里话。
景帝的胸口起伏着,眼神突然间软弱下来,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一样望向谢真:“我不想再猜了,我也猜不动了,因为我真的累了。所以我让你把监国的位置腾出来,让他们去演,去猜,去抢,去折腾,去做态给百官,做态给世人。我们站在后边看着他们就可以了……”
景帝心情平复了许多,长长的舒了口气,缓缓的坐在软榻上,清澈而深邃的眼眸注视着谢真,一字一句道:“明天开始,我……要生病。你,明白么?”
一乘小轿,从皇宫里抬出,轿子行得极是缓慢,抬轿的轿夫是四名上了年纪的老者,胡子头发都已经花白。
据说,谢真的父亲在地方任太守的时候,便有这四名轿夫,谢真父亲过世后,四名轿夫渐渐上了年纪,以腿脚不便为由向谢真请辞,谢真给了四名轿夫一个答复:抬轿时准许拄拐。当时传为笑谈。
轿子先是停在工部衙门前,孙正道率领诸位官员来迎。
工部在六部里所辖事务最为繁杂,执掌土木兴建的制度,器物的式样,水渠堰堤疏通加固的事宜,连皇帝寝宫陵墓也要参与。大汉国凡有大兴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都归入工部职责里,同时工部还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的流通和统一度量衡。
工部又下设四司:官缮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建工司,负责全国大型土木工程;虞衡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估算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
黑压压的官员站在衙门口,谢真却连轿帘都没掀,只叫了声:“在外候着。”直接将轿子抬进衙门里,一众官员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站在原地交头接耳。
足足两个时辰,那顶小轿才从衙门里抬出来。谁也不知道丞相在工部衙门里做了什么。
随后,小轿去了户部,曾深率领诸位官员来迎。
户部主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人口钱粮事宜。看上去简单,却是真正的实权部门。
户部一众官员同样候了两个时辰。
小轿出了户部一路抬回丞相府,府门紧闭。
当天夜里,先是户部尚书曾深去相府敲门,吃了个闭门羹,悻悻而回。随后工部尚书孙正道夜访相府,同样也吃了个闭门羹。
这个夜晚整个临安城似乎都很忙碌,各种车辆轿乘在官府之间往来穿梭。
御书房内,景帝轻轻合上手中书卷,口中喃喃道:“他这速度还真快呀!”随后对一旁的太监道:“传太医。”
景帝深吸一口气,声音缓了下来:“是该有点动静了,我自二十二岁登基,二十多年我从未睡过一天好觉,有人说皇帝风光,可是谁又知道皇帝是个孤家寡人呢?大臣都不愿意与我说真话,他们猜测我,我也在猜测他们,就如这次黄河水患,总共波及两个郡,这才没几天功夫就收到三十二份奏折,我只看了其中几份,就看不动了。
宁州太守程知青的奏折,说黄河决堤淹没良田百万余垧,十五万户受灾百姓,须要朝廷放赈。
这是向我要钱的……”景帝随手将一本奏折甩在一边,又拿起另外一本奏折翻开:“鹿鸣郡太守李延年递来奏折,弹劾宁州郡程知青,详详细细给程知青列了二十条罪状。
这是告状的……
工部的孙正道,上书说户部到现在还没把去年修堤的款项拨给他们。这是推卸责任的。
户部的曾深,弹劾工部的孙正道贪赃枉法,欺上瞒下渎职之罪。
这是反咬一口的……
兵部张实固,说有大量的北晋流民窜入我国,与灾民一同掀起事端,被他一一镇压。
这是向我邀功的……
可笑的是礼部的高子贺,也上了一份折子说,孝仁皇太后的祖坟在宁州郡被淹,也他么让我拿钱去修。
还有这刑部的赵万源,在这个当口上说刑部大牢里死了人,要引咎辞官……”
“啪!”的一声,景帝重重的把几份奏折摔在桌案上。然后咆哮道:“十五万户受灾,真当我是小孩子么,每户就按三口人算,那就是四十五万人,宁州总共才六十万人,难道整个郡都特么让水冲了吗?不就是想向朝廷要钱么?要钱他也要走走脑子。
还有这李延年,鹿鸣郡也受了水灾,可是他的奏折里关于鹿鸣郡的灾情只字未提,倒是给程知青列了二十几条罪状,他连自己地盘的事情都没搞明白,就知道告状,他这是想给自己拉个垫背的吗?
工部的孙正道,年年修河堤,修了特么的十多年,现在还没修好么?十年……七千多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花进去,再造两条河堤都富富有余,还好意思伸手要钱,滑天下之大稽。
户部的曾深,说别人贪赃枉法!我这里弹劾他的奏折不下一百份,要不是看在他爹的份上,杀他十次都够了。
兵部的张实固,镇压流民!他妈的,他的脑袋是怎么长的,亏他想得出来,难道北晋的百姓就不是人?他是要拿人血来染他的官服吗?
还有礼部的高子贺,偏偏这个时候跳出来捣乱……活人都顾不过来,还修祖坟。
这赵万源,一副臭驴脾气,大牢里死了人,我又没有怪罪于他,他却想给我撂挑子不干,……
这哪里是奏折?全特么是阴谋诡计,都以为我看不出来么……咳,咳。”
谢真低着头,听着景帝的咆哮,大气都不敢出。
景帝平复了一下情绪,缓缓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宫墙,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无奈。“我每天面对这些奏折,看着臣子为了自己的利益勾心斗角,却无人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心里难受……”
谢真抬起头看着景帝,他知道这是景帝的心里话。
景帝的胸口起伏着,眼神突然间软弱下来,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一样望向谢真:“我不想再猜了,我也猜不动了,因为我真的累了。所以我让你把监国的位置腾出来,让他们去演,去猜,去抢,去折腾,去做态给百官,做态给世人。我们站在后边看着他们就可以了……”
景帝心情平复了许多,长长的舒了口气,缓缓的坐在软榻上,清澈而深邃的眼眸注视着谢真,一字一句道:“明天开始,我……要生病。你,明白么?”
一乘小轿,从皇宫里抬出,轿子行得极是缓慢,抬轿的轿夫是四名上了年纪的老者,胡子头发都已经花白。
据说,谢真的父亲在地方任太守的时候,便有这四名轿夫,谢真父亲过世后,四名轿夫渐渐上了年纪,以腿脚不便为由向谢真请辞,谢真给了四名轿夫一个答复:抬轿时准许拄拐。当时传为笑谈。
轿子先是停在工部衙门前,孙正道率领诸位官员来迎。
工部在六部里所辖事务最为繁杂,执掌土木兴建的制度,器物的式样,水渠堰堤疏通加固的事宜,连皇帝寝宫陵墓也要参与。大汉国凡有大兴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都归入工部职责里,同时工部还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的流通和统一度量衡。
工部又下设四司:官缮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建工司,负责全国大型土木工程;虞衡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估算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
黑压压的官员站在衙门口,谢真却连轿帘都没掀,只叫了声:“在外候着。”直接将轿子抬进衙门里,一众官员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站在原地交头接耳。
足足两个时辰,那顶小轿才从衙门里抬出来。谁也不知道丞相在工部衙门里做了什么。
随后,小轿去了户部,曾深率领诸位官员来迎。
户部主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人口钱粮事宜。看上去简单,却是真正的实权部门。
户部一众官员同样候了两个时辰。
小轿出了户部一路抬回丞相府,府门紧闭。
当天夜里,先是户部尚书曾深去相府敲门,吃了个闭门羹,悻悻而回。随后工部尚书孙正道夜访相府,同样也吃了个闭门羹。
这个夜晚整个临安城似乎都很忙碌,各种车辆轿乘在官府之间往来穿梭。
御书房内,景帝轻轻合上手中书卷,口中喃喃道:“他这速度还真快呀!”随后对一旁的太监道:“传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