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撼去县城去了两天,黔南的雨还是没停。
淅淅沥沥的,有些冷,有些下得缠绵。像谁在这天地抽丝,一丝丝,一缕缕,又把凡尘俗世织成一张逃不脱的网。
雨水顺着瓦檐串成珠帘,把小酒馆外隔绝成一个潮湿的空间。我坐在柜台后面,下雨的缘故,酒客很少,孩子也没有几个过来了,我在柜台属实是有些无聊,只能找点事做,一遍遍地擦拭着书架。
下午,雨势稍歇,阿雅来了。
她没有打伞,头发被雨水濡湿,几缕贴在额前。和上次带着野果来时的羞涩不同,今天的她,眉眼间带着一种近乎决绝的平静。
“阿撼她还没回?”她问,声音像被雨水洗过,清洌而冷,又带着一些布依族特有的口音。
我摇摇头“估计晚上能回来吧”
她走到柜台前,将一个布包裹放在台面上,动作很轻,但是她的眼神却告诉我拿东西仿佛带着千钧重量。她把布包散开,里面不是野果,也不是其他的东西,而是一块刺绣。
那刺绣美得惊心动魄——五彩丝线勾勒出交颈的鸳鸯,游弋在莲叶田田之间,针脚细密得仿佛能看见那日日夜夜穿针引线时的辛苦。
然而,一道狰狞的裂口,从鸳鸯中间笔直地裁开,生生将这“极美”的物品撕成两半。
“这是?……”我喉头发紧。
“他的东西。”
阿雅的声音没有起伏,像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去年我送他的,据说这上面的鸟儿,象征着生生世世不分离。”
“他还回来了…”
她抬起眼,目光穿透我,仿佛看向很远的地方,又看了看我:“我认得你,你和啊撼有过合影吧,那时候你们还很年轻,但是你的眉目很特别,我记住了你。”
“我没有读过大学,读完初中就没读了,我们山里姑娘认死理,线断了,可以接;布破了,就再也补不回了。”
“你把这东西交给他,告诉他,我要嫁人了。”
“喂!…”
我嘴边那句等等还没说出口,她便转身跑入蒙蒙雨雾,背影单薄,有些孤单。
我盯着那块被撕裂的刺绣,怔怔出神。仿佛看到了自己和某个模糊身影的过去。那些也曾信誓旦旦的“永远”,最终不也像这刺绣一样,脆弱得经不起现实轻轻一撕吗?
傍晚,成唯撼带着一身水汽和疲惫回来。
我把那块苗绣推到他面前。
“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些?”
他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手指颤抖着抚过那道裂痕,像在触摸一个永不愈合的伤口。良久,他才发出一声极轻的、像是从肺腑深处挤出来的叹息:
“哎!她还是……不肯原谅我。”
“原谅什么?”我追问,我好奇的不是这背后的故事,我想知道,这背后的原因。
“你等等,我有点累。”他转身去了里屋,带出来一坛子酒,拧开酒坛,灌了一大口,火辣的液体似乎给了他一丝勇气。
“小离,刚毕业的那几年,我们都还很年轻,也以为理想比天大,对吧。”他望着门外的雨,眼神涣散,“当年,你为了一个去西北的机会,去那里支教了两年,最后甚至多待了一年,最后的结果呢。而我啊,则是去了湖南…”
“2019年,我来贵州黔南采风,和啊雅在这儿认识,那时候我身边有一个女人,我很爱她,曾经。”
“前年,由于我个人方面的很多原因,在她家里人的劝导下,我和我妻子离婚了。第二年啊雅去湖南找我,那时候的我困顿窘迫,人生低谷,她为我付出了很多,甚至最后错过了见她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说到这里,她的眼神有些暗淡,有懊悔,有伤心,有不甘,也有一丝中年人的麻木。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你先别急。”他打断了正要开口的我。
“我的前妻和我其实是两个世界的人,她追求身体上的自由,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生活方面我们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我怕冷,她怕热,我比较宅,她喜欢外面……”
“可是,当初我们还是爱得那么热烈,甚至一度成了彼此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习惯。”说到这里,他深深叹了一口气。
“哎…刚结婚那会儿,我那时候满脑子的自以为是,我以为我能做到,我这一度以为我能做好…”
“所以,我欠她很多东西。”
他又喝了一口酒,辣得眯起眼:“哎,等人走了,才明白,有些线,一旦断了,就真的接不上了。就像这刺绣。”
他说了很多,包括后面回来的原因。
我打断他,“那阿雅,你就吊着人家?”
他看着我,只说了两个字,“没有”
他说他这辈子不会再结婚了,所以啊雅和他没有结果,他不能耽误人家。
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我内心同样的惶恐。
我曾经也为了某种虚妄的坚持,弄丢了最不该丢的东西。
那一夜,我们喝光了那坛酒。
我喝醉了,在门口路边吐了很久。下雨有点冷,这个冷意让我在醉意朦胧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可可西里的风雪夜,从学校拉着行李去车站的时候。那个老牧人将可可西里的野花塞进我手里,眼神浑浊:“离老师,肉干牦牛奶你都不要,我们实在是没什么能给你的,带点花走吧,留个念想。”
十二点过,手机铃声划破了醉酒夜晚。
是一个陌生号码,归属地:青海海西。
我的心跳骤然停了一拍。接起电话,那头是巨大的、熟悉的风噪声,像是把整个可可西里的荒原都搬到了听筒里。
风声里,夹杂着一个苍老而嘶哑的声音,用生硬的汉语问:
“离老师……你的故事……写到哪儿了?”
是学生的家长,他的声音在电流和风声中显得遥远而不真实。
“我……”我语塞,羞愧感扼住了喉咙。
“藏羚羊……快要回迁了……”
“我们我要换地方,羊群的迁徙。找到有牧草的地方。”
他的声音断断续续,带着高原的喘息,“拢达,我儿子……他说你要把可可西里的故事……讲给外面的人听……他们等着看离老师你的书呢!”
电话里是风沙的声音,信号不好的时候,我们常常跑到山顶,哪儿的风最大。
我握着手机,有点沉默。那个被我刻意遗忘的文档,跨越千山万水,在这个雨夜给了我当头一棒。
“你告诉孩子们,年底,年底能看到故事。”我也大声说着,我知道,可可西里的风声中,我的声音会很渺小。
简单聊了一会儿,我挂断了电话,我冲进院子,仰头任由冰冷的雨水冲刷着脸庞。泪水混着雨水滚落。我想起阿雅裁开的刺绣,想起成唯憾错过的告别,想起老牧人风中的追问……
“啊!”
我朝着天空重重嘶喊,太压抑了,也太累了,我想找个发泄情绪的地方。
这一生,我们都在自己的故事里,扮演着辜负者和被辜负者的角色。
回到屋里,我浑身湿透,眼睛却亮得吓人。我打开电脑,屏幕的光照亮了潮湿的黑暗。我不再犹豫,手指落在键盘上。
可可西里的风景,藏羚羊的迁徙,而那些风雪夜,那些孩子干裂的手。
“记住该记住的,放过该放过的,西北这么大,容得下所有的眼泪和悔恨。”
字句开始流淌,带着雨水的湿气,带着黔南的泥土味,也带着可可西里风雪的凛冽。
天快亮时,成唯撼站在门口,看着我通宵的背影,没有打扰,只是默默热了一碗甜酒鸡蛋放在我手边。
他看着屏幕上跳跃的光标,缓缓地说:
“喝点,写完了去休息下,今天我来看店。”
晨光熹微中,我敲下最后一个句点。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开始,也是一场漫长的、与自我和解的开始。可可西里、黔南、以及那个叫我哥哥的姑娘……
后记——
中国人真的很吃“情天恨海”这一套。不要白头偕老,就痛苦地错过最好。
不信你看,两个人彼此爱着对方时,非要把胸膛撕开,看到那颗血淋淋的心脏,才相信是爱着的。
结果,你信不信
两个分开的人和好和不和好,都是悲剧。结婚和不结婚,也是悲剧
很多人,唯有在彻底失去后,在往后的岁月里被反复想起、思念、感慨,最终归于长久的沉默时,才后知后觉地触摸到往昔点滴的真实与可贵。
这难道就是最终的喜剧吗?
我想,这依然是悲剧的另一种写法。
真正的爱,是一场深刻的相互认知——认识对方,认识自己,一样重要。
任何一段长久的关系,都意味着要克服一部分天性,去付出,去包容,去理解。倘若内在的认知与相处的理念不曾改变,便如同被无形的锁链禁锢,永远跳不出旧有的循环。
多少人在分开后,才看清自己的不足与对方曾经的好。可悲的是,如今的人们,往往选择匆忙地投身于下一段关系,与不同的人,却走着相似的老路,重复着相同的对话与经历……
若曾是真爱,愿你们别轻易错过。分离本身不全是坏事,倘若这场离别能让彼此真正看清过往的症结,并让你学会新的、更具智慧的相处与爱的方式,那么,请务必勇敢一些!
去改变,去重塑。
你们不是在重蹈覆辙,你们是在废墟上,用更成熟的彼此,建造一座更坚固的城池,婚姻爱情都是一样。
人非器物,并非破碎了便宣告终结。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拥有被痛苦重塑、被觉知改变的能力。
爱,在心动伊始的那一刻,绽放出最极致的深刻;而后续漫长的经营,则是为这份深刻注入延续的生命力。
这,才是喜剧。
太多中国式的感情关系出现问题后,最终都陷入了一个怪圈:“靠近你,就靠近了痛苦;远离你,又远离了幸福”。
于是,最终选择与一个不那么爱的人将就,用自我安慰来麻痹感知,在短短几十年的人生里,进行着一场自我消耗与自我宣称的幸福。
可是,那真的是幸福吗?
我们的人生,仅此一次了!这个世界很大,错过了,你们再也不会遇见了。
淅淅沥沥的,有些冷,有些下得缠绵。像谁在这天地抽丝,一丝丝,一缕缕,又把凡尘俗世织成一张逃不脱的网。
雨水顺着瓦檐串成珠帘,把小酒馆外隔绝成一个潮湿的空间。我坐在柜台后面,下雨的缘故,酒客很少,孩子也没有几个过来了,我在柜台属实是有些无聊,只能找点事做,一遍遍地擦拭着书架。
下午,雨势稍歇,阿雅来了。
她没有打伞,头发被雨水濡湿,几缕贴在额前。和上次带着野果来时的羞涩不同,今天的她,眉眼间带着一种近乎决绝的平静。
“阿撼她还没回?”她问,声音像被雨水洗过,清洌而冷,又带着一些布依族特有的口音。
我摇摇头“估计晚上能回来吧”
她走到柜台前,将一个布包裹放在台面上,动作很轻,但是她的眼神却告诉我拿东西仿佛带着千钧重量。她把布包散开,里面不是野果,也不是其他的东西,而是一块刺绣。
那刺绣美得惊心动魄——五彩丝线勾勒出交颈的鸳鸯,游弋在莲叶田田之间,针脚细密得仿佛能看见那日日夜夜穿针引线时的辛苦。
然而,一道狰狞的裂口,从鸳鸯中间笔直地裁开,生生将这“极美”的物品撕成两半。
“这是?……”我喉头发紧。
“他的东西。”
阿雅的声音没有起伏,像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去年我送他的,据说这上面的鸟儿,象征着生生世世不分离。”
“他还回来了…”
她抬起眼,目光穿透我,仿佛看向很远的地方,又看了看我:“我认得你,你和啊撼有过合影吧,那时候你们还很年轻,但是你的眉目很特别,我记住了你。”
“我没有读过大学,读完初中就没读了,我们山里姑娘认死理,线断了,可以接;布破了,就再也补不回了。”
“你把这东西交给他,告诉他,我要嫁人了。”
“喂!…”
我嘴边那句等等还没说出口,她便转身跑入蒙蒙雨雾,背影单薄,有些孤单。
我盯着那块被撕裂的刺绣,怔怔出神。仿佛看到了自己和某个模糊身影的过去。那些也曾信誓旦旦的“永远”,最终不也像这刺绣一样,脆弱得经不起现实轻轻一撕吗?
傍晚,成唯撼带着一身水汽和疲惫回来。
我把那块苗绣推到他面前。
“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些?”
他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手指颤抖着抚过那道裂痕,像在触摸一个永不愈合的伤口。良久,他才发出一声极轻的、像是从肺腑深处挤出来的叹息:
“哎!她还是……不肯原谅我。”
“原谅什么?”我追问,我好奇的不是这背后的故事,我想知道,这背后的原因。
“你等等,我有点累。”他转身去了里屋,带出来一坛子酒,拧开酒坛,灌了一大口,火辣的液体似乎给了他一丝勇气。
“小离,刚毕业的那几年,我们都还很年轻,也以为理想比天大,对吧。”他望着门外的雨,眼神涣散,“当年,你为了一个去西北的机会,去那里支教了两年,最后甚至多待了一年,最后的结果呢。而我啊,则是去了湖南…”
“2019年,我来贵州黔南采风,和啊雅在这儿认识,那时候我身边有一个女人,我很爱她,曾经。”
“前年,由于我个人方面的很多原因,在她家里人的劝导下,我和我妻子离婚了。第二年啊雅去湖南找我,那时候的我困顿窘迫,人生低谷,她为我付出了很多,甚至最后错过了见她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说到这里,她的眼神有些暗淡,有懊悔,有伤心,有不甘,也有一丝中年人的麻木。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你先别急。”他打断了正要开口的我。
“我的前妻和我其实是两个世界的人,她追求身体上的自由,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生活方面我们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我怕冷,她怕热,我比较宅,她喜欢外面……”
“可是,当初我们还是爱得那么热烈,甚至一度成了彼此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习惯。”说到这里,他深深叹了一口气。
“哎…刚结婚那会儿,我那时候满脑子的自以为是,我以为我能做到,我这一度以为我能做好…”
“所以,我欠她很多东西。”
他又喝了一口酒,辣得眯起眼:“哎,等人走了,才明白,有些线,一旦断了,就真的接不上了。就像这刺绣。”
他说了很多,包括后面回来的原因。
我打断他,“那阿雅,你就吊着人家?”
他看着我,只说了两个字,“没有”
他说他这辈子不会再结婚了,所以啊雅和他没有结果,他不能耽误人家。
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我内心同样的惶恐。
我曾经也为了某种虚妄的坚持,弄丢了最不该丢的东西。
那一夜,我们喝光了那坛酒。
我喝醉了,在门口路边吐了很久。下雨有点冷,这个冷意让我在醉意朦胧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可可西里的风雪夜,从学校拉着行李去车站的时候。那个老牧人将可可西里的野花塞进我手里,眼神浑浊:“离老师,肉干牦牛奶你都不要,我们实在是没什么能给你的,带点花走吧,留个念想。”
十二点过,手机铃声划破了醉酒夜晚。
是一个陌生号码,归属地:青海海西。
我的心跳骤然停了一拍。接起电话,那头是巨大的、熟悉的风噪声,像是把整个可可西里的荒原都搬到了听筒里。
风声里,夹杂着一个苍老而嘶哑的声音,用生硬的汉语问:
“离老师……你的故事……写到哪儿了?”
是学生的家长,他的声音在电流和风声中显得遥远而不真实。
“我……”我语塞,羞愧感扼住了喉咙。
“藏羚羊……快要回迁了……”
“我们我要换地方,羊群的迁徙。找到有牧草的地方。”
他的声音断断续续,带着高原的喘息,“拢达,我儿子……他说你要把可可西里的故事……讲给外面的人听……他们等着看离老师你的书呢!”
电话里是风沙的声音,信号不好的时候,我们常常跑到山顶,哪儿的风最大。
我握着手机,有点沉默。那个被我刻意遗忘的文档,跨越千山万水,在这个雨夜给了我当头一棒。
“你告诉孩子们,年底,年底能看到故事。”我也大声说着,我知道,可可西里的风声中,我的声音会很渺小。
简单聊了一会儿,我挂断了电话,我冲进院子,仰头任由冰冷的雨水冲刷着脸庞。泪水混着雨水滚落。我想起阿雅裁开的刺绣,想起成唯憾错过的告别,想起老牧人风中的追问……
“啊!”
我朝着天空重重嘶喊,太压抑了,也太累了,我想找个发泄情绪的地方。
这一生,我们都在自己的故事里,扮演着辜负者和被辜负者的角色。
回到屋里,我浑身湿透,眼睛却亮得吓人。我打开电脑,屏幕的光照亮了潮湿的黑暗。我不再犹豫,手指落在键盘上。
可可西里的风景,藏羚羊的迁徙,而那些风雪夜,那些孩子干裂的手。
“记住该记住的,放过该放过的,西北这么大,容得下所有的眼泪和悔恨。”
字句开始流淌,带着雨水的湿气,带着黔南的泥土味,也带着可可西里风雪的凛冽。
天快亮时,成唯撼站在门口,看着我通宵的背影,没有打扰,只是默默热了一碗甜酒鸡蛋放在我手边。
他看着屏幕上跳跃的光标,缓缓地说:
“喝点,写完了去休息下,今天我来看店。”
晨光熹微中,我敲下最后一个句点。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开始,也是一场漫长的、与自我和解的开始。可可西里、黔南、以及那个叫我哥哥的姑娘……
后记——
中国人真的很吃“情天恨海”这一套。不要白头偕老,就痛苦地错过最好。
不信你看,两个人彼此爱着对方时,非要把胸膛撕开,看到那颗血淋淋的心脏,才相信是爱着的。
结果,你信不信
两个分开的人和好和不和好,都是悲剧。结婚和不结婚,也是悲剧
很多人,唯有在彻底失去后,在往后的岁月里被反复想起、思念、感慨,最终归于长久的沉默时,才后知后觉地触摸到往昔点滴的真实与可贵。
这难道就是最终的喜剧吗?
我想,这依然是悲剧的另一种写法。
真正的爱,是一场深刻的相互认知——认识对方,认识自己,一样重要。
任何一段长久的关系,都意味着要克服一部分天性,去付出,去包容,去理解。倘若内在的认知与相处的理念不曾改变,便如同被无形的锁链禁锢,永远跳不出旧有的循环。
多少人在分开后,才看清自己的不足与对方曾经的好。可悲的是,如今的人们,往往选择匆忙地投身于下一段关系,与不同的人,却走着相似的老路,重复着相同的对话与经历……
若曾是真爱,愿你们别轻易错过。分离本身不全是坏事,倘若这场离别能让彼此真正看清过往的症结,并让你学会新的、更具智慧的相处与爱的方式,那么,请务必勇敢一些!
去改变,去重塑。
你们不是在重蹈覆辙,你们是在废墟上,用更成熟的彼此,建造一座更坚固的城池,婚姻爱情都是一样。
人非器物,并非破碎了便宣告终结。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拥有被痛苦重塑、被觉知改变的能力。
爱,在心动伊始的那一刻,绽放出最极致的深刻;而后续漫长的经营,则是为这份深刻注入延续的生命力。
这,才是喜剧。
太多中国式的感情关系出现问题后,最终都陷入了一个怪圈:“靠近你,就靠近了痛苦;远离你,又远离了幸福”。
于是,最终选择与一个不那么爱的人将就,用自我安慰来麻痹感知,在短短几十年的人生里,进行着一场自我消耗与自我宣称的幸福。
可是,那真的是幸福吗?
我们的人生,仅此一次了!这个世界很大,错过了,你们再也不会遇见了。